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西南民族音乐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学唱《采花》,了解四川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通过欣赏《火把节》,感受乐曲表达的情绪,了解现代音乐创作作品中描绘少数民族风情的手法。通过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了解撒尼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和声效果以及歌词中的衬词的作用。通过欣赏《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蝉虫歌》,了解藏族、侗族的音乐风格特点。通过学吹竖笛《跳月歌》,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感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歌《采花》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对四川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2、过程与方法通过旋律特点、进行节奏与听音练习等方式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3、知识与技能(1)了解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与节奏特点(2)了解民族调式以及四川民歌风格教学重点、难点: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了解民族调式及四川民歌特点。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欣赏陕北民歌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音乐片段,仔细聆听,并说出这首歌是什么地方的民歌。三、新课教授播放歌曲《采花》视频,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老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轻声哼唱歌曲出示乐谱,找出乐谱中的节奏型——切分音,在熟悉了基本节奏型后,学生边打拍子边读出节奏。视唱歌谱,找出歌曲中用到的几个音,并指导学生通过画写旋律线,感受歌曲的旋律起伏,从而找出歌曲的旋律特点。只有(1、2、3、5、6五个音符)属于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找出旋律线的走向,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加歌词演唱,了解歌词中十二月体的表现形式,并试着唱出歌曲明快的风格。老师弹唱歌曲伴奏,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分析歌曲的音乐结构。分组后选择合适的演唱形式来演唱歌曲,鼓励学生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情感升华(1)播放四川人文景观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了解四川音乐文化产生的基础尝试用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四、活动探究为歌曲《采花》进行伴奏,可分组采用强拍敲击桌子,弱拍拍腿的方法练习。分发响板、串铃、双响筒等打击乐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采花》的伴奏。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各小组进行展示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采花》,进一步感受、体会了四川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民族音乐、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采花》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课后反思: 《采花》歌曲十分精悍短小,三个乐句重复两句唱词,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歌曲中提到的花的图片,在大屏幕上播放欣赏,帮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演唱歌曲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对歌曲旋律、节奏等得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相关知识以及四川民歌的音乐风格,效果不错。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火把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并对我们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视唱乐曲并听辩、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文化特点,了解彝族的重要节日及文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2)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形式。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乐曲情绪情感及音乐特点,了解彝族音乐文化;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了解彝族的重要节日文化。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少数民族的节日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关于火把节,还有一个传说,今天我们就到彝族朋友的火把节上去看一看。欣赏火把节的传说动画2、介绍彝族的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盛名天下,从农历6月24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宽广的草地上纵情歌舞、赛马、斗牛、摔跤,到了晚上,青年男子就点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间,以驱除妖魔,保佑平安。密密的火把犹如 一条长龙在山道、田间缓缓游动,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处处点燃篝火,男女老少拿着篝火欢乐歌舞,直至深夜。【设计意图:通过视听结合了解彝族的火把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下面的欣赏作品做好了准备。】三、欣赏乐曲初听乐曲《火把节》音频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乐曲《火把节》同学们能听出这首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吗?音色有什么特点?听辩乐段完整聆听乐曲《火把节》提问:请说出这首乐曲速度有什么变化?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几个乐段?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慢快慢,根据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欣赏第一乐段初次聆听第一乐段。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老师出示第一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再次聆听第一乐段,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旋律。