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导学案
[课标要求]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持依法治国,认同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2.法治意识:生活中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新知导学】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性因素
(1)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________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____________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决定因素:____________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法的分类: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法。
3.法的基本特征
(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____________的一种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________或________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3)法是由国家________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________的社会规范。
4.法的职能
(1)政治职能:法维护一定____________的作用。
(2)社会职能:法管理一定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二、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中华法系的特点
(1)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2)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____________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____________作出了重要贡献。
2.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3.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依法行政和__________水平不断提高。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法治建设在路上
(1)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一场由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
(2)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________________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易错提醒】
1.自从有了法律以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成了现实。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利益和意志。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还指出:“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法的本质是什么?
(2)马克思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体现了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合作探究二
时间 法治建设历程
1954年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1982年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2004年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018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2021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
(1)1954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什么还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对宪法进行修正?
(2)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分析两条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
核心归纳一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关于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一般规律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法的本质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的决定因素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法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核心归纳二 新中国法治建设三方面巨大成就
成就 表现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 ③法律的作用不断增强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 ②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人权的法治保障 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各个环节,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巩固提升】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从奴隶制法到封建制法,继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是法的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的历史类型也由低级类型向高级类型依次更替。由此,可以分析出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
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革命力量的推动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司法局喊你来当人民陪审员了!”2018年底,不少北京市民收到了一条短信,告知已被随机抽选为人民陪审员的候选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颁布实施后,第一次尝试从常住人口中随机抽选候选人,以确保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①从市民中抽选人民陪审员,满足了公众行使国家权力的诉求
②公民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③让普通市民参加审判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法院的审判工作效率
④这一举措可以促进公众直接接触、了解法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导学案答案
【新知导学】
一、1.(1)国家 (2)统治地位
(3)生产方式
2.资本主义法
3.(1)社会关系 (2)制定 认可 (3)强制力 约束力
4.(1)阶级统治 (2)社会公共事务
二、1..独树一帜 法治发展
3.(1)宪法 (2)公正司法 (3)生存权 发展权
4.(1)中国共产党 全体中国人民
(2)民主与法治
【易错提醒】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
2.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4.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5.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
【合作探究一】
(1)资本主义法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产阶级意识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为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决定了法律服务的对象。法律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体现经济基础。而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因此,从根本上法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决定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合作探究二】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治建设的进程也要与时俱进。
(2)①成就:a.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b.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c.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巩固提升】
1. D
2. D [材料反映了通过随机抽选候选人,确保群众参与的广泛性,使公众依法参与审判活动,这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②正确。公众参与审判活动,有利于促进公众直接接触、了解法律,推动法治社会建设,④正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①说法错误。让普通市民参与审判活动,主要是为了提高法院审判的公正性,促进司法公正,而不是为了提高审判工作效率,③说法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