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五单元单元整体设计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识记积累:
(1)积累识记本单元文章中重要字词。
(2)了解本单元文章所涉及的作家作品。
2.阅读: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游记中的景物之美。
(2)了解游记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欣赏和积累精彩语句。
3.写作:
(1)掌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和写法。
(2)学习写游记时抓住景物特点,记述清楚,重点的突出的写作方法。
(3)能够在写游记时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单元课时课型整体设计
课 时 教材(丛书)篇目 总字数 用 时 主 题 分工
第1课时 积累识记课 《壶口瀑布》(1500)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500) 《登勃朗峰》(1600) 《一滴水经过丽江》(1600) 7200字/16 1.初读课文。 2.积累识记四篇文章的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第2课时 教读课 《壶口瀑布》(1500) 1500字/4 1.品味语言特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特点的方法。
第3课时 自主阅读课 《壶口断想》(1400) 《桥那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3500字) 《三访雁荡山》(1800字) 《游石钟山记》(1100字) 《古道秋风》(1700字) 《诗意西湖,醉人也醒人》(1500) 12100字/27 学习多种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的方法。
第4课时 阅读引领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500) 《桐庐行》(1800) 《飞红滴翠记黄山》(3000字) 5900字/14 学习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景物描写方面。
第5课时 阅读引领课 《登勃朗峰》(1600字) 《美丽的西双版纳》(2400字) 《镜泊湖》(3200字) 7200字/16 体会写景叙事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文章错落有致。
第6课时 自主阅读课 《尼亚拉加大瀑布》(1600) 《听泉》(1000) 《美》(1300) 《鼎湖山听泉》(1600)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1000) 《翡冷翠山居闲话》(1700) 《溪涧之恋》(1400) 《泰山日出》(1000) 10600/24 品读精彩语段, 积累写景佳句。
第7课时 阅读引领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1600字) 《绿》(1000字) 《山·注视》(2200字) 4800/11 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语言。
第8课时 自主阅读课 《灵隐寺》(70字)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40字) 《鹧鸪天》(56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8字) 《醉花阴》(52字) 266/30 感受古人用精炼语言描绘景物。
第9课时 自主阅读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1300) 《上大学的意义》(2100) 《做自己命运的行动英雄》(1000) 《微笑背后隐藏的力量》(1800)《讲故事的人》(8000) 14200/32 学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的组织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第10课时 自主阅读课 《姚坦直言》(124) 《晋文公攻原》(186) 《肃王与沈元用》(175) 《子墨子自鲁即齐》(110) 《国有三不详》(153) 748/35 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阅读感受,
第11课时 自主阅读课 《我想从天上看见》(1600) 《黄山记》(3800) 《黄河一掬》(1500) 《雪山的长夜》(2200) 《郁孤台笑了》(1500) 10600/24 学会用批注形式速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
第12课时 写作指导课 学写游记 《绝版的周庄》(1200) 《塞纳河的早晨》(700) 《青岛》(1000)+写作指导 2900/7 以《家乡一隅》为题,写一个作文片段。
第13-14课时 大作文课 根据五单元学习过的游记文章,学会写游记类的文章。 指导游记写作的方法,设计3个题目,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15课时检测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考察四篇文章基础知识及阅读游记类散文的方法,品析游记文章语言。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2课时——教读课——壶口寄情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2课时 教读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壶口瀑布》 1.借景抒情2.品味散文语言3.多角度描写景4.运用多种修辞写景5.中华民族精神6.情景交融 1500 4分钟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本课时主题概括:
多种角度绘美景: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壶口瀑布》视频片段,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2.学习活动一:初读黄河,感受气势。
环节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用简洁语言概括,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环节2.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3.学习活动二:再读黄河,寻找角度。
环节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环节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
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环节3除了正侧面结合的描写,作者还从那些角度进行描写,表现壶口瀑布?
