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变形记》 群文阅读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促织》《变形记》 群文阅读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观察与批判
——《促织》《变形记》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把握作品主旨。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人物心理描写。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理解两篇小说的社会意义,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入把握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材编者将这两篇小说编为一课,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它们都涉及了人变形为虫的内容。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人或神变成动物的故事,比如:梁祝化蝶寄寓着美好的愿望、嫦娥化玉兔体现着上天对她的惩罚,希腊神话中也有很多人或神变为动物的情况,这些变形都有着具体的原因,那么《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知人论世
《促织》
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人。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他的父亲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19岁时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但屡试不第,到71岁时才援例为岁贡生。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如《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很早便走向了世界,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聊斋诗集》等。
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题目解读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名人评价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老舍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变形记》
卡夫卡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出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钟情创作,生前却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被人们所认识,作品逐渐引起了世人重视,并最终在当代西方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代表作有《变形记》《诉讼》《城堡》等。
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在寻求出路、锐意改革的同时又陷入了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以极度夸张甚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卡夫卡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僻内向。在卡夫卡看来,父亲就是专制和暴力的化身。与父亲不和谐的关系、孱弱多病的身体,以及因个人情感问题产生的挫败和孤独感,成为卡夫卡精神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不少人认为,《变形记》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着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名人评价
《变形记》是20世纪最为异类的经典作品之一,给整个世界文学带来的启示和变化,无异于一粒种子和数年后满布各国的一片粮禾,一粒星火与几乎燎原了整个世界的一片红光。 ——作家阎连科
《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 ——20世纪世界作家马克斯·勃罗德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已达到大师的高度:他写出了一部自己再也不能超越的作品,因为再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越《变形记》这部本世纪伟大完美的著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蒂(Elias Canetti)。
知识速递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派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致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课文《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性作品。表现主义重在表现内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征为:①抽象化;②变形;③时空的真幻错位;④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精读文本
读文正音
《促织》
迂讷(nè)   裨益(bì) 翕辟(xī)
藁葬(ɡǎo) 觇视(chān) 惭怍(zuò)
邑庠(xiánɡ) 不啻(chì) 惙然(chuò)
匆遽(jù) 户枢不蠹(dù) 赏赉(lài)
《变形记》
脊(jǐ)背 掺和(huo) 毋宁(wú nìng)
窘(jiǒng)迫 宽宥(yòu) 澄(chéng)清
颤(chàn)动 强劲(jìng) 嘈(cáo)杂
词义解释
《变形记》
浑身解数 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腕。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指武艺。
刨根究底 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神不守舍 指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雪上加霜 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捕风捉影 指在人情和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许。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文言实词积累——《促织》
通假字
昂其直 “直”通“值”,价值
手裁举 “裁”通“才”
翼日进宰 “翼”通“翌”
词类活用
岁征民间 名词作状语,每年
试使斗而才 名词作动词,显示才能
得佳者笼养之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昂其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高
辄倾数家之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
蟹白栗黄 形容词作名词,白肉、黄粉
取儿藁葬 名词作状语,用草席
成以其小,劣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劣
成述其异 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
特殊句式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定语后置句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被动句,“为”表被动
又试之鸡 省略句;即“试之以鸡”或“以鸡试之”
一词多义
顾 “成顾蟋蟀笼虚”(《促织》) 回头看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促织》) 看,环视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 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
靡 “靡计不施,讫无计”。(《促织》) 无,没有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促织》) 败退
发 “窥父不在,窃发盆”。(《促织》) 打开
“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促织》) 挖
