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七年级上册
一、对比阅读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
③人不堪其忧_______
④博学而笃志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全书以语录体为主。
B.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虚心向别人学习求教是很有必要的。
C.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可见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D.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以看出,孔子是很排斥富贵的,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
4.结合选文和下列链接材料,分析二者关于学习的相同认识。
【链接材料】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就砺②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③省乎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注释】:①受绳:用墨线量过。②砺:磨刀石。③参: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④知:通“智”,智慧。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③?”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②虞人:侍卫。③焉之:到哪里。④罢:停止,取消。
5.下列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往)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6.翻译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友人惭,下车引之
(3)魏于是乎始强。
7.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主题:
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8.根据文意,选出【乙】文标题中“示”最恰当的义项。( )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9.翻译下面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10.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了“静”和“学”是学习和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11.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去做;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竞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2.请在下句中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需标两处)
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意暇甚
(2)断其股
(3)与家犬杂畜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4.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15.甲、乙两文,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16.乙文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这类人与文中的狼有什么相似之处?(用原文回答)乙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③啮④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⑤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⑥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⑦召子,曰:“汝⑧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⑨。戒⑩仆养之终老。
(《陈谏议教子》)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③蹄:名词活用动词,踢。④啮:咬。⑤因:于是。⑥贾人:商人。⑦遽:马上,赶快。⑧汝:你。⑨直:通“值”,价值。⑩戒:通“诫”,告诫。
17.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B.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C.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D.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见是马(这)
B.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贾人安能蓄之(怎么,哪里)
1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
B.非学无以广才
C.非志无以成学
D.彼马何以不见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强调了一个“静”字。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C.从【乙】文可知,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为人处事淳朴、忠信、宽容。
D.从【乙】文印证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句名言。
2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戒仆养之终老。
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22.辨其音·走进文本:与“吾日三省吾身”中“省”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发人深省 B.省吃俭用
23.解其词·一词多义: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朝思暮想
B.必有我师焉 兴师问罪
C.去后乃至 人去楼空
D.元方人门不顾 奋不顾身
24.解其意·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_________,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友人惭,下车引之。
翻译:_____________
25.悟其理·丰富思想:《<论语>十二章》中曾子的话与《陈太丘与友期行》都反映了为人处事的一个什么原则?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原则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学而》)
【乙】卓恕①为人笃信,言不宿诺②。从建业③还家,辞诸葛恪④,恪问何当复来,恕对“某 (选自《学而》)日”。是日,恪为主人,停不饮食,以须⑤恕至。宾客皆曰:“会稽、建业相去千里,岂得期 ”已而恕至,一座尽惊。
(选自《会稽典录》)
【注】①卓恕: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人)。②宿诺:未及时兑现的诺言。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诸葛恪(ke):三国时吴国人,曾任吴国太傅。⑤须:等待。
2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 日___________ (2)传不习乎 传___________
(3)是日,恪为主人 是___________ (4)已而恕至 至___________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会稽、建业相去千里,岂得期?
28.(1)甲文中哪句话对应乙文中卓恕的品质?
(2)甲、乙两文都阐述了一个共同道理,请简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①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②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④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①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②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③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④更:重新。
29.解释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无以致远( )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
③及鲁肃过寻阳( )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1.《诫子书》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32.《孙权劝学》中,孙权用什么方法来劝吕蒙学习?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___________
(3)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4)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___________
(5)终身行之者乎 行:___________
3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5.由【甲】文可知,诸葛亮的立德原则是什么?(用原文语句作答)
36.甲乙两文都有告诫之意,【甲】文中诸葛亮从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告诫儿子;【乙】文中_____________(人名)告诫子贡要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②,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③,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 郭传》)
[注释]①行部:出巡。②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③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3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B.尊君在不(不:通“否”)
C.元方入门不顾(顾:拜访) D.儿曹何自远来(自:从)
38.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①下车引之:______ ②计日告之:______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40.甲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1.甲、乙两文共同告诉了我们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至少两条)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①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②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③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②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③恶(wū):哪里,怎么。
4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
B.虚则敧 敧:倾斜
C.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惑
D.满则覆 覆:倾覆
4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盖为宥座之器 为人谋而不忠乎
B.有之乎 不亦君子乎
C.孔子喟然而叹 公欣然曰
D.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于我如浮云
44.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喟然而叹曰
B.思而不学则殆 虚则敧
C.此盖为宥座之器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回也不改其乐
45.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B.有之乎:有这样的事吗?
