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下册 实验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科学 四年级下册 实验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实验题 专题训练-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2017)
1.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内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小刚和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
①在试管里加入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②拿一只烧杯,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③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④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水的温度 状态
在试管中 27℃ 水
在试管插入碎冰中 25℃ 水
在碎冰中加入较多食盐 3分钟 10℃ 水
6分钟 4℃ 水
9分钟 0℃ 少量薄冰
12分钟 0℃ 冰层变厚
15分钟 0℃ 底部有冰
根据实验记录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作用是( )。
(2)水在( )℃时开始结冰。
(3)冰箱里的水会结冰,是因为( )。
(4)实验时还发现装冰块的烧杯外壁有许多水珠,这些水珠是( )形成的。
(5)如果当时实验室的气温是27℃,24小时后试管里水的温度是( )℃。
如图所示,俏俏同学利用竹篾、手电筒和小木棒等器材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同时观察影子的变化。
2.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________形,手电筒代表________,竹篾代表_________。
3.手电筒从竹篾左边运动到右边,小木棒的影子( )。
A.从左边运动到右边 B.从右边运动到左边 C.从左边运动到右边再运动到左边
4.当手电筒在位置( )时,小木棒的影子最短。
A.① B.② C.③
5.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6.请你设计一个证明地球的形状实验。
假设:_____________。
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
婷婷在平地上竖直插了一根竹竿,阳光下的竹竿在地面上投射出一道影子,下面是她每隔0.5小时测量的竹竿影子的长度变化数据统计表。
7.从上表中发现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经过( )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 )。我认为,同一物体,决定影子长短的是( ),决定影子方向的是( )。
8.婷婷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也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的特点,按时间顺序给这五张照片排序是( )。
A.acdeb B.bdace C.bdaec
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的假设: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9.保持不变的条件是:( ),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摆线长短 B.摆锤重量 C.摆角大小
实验记录:
改变的条件摆线的长短 10秒摆动的次数 平均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0厘米 13 13 13 13
20厘米 10 10 10 10
30厘米 8 8 8 8
10.我的研究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 )。A.有关 B.无关
11.小兰同学用自制的日晷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下表是她记录的影子变化数据。
时间(时)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影长(厘米) 60 35 22 11 6 11 22 35 60
(1)从表中发现,______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物体影子长短的是________。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______。
12.小兰用自制日暑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从表中发现,_______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厘米。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的高度。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__________。
13.请你设计一个环形山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假设: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
小东在做“探究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实验时,得到下表中的数据,请你根据实验过程认真分析并回答问题。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水温(℃) 95 70 50 35 28 23
14.测量时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水中,温度计放置正确的是( )。A. B. C.
15.在记录时,小东漏记了第10分钟的水温,你认为该时间的水温可能是( )。
A.28℃ B.25℃ C.22℃
16.在下图方格纸上描出的各时间点温度,请用光滑的曲线,在图中画出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图。
17.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均匀下降
18.根据热水变凉温度变化图,我们可以推测,经过较长时间后,水温会( )。
A.一直不停地下降 B.降到零摄氏度 C.降到与室温相同
一.四年级“腾飞”小组的学生在探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19.得出下列数据(表格1),请你接着在表2上先找出相应的点,然后在两点之间依次用直线连接。回答问题:
表1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4 -3 -2 0 0 0 0 1 2 3 4 4
表2
20.测量水温的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__________。
21.冰融化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
22.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
23.探究铜球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1)常温下铜球顺利通过铁圈
(2)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一定时间,观察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铁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观察铜球是否还能通过铁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探究蚕豆种子根的生长方向。
正 放 倒 放 横 放
第一天 ( ) ( ) ( )
第五天 ( ) ( ) ( )
第十天 ( ) ( ) ( )
结 论 在适宜条件下,蚕豆种子持续( ) ,根的生长方向都是( ) ,芽的生长方向都是( ) 。
25.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提出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式摆放,根都会向下生长吗?
【实验步骤】①选几颗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璧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③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内;
④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⑤取一玻璃瓶,向瓶内倒水,使水面距瓶底大约1厘米。
以上是被打乱的实验步骤,请你来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实验现象】种子在萌发时,先长出根,根迅速____________生长,然后长出芽(茎、叶),芽____________生长。
【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时,根向____________生长,芽向____________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6.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实验器材:托盘、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
实验步骤:
(1)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 )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3)再从同一高度丢下( )的石子。
(4)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现象:较大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 ),较高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 ),结论:( )。
探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探究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有什么变化?
