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青春有格 教案

资源简介

《青春有格》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内容来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
主 题:《青春有格》
课 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一、理论基础和课标依据
青春期的青少年,活力无限,激情飞扬,乐于探索,敢于尝试,但是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并不意味着可以违反基本的规则、触碰道德的底线。青少年需要学会理智地认识、对待青春,既能感受青春的魅力,释放青春的活力,又能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正确引导青少年将青春活力化为成长中的正能量,这既是青少年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如果此时缺少思想和精神上的正确引领,青春的能量得不到很好的释放和转化,有些年轻气盛的青少年就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这不仅会阻碍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还会影响到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需要引领青少年探索青春,讨论如何把握青春,用积极的行动释放青春的力量,把握青春活力的一面,克服偏激的一面,真正发挥青春的优势。
本框对应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对待青春,用“行己有耻”引领青春,追求至善,把握好青春的度,活出青春的格调。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的《青春有格》,本框与之前所学的“青春飞扬”一框共同组成了对青少年精神成长方面的要求。相比于前一框理解“青春”的含义,这一框更强调了如何更好走好青春之路的要求。通过这一框的学习,帮助学生具有知耻之心,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知耻而后勇,树立底线意识,增强自控力。最终,帮助学生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引导学生追求“至善”,积善成德,见贤思齐,自我省察。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学生对于青春有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已经能够从身体、心理两方面认识和看待青春成长。青春的力量在他们的身体里生发,成长的渴望促使他们希望在生活中获得力量感、胜任感和成就感,且疫情期间较长时间的线上学习,线下复课以来学生表达欲望强烈,同时七年级同学活力四射,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充满对青春未来的无限向往。同学们热爱运动,热情活跃,关心、热爱学校,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2.现实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受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现象的影响,近年来,频繁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些蓄意通过身体、语言等手段伤害他人的行为,警示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青少年的精神关怀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引领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增强法治观念,修身为本,积善成德,追求至善,青春无悔。
四、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与“道德修养、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等学科核心素养,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和“生活演播·续写故事”,能归纳出行己有耻的内涵,能辨别是非善恶,培养廉耻之心,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规则意识、底线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思少年责·成少年志”活动,能归纳出止于至善的内涵,学会寻找身边的榜样,懂得榜样的力量。培养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情怀,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
3.通过“写给未来的自己”活动,梳理出对青春未来的美好向往,能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做一名有格少年,积善成德,为青春证明。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内涵和要求。
2.难点:如何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
六、评价任务设计
1.观看视频,结合案例分析以及自身实际情况,续写故事,归纳行己有耻的内涵,梳理行己有耻的具体要求。(目标1)
2.结合案例,归纳止于至善的内涵,分析“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两种观点,小组合作梳理观点、分享交流,总结归纳止于至善的要求和做法。(目标2)
3.书写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分享交流具体的做法和实现路径,以小组为单位存放青春信封。(目标3)
七、教学方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启发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新知,体验学习的获得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能力。
2.学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结合事例与问题展开分析,独立思考,向内发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组讨论法: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依托具体的案例,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到行己有耻和止于至善的要求。
八、教学过程
导入:时政播报
学生:分享近期时政热点。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分享,引导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时政热点,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观察思考:熟悉的田字格
教师:展示田字格。
提出问题:
(1)①看到左边的格,你联想到了什么?
②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格”子?
③如何理解这些语句中的“格”?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言之有物而行有格”
学生:结合问题,思考“格”的内涵,总结“青春有格”的内涵,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言分享。
教师总结:格就是指形式、规格、规矩、标准,“青春有格”是说青春需要规范、引导和约束。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青春要有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田字格,引导学生梳理“格”的内涵,继而总结青春有“格”的内涵,直接引入本课话题——青春有格)
评价任务一
(一)羞恶之心,格之端也——恪守青春底线
1.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
提出问题:
1.如何看待视频中三个少年的行为?
2.能否因为他们处在叛逆期而不谴责他们的行为?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思考中对视频中少年行为的认知,能总结出少年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没有素养的,进一步认识到做事不能违背道德底线,要有羞耻之心。
教师总结: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青春的我们,敢想敢做,勇于尝试,但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违反规则,更不能逾越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
设计意图:选取与本课题有关的短视频,形式新颖,同时视频主人公与当下的他们年纪相仿,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2.生活演播·续写故事
教师:展示三个故事场景。
场景一:上学途中,小明和同学边走边说:“马上要迟到了,快点快点”,在学校门前的红绿灯路口,当他们准备过马路时,红灯亮起来了……
场景二:数学课上,老师表扬小明考了第一名,卷子发下来,小明发现老师给他多算了2分,下课后小明……
场景三:小明周末去看电影,他在电影院的洗手间里发现了一个手提袋,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有手机和钱包,“哇!”小明脱口而出,他拉上手提包就……
提出问题:
1.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2.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影响?
