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习目标】1.了解依法治国的原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教学重难点】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要求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学习流程及内容】一、自主预习(课前完成、各组组长检查、课代表抽查完成情况并计入小组评价;)(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原因:______是治国之重器,_____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 景,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全面推进_____________。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是建设_______________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_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_____的保证。要求:必须坚持党_______、保证执法、______司法、带头______,把依法治国与________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________。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_____和______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______政治制度。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_____________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_____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_______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_________、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正法、徇私枉法。坚持依法治国和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发挥作用。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______,大力弘扬_____________,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______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______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______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必须从我国________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_______、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二、互助讨论三、课堂展示一区: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探究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从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认识法治、定位法治、布局法治、推进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明确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大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1)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简要说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二区: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探究问题2: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已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八次委员长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审计法等;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修改科学技术进步法,制定数据安全法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修改教育法,制定家庭教育法等。这些举措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分析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中体现的依法治国原则。四、课堂小结:五、效果检测:1.“做好事有法律保障”“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吃亏”等主张,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 )A.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D.坚持以人治治理国家2.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保障性作用,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是( )①全面依法治国就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②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③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行为违背了( )A.人民主体地位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从中国实际出发 D.法治与德治相结合4.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这告诉我们( )A.依法治国优于以德治国 B.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C.以德治国优于依法治国 D.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问题5.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先后有数十位省部级以上高官被查处。腐败高官被依法查处(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②体现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③表明任何公民的一切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④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既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这表明( )A.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尊重党的权威D.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德治国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民法典、外商投资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同时,修改或制定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监察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推动与宪法实施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实现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体现了( )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②我国将对公民人权的保障贯穿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是同一过程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22年10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该法将在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在我国( )①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得到法律保障 ②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支撑作用③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④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以道德制约为主,以法律制约为辅B.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C.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D.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10.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共有8.9万余家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要素、政务、市场、法治、创新“五大环境”得分均明显上升。其中,法治环境得分连续3年居首,这表明( )A.企业家是法治建设的主体 B.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C.法治化是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D.法治环境比其他环境更为重要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B D B B A A B二、探究题一区:【答案】(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区:【答案】答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②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国人大常委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法制与时俱进,体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制定、修改相关法律,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