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课件(共5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祝福》课件(共50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祝福
鲁迅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
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彷徨》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当时的鲁迅,就像布不成阵的散兵游勇,“孤独”着,“彷徨”着。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而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地流弊与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写作背景
封建思想
祝福
“祝福”原是浙江绍兴一带的风俗,是当地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典,以祭神祭祖、祈年求福为主要内容,极为庄严肃穆,一定在深夜举行,不允许妇女参加。
小说三要素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情节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知识回顾
主题
情节
情节结构梳理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倒叙的作用
校准字音
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
祥林嫂年表 二十六七前 与比自己小十岁的打柴的丈夫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二十七八 春上改嫁到贺家墺,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 卫老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三十左右 丈夫因伤寒复发死去,过了一年阿毛春上被狼衔去,无家可依。
秋天再次来到鲁镇,记性变差。年底祭祀时很闲。
三十三十一 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三十一二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没有拿酒杯和筷子的资格。
三十二三 头发花白,记性尤其坏。
...... 后来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四十上下 问“我”三个问题。祝福前夕,死亡。
人物
祥林嫂
一个生命中没有“春天”的女人
立春之日,丈夫死了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塑造人物
形象方法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他人的评价
1、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及衣着)
2、神态描写
3、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
5、细节描写
6、心理描写
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相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只是顺着眼……34、35、36段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66、71段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3段
初到鲁镇时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
再到鲁镇时是一个精神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往常的习惯打扮。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
死前相遇时是一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妇女形象。
白描、对比
肖像描写的作用有哪些?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文中片段 特点
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与“我”的对话 9-15段
对四婶讲阿毛
68-69段
对大家讲阿毛
78段
与柳妈的对话
90-101段
封建迷信下矛盾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
(1)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
39段
(2)一头撞在香案角上
60段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3)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
102段
希望洗刷污秽,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4)问“我”灵魂的有无
9-15段
祥林嫂的动作描写
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躲避被卖
不愿二婚
向封建迷信低头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形象概括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安分、蒙昧、顽强。
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吞噬的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
①总:身份代表
②分:思想性格
③总:作用(揭示/启示)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① 特点A+句子
② 特点B+句子
③ 特点C+句子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鲁四老爷?
·祥林嫂婆婆?
·柳妈?
·“我”?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因为她卖了祥林嫂……
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鲁镇的人们?
破案: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语言描写(20、38、41、46、49、52段):
六次开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揭露的淋漓尽致。
行为描写(34、37、71段):
三次皱眉表现了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反感,没有同情心。
研读人物形象——鲁四老爷
侧面描写(谈话、书房):
表现了鲁四老爷的守旧、顽固、伪善。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
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暴露出她虚伪冷酷的嘴脸。
研读人物形象——四婶
(73、75、108段)
(45、58段)
研读人物形象——祥林嫂的婆婆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在这个矛盾中,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研读人物形象——柳妈
(88-99段)
柳妈和祥林嫂同样是一个旧社会的受害者。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地狱、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反对祥林嫂再嫁,认为她“索性撞死,就好了”,并建议她捐门槛,否则她到了阴间地狱,会因为嫁过两个男人而被阎罗大王锯成两半。同时柳妈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笑谈。捐门槛并没有使祥林嫂过上她希望的生活,反而再次把她推向了深渊。
研读人物形象——鲁镇上的人们
(79-87段)
①祥林嫂再到鲁镇做女佣,“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的痛苦悲伤成为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有些老女人”还“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她的悲哀“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79-80段)
②柳妈把和她的谈话传播出去之后,人们又有了新的趣味,来逗她说话、嘲笑她。(84-87段)
③祥林嫂死后,短工谈起祥林嫂的死,表情是“淡然的”、漠不关心的。(22-30段)
鲁镇上的人们是冷漠、麻木的“看客”,他们不仅不同情和关心祥林嫂,反而把她的痛苦作为谈资、取笑她。
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不满黑暗现实,但又软弱和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研读人物形象——“我”
(11-32段)
研读人物形象——“我”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10-32段)
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我”都是凶手,但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祥林嫂的死因。
客观原因:饥寒交迫(漫天风雪、破碗空的)
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足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不许她参与祭祀。
(2)知识分子:“我”虽然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柳妈嘲笑她吓唬她;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与同情,反而如置身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祥林嫂的死因
害死祥林嫂的幕后黑手:
主旨:《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小说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结果,往往就是小说要揭示的主题。
“吃人”的封建礼教

《祝福》的文化批判
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恃强凌弱
中庸思想
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
3.可怕的集体无意识
贞节
秩序
妇女的“三从”
封建祭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
情节
环境
——暗示、推动情节发展
1.自然环境:提供时间、地点,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主题
——深化主题
小说一共写到几次祝福景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2段)
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36段、72-76段、107-109段)
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精神走向崩溃的过程。
社会环境
小说一共写到几次祝福景象?分别有什么作用?
(112段)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自然环境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1段)
1.运用多种感官,表现出作者的阴暗和压抑
2.为祥林嫂寂然死去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3.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2段)
1.暗示鲁镇压抑的氛围
2.“乱”字点明了鲁镇忙乱的气氛
3.衬托“我”纷乱的思绪
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32段)
1.侧面描写鲁镇人们的冷酷无情
2.衬托作者内心的悲凉、愤懑之情
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冬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88段)
暗示人物将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内心将会更加恐惧
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112段)
借雪的疯狂,讽刺了统治势力的强大,暂时的得意,更含蓄地说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一样的命运。
找出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探究主题
1956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拍摄了电影《祝福》,其中里面有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
自由畅谈
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1.交代文章发生的时间
2.“祝福”是小说情节的枢纽: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3.深化小说主题: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
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包
含了辛辣的反讽意味。
下期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