“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 丝毫
责 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索取
“留待期限,以塞官责”。(《促织》) 责任,差使,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促织》) 责令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促织》 责罚
内容概括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文本,小组进行讨论并概括:两篇小说主要情节。
明确:
《促织》
序幕(第1段):朝廷征收促织,民不聊生(起因)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苦不堪言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喜出望外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化险为夷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以促织富甲一方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变形记》
格里高尔突变为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
格里高尔虫形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
格里高尔为家人所弃,深感绝望,断食而死。。
研读文本
(1)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两篇小说,并思考《祝福》中被婆家从鲁镇抢回去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儿子又惨遭不测,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鲁镇,从此走向了“末路”。小说中这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促织》和《变形记》中也有一些这样的突发事件,试着找出来,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明确:
《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的变化,成名由短暂的欢喜又跌入极度的悲哀;揭示文章人不如虫,人的异化的主旨。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虫
作用:构建起小说的整体框架,丰富小说的内容;突出主人公变成虫后他自己以及周围人的一系列反应,从而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原因,揭示小说的主旨。
【知识速递】突发事件:所谓“无巧不成书,优秀的作品中“突发事件”既有偶然性,又体现了生活的必然性,往往促成了情节的发展或转折。探讨这一话题,一要了解小说的叙事特点;二要挖掘其潜在的必然性和深层底蕴,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这些“突发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早期的小说,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以讲故事为主,追求情节的巧合与离奇,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对“故事”与“情节”作了精彩的区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也就是说,情节在事件之间建立起了有意味的关联。好的小说家既善于“讲故事”,满足读者“后来怎么样了”的好奇心,也善于揭示故事背后的动因,赋予叙事更丰富的意蕴。
(2)再读文本,小组探究这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设置、主题、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两篇小说在情节设置和叙述上有何不同点 各自结局有何异同
明确:
情节设置和叙述上:《促织》具有完整的情节和叙述套路,形成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离奇多变。叙述的重点放在“变形”前的叙述部分,而结局等叙述节奏很快,语言动作简洁;《变形记》开篇即交代格里高尔的变形,叙述节奏慢,淡化情节动作,以格里高尔的心理描写为主,在日常琐事中隐藏小说冲突。
小说结局上:
同:本质是都是悲剧,饱含痛苦与批判以及难以反抗的消极思想;
异:《变形记》以格里高尔的死亡为悲剧结局,家人对他也彻底放弃,奔向新生活;《促纱荐有缺成子精神恢复,成名家的荣华富贵为大团圆结局。
两篇小说在人物设置上有何相似处和不同点
明确:
人物身份:都是社会底层百姓,受到各方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人物性格:成名——逆来顺受,善良懦弱,渴望功名,愿为家庭付出;格里高尔——委曲求全,孤独内向,漠视自我价值,关心家庭。
社会关系:成名——受胥吏欺压;亲情浓厚;格里高尔——人际关系淡薄;没有朋友,亲情冷漠。
总结:小人物——平凡、真善美中又有缺点
两篇小说分别使用了哪些手法?从文中找出对应的例子。
明确:
手法 《促织》 《变形记》
反讽 情境反讽:以成名付出代价之重,矛盾解决办法的举重若轻,喜剧结局进行讽刺。 语言情境反讽:“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母亲的尖叫逃避昏厥;父亲的哭泣等
对比 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诸多官吏严厉的追责和奖励成名之厚;喜剧结局和悲剧之情 格里高尔对家庭之爱和亲人对格里高尔之憎;格里高尔和其亲人的变与不变。
象征 甲壳虫象征被资本社会异化的人,家人象征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床象征着压迫、禁锢人们的社会。
荒诞 现实与荒诞相融合,情节荒诞之中却包含真实的细节。《变形记》是荒诞——真实——荒诞;《促织》是真实-——荒诞-——真实。真实中写荒诞,荒诞中写真实,反映了时代悲剧和批判效果。
试比较两篇小说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
不同点:①《促织》重在叙事,笔墨主要集中在寻虫——得虫——失虫——复得虫——贡虫的事件叙述中。《变形记》重在表现格里高尔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个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②《促织》大框架真实,而细节中则有较多的怪诞成分。《变形记》大框架荒唐,而细节逼真。前者处于小说叙事的初级阶段,后者已进入了剖析人物深层心理的高级阶段。
两篇小说在主题上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异化”主题的相似:关于人的“异化”,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是: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即是一种异化现象。
《促织》体现了老百姓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统治者肆意璀璨压迫的现实。
《变形记》展示了资本社会对人的强大压迫异化作用。揭示和批判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却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冷酷势利,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
相同: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的批判。
【探究1】《促织》和《变形记》之间异化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
明确:
相同点:① 都受制于当时严酷的社会背景,这种社会背景导致了人的异化——虫价值连城,人却一文不值,人的地位与虫的地位差距悬殊。② 由人化虫的设定有着强烈的荒诞色彩,旨在深刻讽刺社会现实的丑陋——现代人由于生活的重压,在强大社会面前渺小无力,从肉体到灵魂被全面异化的结果。
不同点:① 人化身为虫这一事件中,“人”的地位不同,“虫”的地位也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不同。《促织》中的蟋蟀价值连城,相比之下,人贱如草芥,因此化身为蟋蟀的成名之子让家人“鸡犬升天”;《变形记》中的甲虫丑陋低贱,相比之下,能够挣钱的人对家庭和社会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化身为甲虫的格里高尔饱受家人的漠视和凌辱。②故事的结局不同。《促织》的结局是,最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同享荣华,《变形记》的结局是,最后格里高尔绝望地死去,这凸显出两部小说的作者对于相同题材所进行的不同的创造。
【探究2】人的异化是否是社会压迫的必然?
