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教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教案(无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资源简介

7.1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
2.新时代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要求有哪些?
3.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因和要求?
【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认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认同我国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2.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因,科学认识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原则。
3.公共参与:结合贸易摩擦以及我国“经济战略”的实例,分析企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以及提高对外贸易水平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
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思考:我国对外开放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们应如何做?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对外开放的起点和特点。
教师总结:
(1)起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领域等都坚持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
多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教师总结:
新时代对外开放—总要求
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地参加,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议学材料:
材料一:
虽然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发展,但我国对外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我们必须推动中国从低端商品输出转化为高端商品输出、技术和服务输出等,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化。
思考:我国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①转方式: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材料二: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产品贸易全年顺差达到42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逆差高达15024.9亿元,在进出口结构上,中国的服务贸易占比比较低。这些年,中国企业在快速成长, 然而在品牌价值方面,中国企业却一直较为弱势,缺少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去竞争。
思考:我国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②新优势: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
材料三:
2018年6月8日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我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若干措施。例如,放宽市场准入,稳步扩大金融业的开放,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推进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等等。
思考: 我国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③引进来: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相关链接:负面清单管理
1、含义: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城和经济活动都许可。即“非禁即入”。
2、实质:它相当于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列明了企业不能投资的领域和行业。
3、意义:有助于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材料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链环节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如机电产品、化学制品、装备、电子信息、汽车、纺织服装等领域。所以,当前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实体支撑,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的关键。
思考:我国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④走出去: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知识拓展:
如何区分“引进来”和“走出去”、进出口与“引进来”、“走出去”的关系
①“引进来”是指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等(引资、引技、引智)。
“引进来”标志词有: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进口设备。
②“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走出去”标志词有:对外投资、海外并购、国际产能合作。
③商品的进出口,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出口≠走出去,进口≠引进来
随堂练习:选择题
1、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必须( )
①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②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③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抓紧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 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使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能够享受税收等有关优惠政策。这表明,我国( )
①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③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培育竞争新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议学材料:视频《中国的改革开放》
议学任务:思考:我国经济发展既要实行对外开放,又要坚持自力更生,两者有何关系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
1、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既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又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好比两条强有力的“腿”,支撑我国经济迈入现代化。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因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赖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议学材料:视频《国产芯片受到美国的技术封锁》
议学任务:思考:中国芯何时能崛起?如何促进中国芯的崛起?
学生回答: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教师追问:如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要求
要矢志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随堂练习:易错易混点
1.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对外开放就是引进来。
3.必须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出发点,这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4.我国某家电企业积极走出去,到海外投资设厂,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效益。
随堂练习:选择题
3、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转向大飞机自行研制,经过十多年攻坚,大飞机终于成功上线。材料启示我们,发展战略性产业应( )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B.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C.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 D.把跨国公司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载体
4、中国在超级计算机、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盾构机技术以及C形密封环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未来将有更多的核心技术成果在国内取得突破。国家推进核心技术突破( )
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②有利于我国把握创新主动权
③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融入全球经济的基础 ④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努力发展与追寻的方向。
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尽管内外部环境发生严峻复杂变化,但我们要始终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要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切实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际投资、人才等资源要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