实验设计:

常温下铜球恰好能通过铁圈 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 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铁圈。
27.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球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_______去加热。
28.加热后的铜球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铁圈。说明铜球温度升高,体积_______________。
29.如果想让铜球再次通过铁圈,下列方法值得采纳的是( )。
A.将加热后的铜球放到冷水里 B.继续给铜球加热 C.切开铜球
30.要研究实心塑料球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加热的方法比较合理的是( )。
A.像铜球一样在火上加热 B.放在热水中几分钟 C.在太阳底下晒一天
31.以上通过铜球、实心塑料球的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铜、塑料等固体遇热体积会____________,遇冷体积会__________,都具有______________的性质。
下面是小明和同学一起完成的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实验记录表,请你根据记录表中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
温度(℃) 10 6 3 1 0
32.水结冰的过程是( )。A.凝结 B.凝固 C.融化
33.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说明( )。
A.水释放了热量 B.水吸收来热量 C.水不干净
34.你认为第6分钟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 )。
A.1℃ B.﹣1℃ C.0℃
探究物体受热或遇冷时的变化。
35.做这个实验时,需要物体产生受冷和受热的变化,所以两个烧杯中的水是不同的,一个烧杯中装的是热水,另一个烧杯中装的是________。
36.把烧瓶放入其中一个盛水的烧杯里,烧瓶口的橡胶皮膜会凹下去,烧瓶内壁有小水珠,我们判断烧杯装的是________水。以上现象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体积会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水蒸气从气态变为______(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
37.在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变化的实验中,右图所示的三个容器都装有液体,其中烧瓶里装的是红色液体,那么它上面的细玻璃管的作用是( )。(选填序号)
A.便于添加或倒出烧瓶中的水 B.便于观察水体积的微小变化
C.便于水受热后冒出气体
38.把烧瓶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我们看到细玻璃管液面逐渐升高了。液面升高的原因是,烧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
39.瘪的乒乓球要复原应该放到________(填“冷”或“热”)水里;冬天水管容易爆裂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实验题
实验名称: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40.实验操作时,从 ( )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A.不同高度,相同位置
B.不同高度,不同位置
C.相同高度,相同位置
41.从 ( )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A.同一高度,不同位置
B.不同高度,不同位置
C.相同高度,相同位置
42.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原和大海。 ( )
43.每月农历15晚上不适合观察月球环形山。 ( )
44.填空: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 ( )撞击而形成的。
45.探究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实验步骤: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___________。
②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___________。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标记好___________。
④10天后,观察种子___________的情况。
实验记录:如下表,表格中“√”表示发芽的,“×”表示未发芽的。
编号 埋种深度/厘米
1 2 3 4 5 6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第4组 √
第5组 ×
实验结论:葵花子埋在___________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反思:每一组选取两粒葵花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月球明亮区域大小也发生改变,这就是“月相”。如下图,小涛正在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
46.实验中,小涛手里的排球相当于(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47.月相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月球本身____________(填“透明”或“不透明”)。
48.图中小涛正对台灯,看到的“月相”是( );假如小涛向左边原地转动背对台灯,此时看到的“月相”是( )(选填“新月”、“上弦月”或“满月”)。
参考答案:
1. 降低温度 0 冰箱里的温度低于0℃ 水蒸气遇冷凝结 27
【解析】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详解】(1)根据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在碎冰中加入较多的食盐的目的,会制造更低的温度,使结冰的速度更快一些。
(2)分析数据可知,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3)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冰箱里的水会结冰,是因为:冰箱里的温度低于0℃。
(4)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实验时还发现装冰块的烧杯外壁有许多水珠,这些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5)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如果当时实验室的气温是27℃,24小时后试管里水的温度是27℃。
2. 半圆 太阳 变化轨迹 3.B 4.A 5.太阳高度越高,物体影子越短
【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根据题干的图可知,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影子的运动轨迹与光源相反,手电筒从竹篾左边运动到右边,小木棒的影子从右边运动到左边;
4.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所以当手电筒在位置①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小木棒的影子最短;
5.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6. 地球的形状是圆形 帆船模型 地球是圆的
【解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地球是正圆形的,最后人们才认识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详解】假设:地球是圆形的
实验材料:一个正方体、一个球体、两只帆船模型
保持不变的条件:两只帆船模型不变
实验过程:一名同学拿帆船模型分别在正方体和球体上面做往返运动,模拟帆船“出海”和“返航”的运动状态。其他同学观察并记录。
实验现象:
①帆船在正方体上运动时,帆船“出海”,越走越远,小帆船船体整体一起突然消失;“返航”时,越走越近,小帆船船体整体一起突然出现。
