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
课题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对象 高二级学生
日期 设计人 节次 教材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录:2.1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2.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含义、公式、要求、常见逻辑错误及特别注意等知识。 3.学生怎么学 (1)根据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同一律的内容。 (2)根据美国反华势力在对待一个中国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矛盾律的内容。 (3)根据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排中律的内容。
教材 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二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2020年修订的新课标对本框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素养,通过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要求,把握逻辑思维的方法;给出了以下教学提示: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不同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以下学业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统编教材为基础开展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哲学与文化》之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为思维的科学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存在的辩证性特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的分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逻辑与思维》作了衔接与补充,内容由本体论转向方法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在思维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学会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标叙写 学习目标 (1)根据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同一律的内容。 (2)根据美国反华势力在对待一个中国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矛盾律的内容。 (3)根据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排中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评估任务 (1)根据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同一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2)根据美国反华势力在对待一个中国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矛盾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3)根据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排中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
活动设计 1.活动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2.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分享各个议学任务。 2.活动三:限时完成针对性训练题。 3活动四: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新课预习检查 学生:提前预习教材,课前自主预习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并课前完成练习册的主干知识的填空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资料,并在课堂上反馈。 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学生目标。 (1)根据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同一律的内容。 (2)根据美国反华势力在对待一个中国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矛盾律的内容。 (3)根据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排中律的内容。 全体学生明确学生内容和学习任务。
讲授新课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议学情境 近年来,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和平统一,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企图“以台制华”。早在1971年,美国就明确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支持任何“台独”运动;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最近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有没有逻辑问题?请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提示 有问题! “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议学小结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 2.公式:A是A 3.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常见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 灵活变通:下列材料中的论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吗? (1)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 (2)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5.应用时注意 ①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议学评估 有一只老虎感冒了,想要吃掉熊猫,熊猫哭着说:“你感冒了,为什么要吃掉我呢?”老虎答:“广告上都说了,感冒就要吃白加黑!”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老虎( ) ①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小明:我比你长得高。小文:你再高够姚明高?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上看,小文违背了( )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否定律 根据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同一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1)
讲授新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议学情境 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美国无视国际法律文件,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这充分暴露了他们搞“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严正谴责。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说法有没有逻辑问题?请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公式:A不是非A 3.要求 4.常见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5.应用时注意问题 (1)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 科又都要求认识 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2)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议学评估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根据美国反华势力在对待一个中国的认识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矛盾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2)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议学情境 在一次美国举办的世界贸易论坛上,关于西方国家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西方某政治经济势力伙同媒体极力矮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大肆鼓动西方企业“与中国脱钩”,也有西方人士认为不能“与中国脱钩”。对此,主办方发言人表态说:“我不认同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主办方发言人的表态是否符合逻辑?请说明理由。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小结。 议学小结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是反证法的逻辑基础) 2.公式:A或者非A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4.逻辑错误:两不可 5.应用时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判断的真要靠实践确定。 议学评估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根据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排中律的内容。同时,设计了2道针对性训练题及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目标3)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 2.学习对应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反思,对没有达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跟进。 全体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
作业布置 必做: (1)反思课堂学习内容、整理笔记; (2)限时完成练习册配套练习题; (3)熟记原理内容 2.选做:《五三高考》 3.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练习册预习内容 笔记留痕、错题的归因分析
板书设计
复盘反思
基于目标的复盘式评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