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如果你有机会到宝岛台湾一游,建议你到台南市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赤崁城。这里敬奉着一位民族英雄,他是?A.邓世昌 B.戚继光 C.左宗棠 D.岳飞?【解析】 C 此题为判断型选择题。通过题干中“台湾”“赤崁城”和“民族英雄”这些信息,可知此人为郑成功。其主要事迹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因而被称为民族英雄。?2.“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歌谣中 “戚爷” 的主要事迹?A.统一了女真各部? B.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打败了沙俄侵略军?【解析】本题通过一首歌谣来考查戚继光的抗倭事迹。通过这首儿歌可以看出戚继光的抗倭事迹深得民心,赢得百姓的赞赏。?3.清朝和元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相同之处是?A.通过册封加强与西藏的联系 B.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C.设理藩院管理西藏事务???? D.委派官吏进行直接有效管辖?【解析】早在元朝当时政府就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宗教事务,授权萨迦派管理西藏;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西藏两大政教首领,雍正帝派遣驻藏大臣,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以金瓶掣签方式决定西藏政教首领人选。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答案为D?4.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它管辖的地方是 ?A.东北地区 D.蒙古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解析】18世纪中期,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之后,天山以南地区又爆发了大小和卓叛乱。清军随即进行讨伐,经过两年的战斗平定叛乱。后来,清政府在该地区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事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朝在新疆地区的巩固措施。故正确答案为C?5.代表清政府管理西藏的是?A.达赖喇嘛 B.班禅额尔德尼?? C.伊犁将军 D.驻藏大臣?【解析】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实识记情况。正确答案为 D?6.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A司母戊鼎??????? B.开元通宝钱??????? C.锦衣卫印??????? D.金奔巴瓶?【解析】司母戊鼎是王权的象征,开元通宝钱是一种货币,锦衣卫是明朝加强皇权专制的表现,此三题肢均与民族关系无关。清朝于1792年规定了金瓶掣签制度,以此来产生转世灵童。故此题正确答案为D?7.18世纪中期,清朝政府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A.重新统一了蒙古???????????????????? B.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稳定了西藏政局???????????????????? D.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解析】18世纪中期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在天山以南地区,而ACD均不符合要求。B题肢属通用选项。故此题正确答案为B?8.清政府为了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有?A.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B.设驻藏大臣C.改土归流??????????? D.修筑长城?【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清朝政府为巩固西南地区采取的措施。“评定回部贵族的叛乱”是在新疆地区、“设驻藏大臣”是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修筑长城是明朝在北方的防御措施。故此题正确答案为C?9.“明修长城清修庙”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是?A.明朝被动防御,清朝积极主动?B.明朝积极防御,清朝“怀柔”?C.明朝“怀柔”,清朝主动?D.明朝以修长城抵御,清朝以修寺庙防御?【解析】明朝与清朝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不同民族态度。根据史实此题正确答案应为A?10.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一封给殖民者的信中说:“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信中所说的“贵国”是??A.葡萄牙 B.俄国 C.英国 D.荷兰?【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军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史实。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据了台湾,1662年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D?二、非选择题?1.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和北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的侵略,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进行了三次英勇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这三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两位民族英雄,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1)材料中所说的“三次英勇斗争”是指哪三次反侵略斗争?他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结合材料谈谈作为时代青年应如何肩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答案:(1)戚继光等领导的抗倭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反击战。作用: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捍卫主权。?(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青少年应勇于承当历史赋予的责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积极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解析】明清时期我国边疆屡遭侵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当时的政府积极组织抵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当时的史实了解情况,同时能表达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三、综合探究?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材料二 清康熙、乾隆年间,陆续在承德避暑山庄外修建了12座大兴寺庙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族的建筑风格清乾隆皇帝称赞那些寺庙时,写下了“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的诗句。?材料三 乾隆帝70寿辰的时候,班禅六世亲自率领随从,不远万里,来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典。乾隆帝非常高兴,特在山庄的北面,仿照班禅在日喀则的扎什布伦寺,修建须弥福寿之庙,供他居住。(来源全品学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2)材料三中所描述的这种汉藏合璧的寺院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的??(3)你从唐太宗和乾隆帝的这两句话中能看出唐朝和清朝对少数民族实行怎样的政策?这种思想对今天而言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答案:(1)材料一的意思是以前的统治者都重视汉族,鄙视少数民族,而我却对各民族一视同仁。材料二的意思是清朝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避免矛盾,维护和平,这种做法胜过储备千军万马。?(2)说明了汉藏文化的融合,体现了民族团结。