②帆船在球体上运动时,帆船“出海”,越走越远,小帆船船体先消失,帆后消失;“返航”时,越走越近,小帆船帆先出现,船体后出现。
实验结论:我们的生活中,帆船在上述球形物体上的运动与实际相符。所以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7. 2.5 正午 太阳高度 太阳位置 8.B
【分析】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7.从上表中发现在观察的这段时间里,经过2.5小时的时候影子最短,它大概是一天中的正午。我认为,同一物体,决定影子长短的是太阳高度,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决定影子方向的是太阳位置,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婷婷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也给旁边一棵树拍下了五张照片,根据影子变化的特点,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影子最长,影子在西边,正午影子最短,下午影子变长,在东边,按时间顺序给这五张照片排序是bdace。
9. BC A 10.A
【分析】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9.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摆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摆线长短,其他条件比如摆锤重量、摆角大小都要保持不变;
10.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1. 12 大于 太阳的高度 西边
【详解】(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早晨和傍晚影子比较长,中午影子比较短。从表中发现,12时影子最短。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2)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光源直射遮挡物时,影子短;光源斜射遮挡物时,影子长;斜射的角度越小,影子就越长。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的高度。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物体的影子总在阳光背光的一面。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12. 12 大于 西边
【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变大,物体影子逐渐缩短,中午时太阳高度最大,物体影子最短;下午太阳西移,太阳高度变小,影子逐渐变长,所以一天中,影子的长度是早晚长,中午短。
(1)从表中发现,12时影子最短,只有6厘米。16时以后,物体的影子将大于60厘米,因为太阳高度变小,影子逐渐变长。
(2)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决定同一物体影子长短的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小,则影子长;太阳高度大,则影子短。
(3)小兰在实验中还发现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方向有关。太阳在东边,影子就会出现在物体的西边。
13.实验名称: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与场地 直径11厘米1公斤重的实心球1个、直径14厘米2公斤重的实心球1个、直径8厘米2公斤重的铅球一个、直径10厘米4公斤重的铅球一个、直径13厘米7.26公斤重的铅球一个,操场沙坑
实验方法:在操场的沙坑里,用相同的力,分别投掷不同规格的实心球和铅球,观察记录球撞击出的坑的大小和深浅。
实验现象:实心球和铅球都会在沙坑留下痕迹,实心球留下的痕迹较浅,铅球留下的痕迹较深,直径越大痕迹越大,质量越重痕迹越深。
实验结论:实验中铅球代表陨石,沙坑代表陨石撞击后的痕迹。用铅球模拟陨石撞击月球表面后,沙坑中留的痕迹像现实中的环形山,可以推论环形山可能是这样形成的。
【分析】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详解】研究问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我的假设:与陨石的大小和下落的高度有关系
实验设计:
(1)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2)从相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
实验记录:石子越大,撞击的坑大而深;石子越小,撞击的坑小而浅
实验结论:月球上环形山坑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系。
14.C 15.B 16. 17.A 18.C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4.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15.根据题干可知,水温是在不断下降的,所以第10分钟的水温在第8分钟和12分钟的水温之间,即25℃;
16.根据题干可知,按照表格数据画出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图即可;
17.根据题干可知,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18.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经过较长时间后,水温会降到与室温相同。
19. 20.轻拿轻放 21.0℃ 22.温度保持不变
【分析】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19.根据题干数据画出折线图即可;
20.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由于温度计是易碎品,所以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2.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0摄氏度不变。
23. 不能通过 能通过 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详解】许多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物体吸热升温之后,体积会膨胀;当物体受冷之后,体积会缩小。常温下铜球顺利通过铁圈。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一定时间,观察铜球是不能通过铁圈,这是因为铜环受热体积膨胀;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冷却后,铜球能通过铜环,这是因为铜环遇冷体积收缩。实验结果:说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4.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向下 生长 向下 向上
【详解】所谓根的向地性,就是根向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这一特性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向地生长的根,固着在土壤中,吸收水及其他营养素。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根生长的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不管怎样放置,根都会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的。
25. ①⑤③②④ 向下 向上 下 上 无关
【详解】植物的种子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后,胚就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实验步骤】1.选几颗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几小时;2.取一玻璃瓶,向瓶内倒水,使水面距瓶底大约1厘米。3.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内;4.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璧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5.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实验现象】种子在萌发时,先长出根,根迅速向下生长,然后长出芽(茎、叶),芽向上生长。种子萌发时,先萌发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时,根向下生长,芽向上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
