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鸿门宴》导学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鸿门宴》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章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行动与话语,掌握人物形象。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史记》的叙事艺术,比较史传文学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史学价值,思考人物给人的启示。
【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文言文知识。
2.分析人物的形象及史记叙事艺术。
【作者及背景】
见《芝麻开花》
评价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文言知识】
见《芝麻开花》
【了解史记】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全书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本纪记帝王,从黄帝到汉武帝历朝、历代帝王的兴废和重大的政治事件。司马迁是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的,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用以统率整个历史的论述。
世家述诸侯,除《孔子世家》和《陈涉世家》外,所记叙的是春秋战国以来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叙人臣,大多数列传记叙的人物非常广泛,其中有贵族、官吏、学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等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物
表是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它们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似之处。
司马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目的
【梳理脉络】
1.通读课文,本文围绕宴会展开故事的叙述,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简洁又详备。请分别用四字短语填写下面各部分所发生的事。
开端: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项王许诺。
高潮: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义责项王——项王赐座。
结局: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无伤被诛。
从实力上看项羽想杀刘邦轻而易举,但是最终没有杀成反而失败,你认为哪个情节是项羽失败的关键所在?依情节发展分析项羽的表现与特点。
情节 表现 性格特点
无伤告密 楚怀王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就是“王关中”也并未背约,项羽不进一步求证,反而勃然大怒。 盲目轻信、自大鲁莽
项伯劝说 既然已经传令“飨士卒”,击沛公,项伯一席话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头脑简单,犹豫不决
刘邦道歉 项伯听了刘邦假惺惺地赔礼道歉后,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胸怀坦荡但毫无政治头脑
项羽留饮 座次安排不合礼节,项羽处尊位 目中无人
范增示意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但“项王默然不应”。 刚愎自用
樊哙闯帐 樊哙闯营,可谓无礼,可是项羽不但没有恼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食赐座,听了樊哙的指责,也“默然不应”。 爽快大度
张良送礼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欣然接受刘邦所送的白璧。 刚愎自用,迷信自己的武力
【补充】从座次看人物:项羽、项伯东向坐。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3、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争斗中,处于劣势的刘邦是如何表现的?分析其性格特点。
表现 性格特点
项伯来访,刘邦大惊;张良追问,沛公默然 城府深,不轻易表露心声
刘邦在项羽面前的谢罪刻意模糊敌我推脱责任,虽是谢罪但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在对话种连用三个“臣”,四个“将军”(当年刘邦48岁,而项羽29岁),为了骗取项羽的信任,刘邦不惜牺牲个人尊严,委曲求全。 老奸巨猾、善于应变、能屈能伸
刘邦在张良告知项羽第二天要来攻打的时候,两次问张良“为之奈何?”在借故离开宴席时问樊哙“为之奈何”? 善于听取部下意见
对于告密者:项伯与之约为婚姻,使尽手段拉笼,为己所用;曹无伤则斩立决。 有心机,做事果断
【总结】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4、总结文章中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人物,谈谈司马迁是如何塑造的。
人物 性格特点
范增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目无主帅
张良 谋略出众、忠心无二、处事不惊、知人知己
樊哙 忠诚护主、直率勇猛、粗中有细
项伯 有恩必报、不分敌我、没有原则
例:樊哙
①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诚护主的性格跃然纸上。席上的讲话有理有据全力义责项羽可见其粗中有细。
②动作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直率勇猛。
③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教师版)
【深入研读】
(1)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你认同吗?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策略上看,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是“以攻为守”。
有人说,张良才是鸿门宴的总导演,你同意吗?张良留下,难道不怕他不怕遇不测吗?
(苏轼在《留侯论》中对他的评价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1.宴会前:张良建议刘邦当面向项羽谢罪,刘邦才敢赴鸿门宴。
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利用项伯。
2.宴会关键时刻,请樊哙入场,以勇力对抗项羽的气势。
3.刘邦临逃时,张良提醒刘邦留下礼物并留下善。
张良有几个特殊身份:
1.张良是项伯的恩人,项羽必不会杀他。
2.张良虽然为刘邦做事,但还有个身份是韩国司徒,算是“国际人士”。
3.张良是谋略家,会周旋,留下来必能安抚好项羽。
(3)我们从范增和项羽对刘邦礼品的处置方式不同上看到了什么?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计谋破产而恼怒。
(4)依据本文概括《史记》的写作特点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等表现人物的性格。写樊哙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一段话表现他粗中有细,智慧应对。行动:“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勇猛豪爽,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2.善用对比,使人物性格更鲜明。刘邦与项羽的对比,范增与张良的对比,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突出。
3.组织安排周密严谨,情节跌宕起伏。本文以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以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相辅相成,逻辑结构严密无间。
4.语言精炼生动。作者向民间语言学习,许多民间传说与歌谣谚语,都成为作者创作思想与创作语言的重要来源,构成作品的新鲜血液,使文章的语言艺术,推进到中古时期散文的一个新高峰:浅切,明白,活泼,朴实。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成语;而“唉!竖子不足与谋!”则是当时生动具体的口头语言。
5、巧妙运用互见法。互见法是将一个人的某些事迹分散到其他传记中去叙述,以便在组主传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叙述的三个关键历史事件(巨鹿之战、鸿门宴、亥下之围)之一,其中所见是胸怀坦荡、爽快大度但刚愎自用的项羽,他残暴嗜杀的一面以及其所犯的一系列错误在《项羽本纪》中多为一笔带过,在《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这些篇目中补充出来。
(5)项刘比较:两个各具风采、各有归宿的英雄。结合课文与补充资料,谈谈刘邦和项羽你更喜欢谁以及他们带给你的启示。
(1)关于出身和志向
出身: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名将,为秦将王翦所杀,所以项羽是一个世代簪缨的贵族军人,一个国恨家仇刻骨铭心的报仇使者,他反秦的目的就是希望回到四分五裂的战国局面,所以推翻秦后他就迫不及待得分封诸侯。
刘邦出身农家,却不事稼穑,很会耍些流氓无赖的伎俩,有人称之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恶棍”
志向: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2)关于用人与团队
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②“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史记·陈丞相世家》)
【补充材料】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本纪》太史公曰: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率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自罪也”,岂不谬哉!
《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小结】
项羽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项羽雄武盖世但又缺乏政治远见、为人光明正大但又缺乏城府、讲究规则但又不会机变、仁而爱士但又任人唯亲、爱惜荣誉但又为人不忍、耿直坦率但又优柔寡断、生性暴戾但又儿女情长。
刘邦的性格与处事:有人说刘邦出身无赖流氓,楚汉相争是流氓与贵族的较量;也有人说刘邦具有雄才大略,是政治家,楚汉相争是政治对军事的胜利。
(6)成语积累
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