欣赏第二乐段初次聆听第二乐段提问:请用语言描述这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和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你是根据哪些音乐要素听出来的?老师出示第二乐段乐段谱例,学生演唱旋律先聆听第一乐段,再聆听第二乐段,感受第二乐段热烈、欢庆的情绪。5、欣赏第三乐段初次聆听第三乐段提问:这个乐段和哪个乐段旋律基本相同?说出感受到的场景再次聆听第三乐段,听完后为三个乐段加上速度和表情用语。6、完整欣赏乐曲《火把节》教师要求:这首乐曲是ABA的三段体,认真聆听音乐,当听到A段出现就小声哼唱旋律。课堂小结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晚上圉着篝火祈求平安,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最后我们在一首《七月火把节》的歌曲中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课后反思:彝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个民族,所以,在课前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对比欣赏,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分段欣赏、整体聆听,对比、探究等方式,从音乐要素着手,让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的同时,也理解了作品内涵。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欣赏《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民风,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2、过程与方法在节奏练习、视唱主题旋律、独立填词、欣赏体验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彝族撒尼人歌曲、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3、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装饰音及民歌中的衬词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2)能够掌握歌曲中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风及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掌握装饰音在民歌中的表现作用。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我国西南边陲,居住着众多勤劳、勇敢而善良的少数民族,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来自边寨的飞歌。在云南,撒尼人民更是热情、好客。听!他们正在邀请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与他们共度佳节呢!二、新课学习1. 初听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音频。2. 分组讨论分析:① 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撒尼族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你是怎样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出来的呢?他们又是用什么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呢?② 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③ 歌曲表达了当地人民怎样的心情?【设计意图:初听歌曲,体会旋律特点,及演唱形式。】3. 学生讨论。一组生: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热情洋溢的。生:撒尼人民非常热情好客。生:用路旁正在开的鲜花儿,树上等人摘的果子,迎风荡漾的谷穗,招待远方的客人留下来。二组生:领唱与合唱结合的形式。三组生:表现了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的习俗与风尚。教师适时引导,及时总结(介绍撒尼是彝族的一个分支及有关撒尼人的风土人情。再介绍这首歌在1957年莫斯科举行的第六节世界青年联欢节中获创作金奖。由于采用一名女高音领唱与男高、女高的声部领唱的交替,所以显得音色变化丰富,也是歌曲更加亲切、热情、活泼、生动,且富有趣味性)。【为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铺垫。】4. 播放云南简介。师:云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旖旎的自然人文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溶融一体,蔚为壮观。这里是世界上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歌舞之乡”,撒尼的小伙子们喜爱吹笛子、弹三弦,姑娘们也喜欢边吹口弦边唱歌起舞。下面请同学们再仔细听听歌曲,找一找哪些地方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的特点?生: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装饰音,如:5. 复听歌曲。师:请学生试着从旋律的倚音处,找出模仿撒尼人吹笛子发出的声音,以及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塞洛塞洛塞洛里哎洛哎”等衬词。并且思考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的特殊作用。选择答案:A塑造形象。B′表达感情。生:装饰音及衬词在歌曲中起到热情地表达请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的感情。师:歌曲可分几部分?生:歌曲可分为两大部分。师:如何划分?生:第一大部分第1—28小节,第二部分29小节到结尾。师:第一大部分由三个乐段(A、B、B′)组成。第一乐段(引子后第1—10小节)先由女高音声部呈现第一个音乐素材,然后由男高音声部稍作变化地予以重复。在这个乐段里,鲜明地展现了丰收在望的美景,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第二乐段(第11—19小节)由女声领唱切入主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后由混声合唱予以呼应,不仅主人欢迎,连老圭山也在欢迎。第三乐段(第20—28小节)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二大部分(即第三段歌词部分)与第一大部分基本上相同,但第一乐段有所减缩,后面又加了一段尾声。在这部分里,进一步展示了撒尼人民幸福生活的景象,也进一步表达了撒尼人民对美好未来、对伟大祖国的衷心祝福。【设计意图:分段欣赏,详细了解乐曲每一部分的旋律特点。】11. 欣赏动画《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二、 欣赏 《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1)师:播放《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让学生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 生:雪山、水、草、牛羊、鲜花……【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师:你认为旋律音调和节奏有什么特点?教师弹琴。生:学生随琴哼唱并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回答。音韵连贯:第1至3小节;跨小节连线第4、5小节,第6、7小节,第10、11小节,第14、15小节。节奏自由:教师演唱1至7小节。音乐风格:高亢嘹亮,装饰音多(如谱例中第2小节的前倚音)。音区:跨度比较大,展现出草原辽阔和牧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师:