要求:独立思考,基于已有场景续写故事,限时2分钟。
学生:根据场景,续写故事,能明辨是非,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底线意识,拒绝不良诱惑,最终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也不乏面临各种各样各样的突发情况和价值选择,作为青少年,触碰道德底线的事、违背社会规则的事情坚决不能做,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底线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选取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和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懂得行己有耻的做法,进而实现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行己有耻。
评价任务二
(二)至善之心,格之至也——筑牢青春格调
“行己有耻”是我们青春探索的底线,但青春的探索不应该只有底线,更应该有高度。作为青春少年,我们活力四射,充满希望,更应该以“青春”为笔墨,书写追求青春“格调”的至善华章。
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结合已有经验与预习所学,总结归纳止于至善的内涵。
1.案例分析:“抗癌共享厨房”里的温暖烟火
在河南郑州,曾经陪护过生病父亲的张广兵,深知住院病人和家属的难处。在自身经历驱使下,2014年他开始经营共享厨房,专门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做饭的场所。小店只收取维持运营消耗的使用费,还免费提供粥、米饭和面条。
365天不打烊,坚持8年不涨价,郑州抗癌共享厨房每天接待200位病人和家属,烟火缭绕中,人世间的真情和善意在此传递。
“不是没想过放弃,就觉得还能再坚持。”尽管抗癌厨房经营艰难,90后店主张广兵一定要把小店经营下去,“只要大病家庭有需要,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
思考问题:
1.张广兵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你身边的暖心善举和榜样故事。
学生:了解身边的榜样,让榜样的精神深入我们的心里,引导学生践行“止于至善”。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郑州本案例导入,通过分析榜样人物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深度思考以及结合自身实际的表达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至善榜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活动二:思少年责·成少年志
观点一:作为青少年,要“独善其身”,做好自己,踏实进取,方能“止于至善”。
观点二:作为青少年要具备“兼济天下”的情怀,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方能“止于至善”。
思考: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限时3分钟。
合作形式:6人小组讨论,分工协作,记录观点,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要求:观点明确,事理融合,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学生:结合观点,认真思考,小组合作梳理总结,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言分享。
教师总结:辩青年之思,明青年之责,成青年之志。国家的发展既需要青年能独善其身,也需要青年有兼济天下的胸怀。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可以统一于成长的过程。但无论如何,作为青少年,我们在最好的年纪里,更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思辨话题,引发同学们的深度思考,依托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碰撞观点,使同学们能够全面的看待问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独善其身,同时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关照他人和周围的世界,具备兼济天下的情怀。
评价任务三
(三)家国之心,格之行也——致敬青春未来
1.思考感悟:大国青年,挺膺担当
教师:展示习近平总书记2023新年贺词片段。
习近平寄语中国青年: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感悟。
2.情感升华:少年如你,向阳而生
教师:展示入学以来,学生成长进步瞬间的照片。
学生:观看照片,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总结:这样的有格青年,离我们并不遥远。从你们初入学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你们身上的青春、激情、温暖与担当,你们勇敢奋进、自律自觉、热爱劳动、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这些点滴的变化让你们的成长变得厚重且质地有声,这便是新时代的有格青年。
3.活动三:写给未来的自己
青春年华,无限可能,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请同学们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或一段话,内容可围绕以下展开。
1.憧憬未来的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从事什么职业?
(老师、律师、歌手、舞者、美食家....等等,不拘一格,畅想未来。)
2.成为这样的人,你需要具备哪些美好的品质?
3.现在的你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等)
要求:限时3分钟,认真书写,交流分享
学生:根据要求,认真体悟身边的青春榜样,用写信的方式表达对青春未来的美好向往,并能落脚到当下,用实际行动为青春证明,做一个有格、有为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总书记的新年寄语和入学以来成长瞬间的照片,做好情感铺垫,引发学生的共鸣,得到情感升华,最终通过“写给未来的自己”活动,引导学生能够用实际行动做有格少年,为青春证明!
致青春
一个国家的进步,
镌刻着青年的足迹,
一个民族的未来,
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
为幸福而奋斗!
青春的力量永不枯竭,
青春的情愫永远热烈。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作业1:“日行一善我践行”。
在家里——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在学校——向身边的同学、师长说一句暖心的话。
在社会——做一件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事。
作业2:“镜头下的凡人善举”。请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寻找身边的“凡人善举”,利用节假日或周末用镜头记录身边城市的美好瞬间,感受城市温暖,并将优秀作品张贴在班级文化墙。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自身实际,任选其一完成。)
设计意图:两个作业设计均为当下比较热门的形式,日行一善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以及用镜头记录“凡人善举”,一方面用喜闻乐见且新颖的作业布置形式激发同学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弹性设计两个作业,任选其一完成,让同学们有一定的选择性,最终让作业设计有效且不刻板,用实际行动做有格少年,为青春证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