C.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不好的地方就要改正。
D.此谓何器也:这是什么东西呢?
4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B.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都只谈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
C.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的原因是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D.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吕氏春秋》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别称。③禨(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7.下列对句中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B.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C.孙叔敖疾 疾:疾病
D.王数封我矣 数:多次(或屡次)
4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A.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B.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C.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D.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49.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燥。
C."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不受;他教导儿子,让儿子接受利地。
D.乙文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远见,做人不可贪心不足,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
50.将甲文选段中画横线的子翻成现代汉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②之③?”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④,岂⑤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⑥。
——(选自《战国策》)
【注释】 ①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②焉:哪里。③之:到……去,往。 ④虽乐:虽然(在这里)很快乐 ⑤岂:难道。⑥强:强盛。
5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君/久不至 B.君与/家君期日中
C.元方/入门不顾 D.魏于是乎/始强。
5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尊君在不 ⑵相委而去
⑶元方入门不顾 ⑷天又雨
5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期日中 ②吾日三省吾身
B.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是日,饮酒乐
C.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吾与虞人期猎
D.①饮酒乐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
⑵乃往,身自罢之。
55.【甲】文中“友人惭”的原因是_________。【甲】【乙】两文共同提倡的美德是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蔡璞,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之。
(取材于《清稗类钞·敬信》)
【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56.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甲文中元方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批评了友人,言之有理,可见他的机智聪明。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乙】文中的“父”与“翁”,指的都是蔡璞的朋友,蔡璞借了朋友很多钱没还,朋友就死了,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5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______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______
(3)千金寄之 金:__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 致:________________
5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59.请结合【甲】【乙】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战,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6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军可夺帅也 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于我如浮云 其一犬坐于前(《狼》)
C.淫慢则不能励精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D.静以修身 投以骨(《狼》)
6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3.【甲】【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字,对比鲜明。(请各用原文中一个字回答)
参考答案:
1. 生气,发怒 以……为快乐 能忍受 坚守 2.①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②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3.D 4.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反省,就能提高自己。
5.B 6.(1)元芳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2)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他。
(3)魏国从此变得强大起来。 7.为人一定要讲诚信。感受(略)
8.D 9.⑴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⑵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10.“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11. ④ ③ ②
12.则 二 狼 伺 其 未 觉 /将 啮 其 喉/ 犬 阻 之 不 使 前 也。 13.(1)悠闲、从容(2)大腿(3)养(4)留下 14.(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
(2)确实(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 15.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本性难移)的本质。 16.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17.B 18.C 19.D 20.C 21.(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22.A 23.C 24. 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拉元方(的手)。 25.都反映了诚信原则。
示例: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人只有凭借诚信正直,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6. (1)每天 (2)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3)这 (4)到 27.(1)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
(2)会稽与建业相距千里之遥,怎么能按约定时间到? 28.(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做人要有诚信。
29. 远大目标 振奋 到,等到 30.①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起来,没有志向就不能使自己的学识有所成就。②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意对即可) 31.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勤学,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32.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33. (1)达到 (2)放纵 (3)疾行,指迅速逝去 (4)修养 (5)奉行 34.(1)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3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6. 治学 修身(做人) 孔子 推己及人(意思对即可)
37.C 38. 下车引之:陈元方 计日告之:迎送郭伋的孩子们 39.①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出城外。 40.首先,元方彬彬有礼的回答了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据理驳斥客人对父亲的责骂:“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可谓有理有据,落落大方,明白事理。 41.①做人要讲信用;②要有礼貌,要勇于改正错误,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榜样,做人要言行一致等。
42.A 43.C 44.B 45.C 46.B
47.C 48.D 49.C 50.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51.B 52.(1)同“否” (2)舍弃 (3)回头看 (4)下雨 53.C 54.(1)友人惭愧,下车去拉元方。(2)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55.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不讲信用,没有礼貌”); 诚实守信或讲信用。
56.D 57. 约定 回头看 白银 送给、给予 58.(1)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哪里有寄存一千两白银而没有字据的? 59.示例:元方父亲的友人不信守约定,逾时不到,还对子骂父,可见他诚信观念的淡薄,连小孩子都瞧不上他。蔡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重诺责,敦风义”,由此可见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及价值观,我们应自觉继承及发扬这种美德,要讲诚信。(大意对即可)
60. 能忍受 改变 振奋 达到 61.C 62.①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②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63. 志 静 躁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