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0张PPT)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新课导入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也可以是一所简陋的房屋,还可以是一株出自淤泥的莲花。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其各自的写作背景,以及“铭”“说”这两种文体。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重点、难点)学习目标陋室铭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以“清丽豪健”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尊为“诗豪”。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等。作者简介出处本文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背景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又贬为连州、和州刺史。缘由和州知县见刘禹锡被贬而来,故意刁难,半年内逼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此文,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背景链接铭概念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特点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诫勉励;一类是刻在石碑上,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叫墓志铭。类型如商汤的《盘铭》、刘向的《杖铭》、苏轼的《端砚铭》等。文体知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xīntáirútiáodú整体感知w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译 文出名,有名。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译 文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博学的人。鸿,大。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弄。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不加装饰的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 文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古今异义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例句古义今义形状一词多义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字词清单惟吾德馨·德行美好散布得远的香气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苔痕上阶绿·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名动词,出名、有名有仙则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木兰诗》文言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成语积累德艺双馨 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鸿篇巨制 谈笑有鸿儒(大)形影不离 无案牍之劳形(形体,躯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陋室不陋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室内生活情趣高雅主人胸襟超尘脱俗不陋课文精讲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住环境________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儒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情趣高雅不陋_________交往人物学习任务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宁静日常生活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小结: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陋室”来写“德馨”,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由于作者将个人的“志”寄托在具体的“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指感情,还包括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赏析下面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上”“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生动传神,突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一“绿”一“青”,色彩清丽,衬托出陋室环境的清新幽雅,以景色之雅突出“陋室”不陋。课文精讲文中有两处运用了类比手法,试简要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有“吾”之陋室,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有引这二人为楷模、同道的意味,意在表明作者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德操和才能。类 比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一方的特征,通过联想、推论来对另一方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说理方法。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作者引用典故,强调了自己的君子之德,同时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示例】“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名句默写。(1)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陋室铭》中所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疆中考)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环境清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株洲中考)《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典型考题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分别以“山”“水”类比“陋室”,用“仙”“龙”类比“德馨”的人,意在引出全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实写作者室中之事,从正面表现陋室主人对寻欢作乐的官僚生活的厌弃和讽刺。C.作者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例证“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句联系上文还可见作者在这里有自况之意。D.本文以骈句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美。同时,全文主要由四、五言的对句组成,铿锵上口,富有音韵美。B【解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从正面实写,表现主人生活的从容恬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虚写,表现主人摆脱官场事务后的轻松自得。3.(株洲中考)有人说:“既然‘斯是陋室’,不管怎么说,陋室就是陋室,怎么可能‘何陋之有’呢?”如果你是刘禹锡,如何回答他?【示例】物质方面的确比较简陋,但“何陋之有”是说我志趣方面并不鄙陋,高雅绝俗。4.(吉林中考)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颜回共同的生活态度。【链接材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陋室主人借写陋室不陋抒写自己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颜回箪食瓢饮,居住陋巷,却勤奋好学,不改其乐。这些都表明了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深入探究(毕节中考)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认同。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学问不断精进。不认同。当今社会复杂多元,丰富多彩,时常需要跨学科跨门类跨行业通力合作。如果自命清高,自设藩篱,既屏蔽眼界视野,也影响事业发展。结构梳理陋室铭描绘陋室居住环境:清幽宁静交往人物:儒雅脱俗日常生活:情趣高雅引出陋室山、水喻室仙、龙比吾惟吾德馨表明志向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陋室不陋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主旨归纳拓展延伸比较刘禹锡和扬子云的相似之处【思维能力】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自比古贤扬子云。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二人有何相似之处。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清静亡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邀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节选自班固《汉书·扬雄传》,有删改)二人都过着清贫的生活,都保持着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却有“调素琴,阅金经”的高雅生活情趣;扬雄虽然“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安然自若。【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少时热爱学习,博览群书,无所不读。为人平易超脱,清静无为,很少有特别的喜好,不热衷富贵,不为贫贱忧伤,不故意修炼品性以求在当世谋求名声。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一石两石的储粮,安之若素。自身度量宏大,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论语》中有关“安贫乐道”的篇章【文化自信】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罕》【译文】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居住?”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高尚。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版)。