清廷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帝时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3)唐、清两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借鉴: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才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这种做法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解析】民族问题由来已久而且敏感,自从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尤其是清朝基本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格局。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历代民族政策,尤其是唐和清朝的政策,主要侧重在对待同一个地方即西藏的政策,从中窥视我国民族政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使学生明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结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课程内容?2-2-3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活动建议:识读“清朝疆域图”(1735年清朝疆域图或1820年清朝疆域图),结合教材内容按地理方位说出清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图文结合灵活学习。一、教材分析?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二、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2)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明清两朝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内地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3)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中华各民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掌握清朝在东北、西北(新疆)、西南、西藏地区所采取的巩固措施?难点: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突破: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四、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情景启发相结合。?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文字、影视等形式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提问:这首歌名是──?歌词中唱到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的?从哪一朝开始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学生歌唱,秦朝开始感受祖国的伟大,增强维护、团结大家庭的责任意识。新?课?教?学承接:她是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板书)?展示明清疆域图:?承接:在这三处的民族问题和关系上,明清两朝分别是怎么处理的??播放《长城》影视材料片段:?问题设计: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与蒙古族的关系上采取什么措施??承接:为了防御 蒙古族、女真族的南下扰乱。明政府修建了西起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之滨,全长6300多公里长城。?明后期,蒙古族分为三支,其中一支向西迁移,直到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他们生活得怎样??展示资料,请同学们看:(资料──土尔扈特部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的一部分,后来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受沙皇的统治,但他们决不服从。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历时半年,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的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设问:他们的回来,大清王朝的态度如何?请看录像片段。?播放录像:〈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展示地图,指出西南方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明清的中央政府对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明朝:?展示“改土归流”的资料:“土”──“土司”、“土官”即(少数民族的官职),“流”──“流官”,既中原地区的官职。?“改土归流”:中央派“流官”代替少数民族的“土司”、“土官”,实行与中原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承接:通过上述策略,结果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清朝:展示材料:?清朝初年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到北京朝贺,受顺治帝的隆重接见和款待,并被正式册封为“达赖喇嘛”,授予金册和金印(金印刻有汉、满、藏三种文字)从此,“达赖喇嘛”这一封号开始具有政治和法律效力……后来康熙帝封 另一位首领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并赐金册、金印,确立了班禅的宗教地位。?注:(达赖──海、喇嘛──大师,即喇嘛教对僧侣的尊称。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珍宝)?问题:材料说明什么──??承接:从此开始,历代喇嘛、班禅都要经过政府的册封。?如果他们圆寂了呢??展示“金瓶掣签制”的资料和图,突出“驻藏大臣”。?展示地图:在地图上指出“驻藏大臣”的位置,并讲述“驻藏大臣”,它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此后,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藏族宗教首领与皇帝见面的机会也多了,为了更好搞好与各民族的关系,清政府还有什么举措呢?我们跟随小强走走:?展示《承德 避暑山庄》全景图片、局部图片系列,提示学生注意──—场地规模、建筑风格?是什么地方等等。?小强惊讶地问:“哇!哪里呀?”?问题设计:谁为小强破解谜团??承接:避暑山庄是用来度假、狩猎的。但这里比较特殊。?展示问题:?(1)你觉得这避暑胜地有何特别的??承接:而且,清朝皇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与他们联络感情,可见,她不仅是避暑的胜地,而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它的周围还建有许多的建筑物。?展示寺庙图片:(如:须弥福寿庙、普宁寺、普乐寺、普陀宗乘庙、安远庙等)?这些寺庙融合了汉、藏、满、维吾尔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问题:(2)从图片看,清朝在民族关系上采取什么办法?(修庙)?承接:我们可以用“明修长城清修庙”来概括。?展示:“明修长城清修庙”艺术字?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办法?清朝统治者有他们的想法,请看模仿秀:?展示康熙帝的诗:“形胜故难凭,在德不在险”。?乾隆帝:“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组织学生讨论:(1)清朝统治者是如何看待长城的?(保而不修)?(2)明清两朝统治者在民族政策上有何不同?(防御政策,怀柔政策)?(3)明清两朝政府在看待长城作用问题上看法不一,而今长城依然屹立在东方,你又该如何认识它的作用??承接:从以上内容看,清朝采取怀柔政策,但对分裂势力决不手软。?展示地图:西北方,准噶尔部和回部位置。?承接:准噶尔贵族在沙俄的支持下,企图从祖国分裂出去,康熙帝三次亲征,打败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后来维吾尔族贵族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对这些反叛势力,清政府毫不留情地把他们粉碎。显示出清王朝的刚的一面,具有大清王朝的威力。?可见,清政府“恩威并施”。?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清朝政府在东南沿海又是如何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学生活动:学生指出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西北、西南等方位,并说出分布在“北、西北、西南”三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回部、藏族等)修筑长城防御??学生阅读史料?学生回答(大清态度):非常欢迎,设各种礼仪接待,场面隆重、壮观等。?