4.学习活动三:品读黄河,体会象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环节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环节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5.总结:《壶口瀑布》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5课时——教读课——错落有致忆美景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5课时 阅读引领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山水寄情》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登勃朗峰》 1.借景抒情2.品味散文语言3.记叙描写相结合写游记4.运用多种修辞写景5.详略得当 1600 4分钟
《美丽的西双版纳》 1.记叙描写相结合写游记2.详略得当突出景物特点 2400 5分钟
《镜泊湖》 1.记叙描写相结合写游记2.详略得当突出景物特点 3200 7分钟
7200 16分钟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
2.体会这篇游记写景叙事相结合的写法,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
3.抓住关键句,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优美又幽默的语言。
三、本课时主题概括:
错落有致忆美景:通过阅读三篇文章,让学生体会游记中写景叙事相结合,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习活动一:山中奇景读中知。
环节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所见景物的句子,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地方的什么景物。
明确:
第2自然段,写脚下峡谷:清流瀑布;
第3自然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第4自然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第5—6自然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环节2.一切景语皆情语,速读第2—6自然段,作者从中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
明确:
第一处景物:美不胜收。
第二处景物:威严,独踞苍穹。
第三处景物:奇特。
第四处景物:轻柔,美丽。
3.学习活动二:错落有致品中悟
环节1.文章除了用大篇幅描写登勃朗峰所见景物之外,还写了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还写到了“我”和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和下山时遇到的奇人奇事。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这种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写法,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勃朗峰景色的描写,还有下山时的奇人奇事,这样使文章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环节2.文章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明确:
略写上山的经历,详写下山时所遇到的奇人奇事,作用是突出重点,勃朗峰的奇人奇事是勃朗峰吸引人游览的重要原因。
环节3.马克·吐温被人们称为“美国幽默大师”,你从文中那些语句读出了作者的幽默?
(1)“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2)“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活动三:叙事描写文中融
速读《美丽的西双版纳》《镜泊湖》两文,结合文本分析是怎样把叙事描写结合在一起的。
示例:《美丽的西双版纳》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叙述了西双版纳的人文和民俗,场面描写异常精美,画面非常美丽迷人,人物活动颇具原始风情。
5.总结:三篇文章就是三段愉快的旅程,或是雄壮奇伟的山中之景,或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或者自然天成的湖光夜色,都在作者或描写或叙事的游记散文中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美!
第7课时——阅读引领课——多种修辞描美景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7课时 阅读引领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山水寄情》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一滴水经过丽江》 1.运用多种修辞写景2.品味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借景抒情 1600 4分钟
《绿》 1.运用多种修辞写景2.品味语言的深刻内涵3.借景抒情 1000 3分钟
《山·注视》 1.运用多种修辞写景2.品味散文化的语言风格3.借景抒情 2200 5分钟
4800 1分钟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品味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语言。
3. 欣赏和积累精彩语句。
三、本课时主题概括:
多种修辞描美景:在反复朗读中概括文章内容及感受景物之美,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优美句子,并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景物。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山,巍峨挺立;水,灵动清丽。山水的融合,是静与动的搭配,是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他们组成了最美的风景。今天,我们阅读三篇文章,相信读完后,你一定有“在青山间探索,在绿水间泛舟”的美妙感受
学习活动一:美读品语言
环节1:快速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绿》《山·注视》三篇篇文章。
环节2: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反复朗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明确:学生读完后展示朗读,学生评价其朗读(重点是情感方面评价)。
学习活动二:精读析修辞
环节1:找出自己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明确:
(1)注视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跃着奔向白色的山岩,热力深入岩石,令其微微的颤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人对山的注视因景色的不同而不断改变视角与方向,目光中蕴含着生命的热情与温度。
山是这样地美,然而没有注視它就不存在。而注视若没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弹般穿过空气,在空中打着转儿,变小,什么也没有发现就消失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阳光中山上的灌木和松柏,比成黑色的符号,以及人的汗毛、头发、眼眉等,写出了山有了灌木和松柏的点缀才有了升级和活力,渲染了生命的灵动和神秘。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运用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水花以生命,写出了水花的轻盈可爱,富有情趣,更显出了我的喜爱之情。
学习活动三:诵读储文采
环节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积累本上积累下来。
环节2:仿照积累的句子,用相同的手法或句式再写一个句子并展示。
明确,可以仿照原句的修辞手法仿写,也可以仿照其他的写作手法,重点在于背诵积累与学以致用。
4.总结:山水无言,然非无声。怒吼的松涛,清脆的鸟鸣,潺潺的溪水,汩汩的山泉。写景的散文往往按一定的顺序,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写景散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希望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可以学会学以致用。
第8课时——自主阅读课——古诗文中赏美景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8课时 自主阅读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山水寄情》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灵隐寺》 1.运用典故2.虚实结合3.语言凝练4.情景交融 70 6分钟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1.多角度写景2.互文的修辞手法3.语言凝练4.情景交融 40 5分钟
《鹧鸪天》 1.由远及近写景2.语言凝练3.情景交融 56 6分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多角度描绘景色2.情景交融3.语言凝练 48 5分钟
《醉花阴》 1.巧妙的譬喻2.语言凝练3.婉约词派的表达特点4.情景交融 52 5分钟
266 27分钟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
1.初读诗词,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流畅朗读诗词,了解诗词大意。
2.学习古诗文用凝练自然的语言描绘景物。
3.小组合作,品味精妙语言,领略诗歌意境之美。
三、本课时主题概括:
古诗文中赏美景: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人用精炼语言描绘景物。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今天我们来品读几首古诗词,感受古人是如何用精炼语言来描绘景物的。
学习活动一:初读感知
环节1:自由阅读《灵隐寺》等五首诗词,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诗词,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鹫岭( )岧峣( )氤氲( )红蕖( )销魂( )
环节2:再次朗读诗词,试着用自己语言说说五篇文章描写内容。
学习活动二:思考探究
环节1: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词,概括总结其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1)《灵隐寺》:全诗描绘了灵隐寺清净悠远的深秋美景。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险壮之景。
《鹧鸪天》: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西江月》:描绘了黄沙岭夏夜的山村风光。
《醉花阴》:深秋时节,虽有菊可赏,仍思念丈夫的忧愁而美丽的画面。
环节2:你还能举例用精炼语言描绘景物的古诗词吗?