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背景链接说概念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特点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一文体。文体知识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fányúyūzhuóliánmànxiè整体感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yìyīxiǎn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译 文只。多。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但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译 文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语气词。(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译 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叹词,表示感慨。少。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译 文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古今异义亭亭净植·竖立例句古义今义栽种一词多义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字词清单清形容词,清澈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芬香远益清·益副词,更加香远益清·动词,有益处自以为大有所益·(续表)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孙权劝学》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不蔓不枝··文言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者也”表判断)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即“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香远益清·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语积累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被淤泥沾染。比喻从恶劣、污浊的环境中出来而未沾染上坏习气。鲜为人知 陶后鲜有闻(少) 精益求精 香远益清(更加)予取予求 同予者何人(我) 事不宜迟 宜乎众矣(应当)“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考点辨析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常见的考查形式:(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答题技法:1.明确“之”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位置判断意义和用法。动词词类用法与意义例句译作“到”“往”“去”“到……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代词常用来指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作宾语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语气助词,凑足音节久之,目似瞑(《狼》)返回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友人惭,下车引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陈元方。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文中三次运用了衬托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课文精讲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用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菊、牡丹象征不同的人群,衬托莲的“君子”形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抒发感慨,讽刺追逐名利的世态,赞美如莲一般洁身自好的品格。衬 托衬托是用某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以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小结:作者写菊和牡丹,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学习任务单把握莲和君子的形象整体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描绘 莲的形象 君子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 不会被污浊的环境浸染 __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不因环境的美好而放纵 不媚俗,坚守道德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花柄通达笔直 刚直,胸怀坦荡__________ 不旁逸斜出 独立,行为正直香远益清 给周围有益的影响 美德广布,有感召力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洁净且笔直挺立 洁净挺拔,卓尔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凛然不可侵犯 独立高贵,令人景仰莲,花之君子者也生长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结:作者对莲做了细致传神的描绘,以莲象征品德高尚的君子,并运用____________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托物言志《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倚,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自我。1.名句默写。(1)(乐山中考)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两句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2)(黄冈中考)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亭亭典型考题净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重庆中考B卷)下列对文章(《爱莲说》)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美好姿态气质该句是托物言志,含蓄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表达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3.(常德中考)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会面对是否要随波逐流的选择。这时,坚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遵循本心的选择,让人生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4.(长春中考)下面是文中句子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样标点的合理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了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功名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5.《爱莲说》《霜》中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霜欧阳修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心折败荷②倾。奈③寒惟有东篱菊,金蕊繁开晓更清。【注释】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莲。③奈:同“耐”,经得起。情感:《爱莲说》中喜爱(赞美)莲,《霜》中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霜》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安徽中考)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示例二】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同时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在篇末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了菊、莲、牡丹?前文将菊、牡丹放在前面,是为了引出对莲的描绘,衬托出莲的高贵品格;篇末将牡丹移到最后,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深化文章主旨。爱莲说结构梳理菊莲牡丹衬 托衬 托体态香气:正直高尚风度气质:清高庄重生长环境:洁身自好隐逸者(孤高避世)君子(高洁独立)富贵者(追名逐利)惜爱厌不慕名利 洁身自爱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主旨归纳拓展延伸《陋室铭》与《爱莲说》异同比较【思维能力】相同点 不同点 《陋室铭》 《爱莲说》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陋室抒发了作者注重道德修养的情操。 借赞美莲的可爱之处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都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角度赞美莲的品格。都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借陋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借赞美莲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都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 句式整齐,以骈句为主,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文化自信】各种花在古诗文中的文化象征意义花名 特点及象征意义 诗文名句兰 花朵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薛纲《题徐明德墨兰》)莲 生于淤泥,却亭亭玉立,香气清芬,是高洁人格的象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菊 清丽淡雅、傲霜斗寒,故常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郑思肖《题画菊》)梅 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高洁傲岸、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200—300字的小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收集几篇托物言志的古诗文,积累古诗文中描写的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