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卖炭翁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诗之前接触的主要是写景抒情类型的诗歌,《卖炭翁》作为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有意识地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因此,学习本课诗歌如何理解人物形象是关键,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通过咀嚼语言,体会到文章实质。可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提升对古诗的理解力以及分析能力,意识到古今社会的巨大差距,学会热爱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
二、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体味诗歌意境。
3.了解诗中反映的当时统治阶级掠夺人民的罪恶行径,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呐喊。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宫市”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内涵,理解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情景激趣 新课导入】
PPT展示炭是如何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第二板块【检查预习 了解情况】
一、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鬓( ) 辗( ) 辙( )
两骑( ) 敕( ) 叱( )
将( ) 系( )
明确:bìn niǎn zhé jì chì chì jiānɡ jì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薪:
②苍苍:
③翩翩:
④敕:
明确:①薪:木柴。
②苍苍:灰白。
③翩翩:轻快的样子。
④敕:指皇帝的命令。
第三板块【文学常识 素养积累】
1.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观刈麦》等。《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知识链接
(1)新乐府:在古代文学史上,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2)叙事诗:诗歌体裁的一种,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一般较为简单、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序)》《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等。
(3)讽喻诗:古代汉族文学题材之一,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首句标七目,卒章显志;放映国事民生,政治上有美刺作用;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4)宫市:“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宫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1.全体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男女生组合都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预习体验,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提示: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一句诗的画面。
2.朗读指导: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感情基调悲凉。朗读时要把文字视觉化,脑海中能浮现出“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人烧炭、运炭的艰辛画面,语速宜缓慢沉重;朗读“黄衣使者白衫儿”抢炭时,语速应加快,读出愤怒之情;读被抢后“惜不得”时,语速放缓,声音放轻,读出卖炭翁无可奈何的悲凉。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解词释意。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重点字词】
薪:木柴。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苍苍:灰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翩翩:轻快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文书:公文。
称:说。
敕:指皇帝的命令。
回:调转。
叱:吆喝。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驱:赶着走。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惜不得:吝惜不得。得,能够。惜,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系:挂。
直:同“值”,价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进行概括)
明确:时间:唐代中期以后。
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2.围绕“炭”可以把诗歌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烧炭——运炭——被夺炭
3.简要概括诗歌中两组人物形象,说说诗人对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卖炭翁——“苦”(怜)
宫使——“霸”(恨)
第五板块【品读人物 深层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出示探究试题。
1.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2.卖炭翁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生活状态:苦。
具体体现在烧炭苦、运炭苦和炭被抢
·烧炭苦:
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焦黄色、灰白、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二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运用了设问手法,在一问一答写出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及生活的不幸,也为下文描写卖炭翁更加的不幸作了铺垫。
·运炭苦:
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②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动作描写)
“一尺雪”说明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碾冰辙”说明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说明路途遥远;“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
·炭被抢更苦:
①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
“翩翩”本意是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②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3.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明确:“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卖炭翁却“愿天寒”,只能为将炭价卖高一些,以维持生计。这种极度矛盾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倾注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4.使者是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明确:
①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
“翩翩”生动地刻画出宫使趾高气扬的神态,与上文卖炭翁的蓬头垢面、老态龙钟形成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②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丑恶面目。
③一车炭,千余斤,宫使 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惨遭掠夺却只能忍气吞声,“千余斤”的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价值反差更是对他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这里把宫使的丑恶嘴脸展露无遗。
5.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①“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②“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③“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结合诗句分析卖炭翁的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明确:外貌描写,写出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矛盾的心理,生活困苦、艰辛,处境悲惨。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明确: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宫使驱将惜不得。
明确:心理描写,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卖炭翁形象:生活困苦、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结合诗句分析宫使的形象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明确:外貌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明确: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明确: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明确:“卖炭翁”贫苦、悲惨,这是当时千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
“黄衣使者”趾高气扬,蛮横无理,这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代表。
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认识到晚唐社会的腐朽与不公。
第六板块【思维晋级 拓展延伸】
1.感悟诗歌情感。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说一说: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们的同情,对造成人们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的指责。
2.你还知道哪些反映古代人民生活疾苦的诗句?
明确: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数年百姓受饥荒,太守贪残似虎狼。
——郑愚《醉题广州使院》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想一想
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
·课堂小结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全诗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第七板块【试题演练 自我检测】
一、按要求写出诗句。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
3.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
4.写明卖炭翁贫困的诗句是:
明确: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意易错字:鬓、绫、直
二、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明确:D
三、诗人写“夜来城外一尺雪”有何用意?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气氛,衬托出了老人运炭、卖炭的辛苦。
四、“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车辙已经结了冰,突出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五、“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明确:“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第八板块【师生归纳 课堂回顾】
·小组交流,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进行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和抨击。
·小组交流,说说这首诗歌的文本特色是什么?
1.叙事详尽,层次清楚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仅用一百三十五个字,便完整地叙述了一位卖炭老翁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经过。第1段主要写伐薪烧炭、进城卖炭的艰辛;第2段写宫使强抢木炭的霸道。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2.巧用衬托,突出人物
诗人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这样写,老翁的命运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写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来衬托,这更使人感受到老翁的“可怜”,也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卖些钱。接下来,诗人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写劳动者与宫使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成泡影的可悲可痛。
第九板块【板书设计 思维导图】
第十板块【布置作业 夯实基础】
1.背诵本课诗歌。
2.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卖炭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