明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陶渊明《饮酒》等。
4.学习活动三:小组合作交流。
环节1:小组之内合作交流,品味精妙凝练的语言,领略诗歌意境之美。
环节2:推举组内优秀成员展示讨论成果。
明确:
(1)《灵隐寺》:全诗描绘了灵隐寺清净悠远的深秋美景,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
(2)《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显出诗人胸襟开阔,豪情满志,艺术效果奇妙有味。
(3)《鹧鸪天》:描绘了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景色,抒发了作者雨后得新凉的喜悦心情,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4)《西江月》: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
(5)《醉花阴》:冷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情境,语言清新朴素。
5.总结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坚持诵读古诗词,提升自己的诗词素养。
第9课时——自主阅读课——语言的力量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9课时 自主阅读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山水寄情》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警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 1.思路清晰的表达观点2.朴实无华的语言3.精彩的开头结尾 1300 3分钟
《上大学的意义》 1.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表达观点2.精彩的开头结尾3.举例论证 2100 5分钟
《做自己命运的行动英雄》 1.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表达观点2.精彩的开头结尾3.举例论证 1000 3分钟
《微笑背后隐藏的力量》 1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表达观点2.举例论证 1800 4分钟
《讲故事的人》 1中心明确,思路清晰的表达观点2.举例论证 8000 18分钟
14200 33分钟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学会理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表达中心内容。
2.学会在演讲中使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本课时主题概括:
语言的力量:通过阅读演讲稿,感受作者清晰有序,有条不紊的组织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四、教学过程:
1.概念导入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今天我们就在聆听几位大师的演讲,感受他们语言的力量。
2.学习活动一:明确演讲者观点
环节1.速读五篇文章,用横线画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试着在所画句子的基础上,总结作者在演讲时飙到的主要观点。
明确: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在中国男女是不平等的,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实现!
《上大学的意义》: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追求自己我的同时更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做自己命运的行动英雄》:事在人为,要做自己命运的行动英雄!
《微笑背后隐藏的力量》:微笑对我们的幸福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讲故事的人》: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用我的方式给大家讲精彩的故事!
环节2.作者演讲的中心观点怎样在文章中迅速提炼?
在分论点的基础上提炼。
在题目的基础上进行丰满。
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环节2 理顺序
演讲一般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请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理一理这几篇演讲的思路。
3.学习活动二:寻找演讲方法
环节1.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是演讲中经常使用得方法,分小组确定两篇文章,用波浪线画出道理论证句子,用()画出举例论证的句子。组员勾画完毕,小组内部交流。
环节2.说说作者怎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的?
道理论证作用:本文引用了__________(名人名言、俗语、诗词等),充分有力的论证了__________的观点。
举例论证作用:本文通过列举__________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证明了__________的观点。
4总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几位名家的演讲,学会迅速提炼作者中心观点的方法,并且进一步明确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对于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性。在演讲中只有中心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才能使得语言掷地有声,观点深入人心!