26. 不同 大小不同 较大 较大 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星撞击形成
【分析】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详解】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实验器材:托盘、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
实验步骤:①在托盘内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②从不同的高度往沙盘里丢下一些相同大小的石子。
③再从同一高度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④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现象:较大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大而深,较高的石子撞击形成的坑大而深。结论: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或其它硬物撞击而形成的。
27.外焰 28. 不能 膨胀 29.A 30.B 31. 膨胀 收缩 热胀冷缩
【解析】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物体的热胀冷缩,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7.在用酒精灯加热铜球时,应该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28.加热后的铜球体积膨胀了,不能通过铁圈。
29.如果想让铜球再次通过铁圈,可以将加热后的铜球放到冷水里。
30.要研究实心塑料球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在火上加热不可以,塑料会燃烧,在太阳底下晒一天,浪费时间,不够简洁。
31.铜、塑料等固体遇热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收缩,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2.B 33.A 34.C
【分析】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2.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水结冰的过程是凝固,由液态变为固态。
33.在水结冰的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水的温度下降了。
34.水结冰的温度是0℃,直至完全结成冰,根据表格推断,第5分钟水的温度下降到0℃开始结冰,第6分钟时,还是冰水混合物状态,温度计的读数应该是0℃。
35.冷水 36. 冷 缩小 液态 37.B 38.增大 39. 热 增大
【分析】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说明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5.物体产生受冷和受热的变化,所以两个烧杯中的水是不同的,对比实验,因此一个烧杯中装的是热水,另一个烧杯中装的是冷水。
36.烧瓶口的橡胶皮膜会凹下去,烧杯内的水收缩,烧瓶内壁有小水珠,我们判断烧杯装的冷水,遇冷收缩。以上现象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体积会缩小,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
37.在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变化的实验中,细玻璃管的作用是观察水体积的微小变化。
38.把烧瓶浸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我们看到细玻璃管液面逐渐升高了液面升高的原因是烧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膨胀,会增大。
39.瘪的乒乓球要复原应该放到热水中,气体受热会膨胀。冬天水管容易爆裂是因为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导致的。
40.B 41.A 42.× 43.√ 44.陨石
【详解】环形山通常指月球表面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
1.在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相同的石子模拟的是陨石,盘子里的沙子模拟的是月球表面。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撞击出的“环形山”大小不同。
2.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观察它们留下的坑。石子越大,落下砸的坑越深。石子越小,落下砸的坑越浅。
3.月球表面有众多的环形山、高原和洼地,没有大海。故该说法错误。
4.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农历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5.根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45. 半天 深度 深度 发芽(或出苗) 2~4 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或避免某一粒种子不发芽,影响实验结果)
【分析】本题考查了葵花子埋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的相关知识,种子发芽与埋的深度有关系,种子埋在土里太深,不利于植株长叶,太浅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对葵花子来说,埋在2-4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详解】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因为葵花子的尖头部位会生出根系,以便扎进土壤,所以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实验研究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所以把坑填平,要标记好深度。
④10天后,观察哪些种子发芽,哪些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埋种深度1厘米和5厘米的种子未发芽,埋种深度2厘米-4厘米的都发芽了,由此得出实验结论:种子埋在土里太深,不利于植株长叶,太浅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对葵花子来说,埋在2-4厘米深的土里可以出苗。每一组选取两粒葵花子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
46.C 47.不透明 48. 新月 满月
【分析】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随着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运动,就使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朝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46.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变化,月球明亮区域大小也发生改变,这就是“月相”。如图,小涛正在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实验中,小涛手里的排球相当于月球。
47.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
48.图中小涛正对台灯,看到的“月相”是新月;假如小涛向左边原地转动背对台灯,此时看到的“月相”是满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