作品中家人的关系亲疏,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吗
明确:
作品中家人关系的亲疏,不是虫子本身能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蟋蟀价值连城,能带来好运,所以最后家人一派和谐;甲虫一文不值,家人以之为耻,所以对其横眉冷对。
《变形记》是赤裸裸的悲剧,那么《促织》的结局是真正的喜剧吗?
明确:
不是。《促织》甚至是更大的悲剧。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如果两者皆是人被无情异化的悲剧,那么异化是社会压迫的必然吗
明确:
必然、不必然皆可。如果说是必然,那么必须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异化只是人在非常态环境中做出的“常态”行为;如果说不是必然,那么必须指出异化是文学作品展现人物命运悲剧的手法,是对社会环境严酷性的夸张与变形。
素材积累
卡夫卡思想金句:
1.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
2. 你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儿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同时,用另一只手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3. 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阅读的作用同样如此。
4. 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
5. 什么是爱? 这其实很简单。 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 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
6.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 你在勤劳些什么呢? 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 急躁和懒惰。
7. 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不能在我们脑门上猛击一掌,让我们惊醒,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它呢?
成语积累——《促织》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毫发不爽 )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奇货可居 )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 辗转反侧 )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影 ( 精疲力竭 )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 价值连城 )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呼天抢地 )
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 气息奄奄 )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课堂检测
1.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
(1)覆之以掌。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删词语)
①《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小说。
② 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③ 卡夫卡认为《变形记》的创作动机是要表现西方现代人
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
现状。
(1)《变形记》是
(2)卡夫卡是
3. “寂寞”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写出下面两个人物的寂寞。要求: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比喻或排比手法;不超过30 字。
示例:孔子是一驾孤独的马车,寂寞的车轮碾过多少晨昏与冷漠的脸。
(1)卡夫卡 (2)曹雪芹
【参考答案】
1. (1)状语后置句 用手掌覆盖(蟋蟀)。
(2)定语后置句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3)被动句 为人迂拙,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
(4)省略句 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
2. 答案:(1)(《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部以表现西方现
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的西方现代荒诞派小说。(2)(卡夫卡是)以表现西方现代人在沉重的精神压迫下,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现状为创作动机而写就的西方现代荒诞派小说《变形记》的作者。 
解析:首先根据主语的不同,确定句子的主干,然后把这三句话的内容融合到句子中。注意语句流畅且不要遗漏信息。
3.【答案】答案:(示例)(1)卡夫卡是一只寒鸦,寂寞地在一座找不到入口或出口的“城堡”里飞翔。(比喻)(2)曹雪芹如雪的寂寞,是黛玉的葬花,是宝玉的悲歌,是十年的血泪。(比喻、排比)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中的“因人而异”,要写出卡夫卡与曹雪芹不同的寂寞,同时还要注意符合人物身份或思想性格,使用修辞手法。解答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对卡夫卡和曹雪芹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