第12课时——写作指导课——妙手丹青绘美景
课 时 课 型 年级学期 单 元 丛 书 主备人
第11课时 写作指导课 八年级下 五单元 《山水寄情》
阅读篇目 文本特点(可供学习点) 字数 用时
《绝版的周庄》 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2.情景交融 70 6分钟
《塞纳河岸的早晨》 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2.情景交融3.虚实结合 40 5分钟
《青岛》 1抓住景物特点描写2.情景交融3.多种修辞写景 56 6分钟
266 27分钟
本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写游记时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能够在游记写作中记述清楚,重点的突出。
3.能够在写游记时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课时主题概括:
妙手丹青绘美景:通过三篇文章,回顾本单元学到的写景方法,学会描绘景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理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2.学习活动一:讲读
环节1.介绍游记相关内容。
结合学过的古今中外的游记文章,介绍游记的定义,分类等相关内容。
环节2.赏析《绝版周庄》相关语句。
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我们先到文章《绝版的周庄》中去看看吧。
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从修辞、多种感官、写作方法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游记文章想要写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教师总结:
(1)按游览的顺序写。
  (2)写出景物的特点。
  (3)分清主次详略。
  (4)融入真情实感。
3.学习活动二:联读
阅读《青岛》《塞纳河岸的早晨》
学生通过对写游记类文章方法的了解,阅读《青岛》《塞纳河岸的早晨》,寻找景物描写运用的比较好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学习活动三:评读
学生先个人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商讨确定一篇文章,加以更加细致分析,最后由发言人作为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组的想法,主要从第一环节中教师总结的游记写作方法的四个方面入手。
学习活动四:评写
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党的基础上独立创作,然后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评出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交流,其他同学围绕游记写作技巧方法的运用,进行点评。
写作题目《家乡一隅》
要求:带着情感去描写家乡的一处让你印象深刻地方。注意本课学到的游记描写技巧方法。字数200字左右。
6.总结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怎样“谈”出韵味,“谈”出特色,这节课我们在三篇文章中,在同学们精彩的练笔中找到了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游遍大好河山,记录心中美景。
“和”满天下,有容乃大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方案
一、任务:以和为贵
二、任务目标:
1. 学习按照主题要求,分类检索、搜集资料,学会分工、合作,培养筛选和搜集信息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锻炼语言概括、逻辑思维等能力,理解中华文化中“和”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的人处世中做到“以和为贵”。
三、时间:第五单元学习开始—第六单元学习结束
四、活动过程(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第一阶段
第一小组
任务:搜集有关“和”的名人名言
每人5条。
爱国名言出处准确
(3)每人选择1条名言配写一段感悟(不超过100字)
第二小组
任务:搜集“以和为贵”的故事
(1)每人5个。
(2)故事完整,精神动人。
(3)每个故事字数不超过300字。
(4)为每一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第三小组
任务: “以和为贵”还是“和而不同”辩论赛(分工合作)
甲方:支持“以和为贵”
乙方:支持“和而不同”
搜集材料和论据
论据简要,观点明确
语言清晰,自信大方
第二阶段: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准备1周,展示1课时)(教师设计)
“和”满天下,有容乃大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展示课
本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中华“和”文化, 理解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中华“和”文化,理解“和”多样化的内涵。
3.在现实生活的为人处世中做到“以和为贵”。
本课时主题概括:
理解中华文化中“和”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的为人处世中做到宽容待人,“以和为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一个简单的“和”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团结、融洽等美好的品德和理念。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渐而形成为“以和为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为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学习活动一:交流收获,探“和”之义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和”的名人名言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有关“和”的名人名言:(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2)“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4)“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
学习活动二:聆听故事,寻“和”之用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和”的历史故事等,其他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有关“和”的历史故事:(1)《罗威饲犊》(2)《司马徽让猪》(3)《于令仪宽偷》(4)《六尺巷的故事》
学习活动三:妙语连珠,辩“和”与“同”
组织“以和为贵”还是“和而不同”的主题辩论赛,在“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中汲取智慧。
活动规则:(1)根据学生支持的观点,全班学生自然分成两方。
甲方支持“以和为贵”,乙方支持“和而不同”,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准备材料。
学生推举代表进行辩论赛,并推荐一名主持人。
参赛学生要求准备充分,语言清晰流畅,仪态大方自然。
(提示:“以和为贵”的角度:天人合一、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和谐万邦,和平共处等角度;“和而不同”的角度: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不盲目附和,有自己独特见解、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等角度)
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学习本课,对今后的为人处世有何启示?
明确:(1)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2)以和为贵,但要坚持原则等
小结:
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源,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希望同学们这节课有所收获,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做到“以和为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