(主要是藏族)?学生阅读史料?学生回答:给宗教领袖封号(给宗教领袖册封)。?学生回答:承德避暑山庄?(皇家园林气派、规模大,建筑多,宫殿的风格)?(学生角色扮演:──—士兵、将军。(士兵:“报告将军,长城的一段已塌陷,赶快派人去修呀!”。将军满不在乎答道:“塌就塌呗,想当年,太宗率领大军进军中原,入关时城门打开,大军长驱而入,灭了明政权,长城未起丝毫作用,国家只要强盛了,修不修长城都无所谓呀。”???学生回答:(发展旅游业,中华民族的象征,民族精神等)?学生回答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学生举历史事实证明???培养学生的读图、辨别方位能力????感受与对比明清两朝不同的民族政策??????增加历史知识,感受各民族一家亲的情怀。??????????????????????????????????????????了解清朝时期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进一步明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感受不同的民族政策。????????课?堂?小?结总结:(边讲边逐步展示板书:)无论明还是清,是恩还是威,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今天祖国的伟大基业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如大清帝国,疆域在当时的亚洲最大,祖国今天的疆域就是清朝奠定基础的,希望各民族永远团结,共同奋斗,希望我们祖国的明天会更好。?增加维护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的责任意思?? 六、教学板书??? 七、教后反思???? 本课内容与今天的时政有很大联系,在媒体中常说:“西藏、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在讲课时教师必须拿出证据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有关西藏、台湾、新疆的内容,还有学生对清朝的疆域和今天的疆域有所不同,这要求教师补充一些八年级的内容。课件21张PPT。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活 动请同学们指出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西北、西南等方位,并说出分布在“北、西北、西南”三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 思考:在这三处的民族问题和关系上,明清两朝分别是怎么处理的? 清朝疆域图 明朝疆域图 清朝疆域图 明朝疆域图 明清政府西南西藏西北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郑成功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1.建立册封制度;2.设置驻藏大臣;3.实施金瓶掣签制度。1.平定准格尔叛乱;2.平定回部贵族叛乱;修长城一、明清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东南沿海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其他清朝的民族政策:怀柔政策台湾东北北方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 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好友潘湖黄光升密授俞大猷方略,率部转战于苏、浙、闽、粤之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俞家军”威名赫赫,与当时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戚继光——戚继光和俞大猷抗倭(一)东南沿海抗倭战争结果: 抗倭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用欺骗的手段,侵逐渐占领了台湾。(荷兰入侵台湾)(二)台湾 知识窗 17世纪初,一群荷兰人来到台湾,他们欺骗当地居民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然后,把一张牛皮裁成许多细条,连接起来,圈了一大片土地,从此荷兰人逐渐占领台湾,建立殖民统治。(1)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向台湾殖民者发动进攻。(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意义: 郑成把荷兰殖民者从台湾赶出去,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不仅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地起到了保护作用。 ○面对荷兰殖民者的入侵,中华民族做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1683年,郑成功的后代郑克爽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是如何加强对台湾的统治的?●台湾府的设置有什么样的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三国孙权隋朝元朝郑成功明末清初清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三)东北雅克萨之战示意图雅克萨尼布楚(三)东北 清军在雅克萨战役中使用的枪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三)东北雅克萨之战(油画)(三)东北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三)东北(四)北方○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大多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修长城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这说明明朝统治者处理民族政策主要靠什么?防御政策嘉峪关鸭绿江嘉峪关鸭绿江○阅读P6资料1、资料2,思考:有人认为长城是“民族封闭的象征”,也有人认为长城是“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你认为明长城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明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封闭了其他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影响了文化的传播。 抵御了北方蒙古骑兵的侵犯,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长城北部的蒙古族无法任意破关掠夺,又迫切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产品,转而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四)北方(五)西北1.平定准格尔部的叛乱。(康熙时期)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了新疆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联系,使清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增强,边防更加巩固。 A.赐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顺治帝)B.赐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 (康熙帝)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建立册封制度2.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六)西藏○你认为清政府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地方首领利用灵童制造分裂局面。(六)西藏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明成祖土司制度明朝初年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影响(七)西南(八)其他●阅读P6最后一段,思考:清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1.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喇嘛庙。2.清朝统治者经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庄和附近的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这说明清朝统治者处理民族政策主要靠什么政策?怀柔政策二、清朝前期的疆域●观察地图,圈划出文中所描述的清朝疆域各个方位的地名。 ●将中国政区图与明朝疆域图、清朝疆域图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变化。清朝疆域图 明朝疆域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同步测试.do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设计.do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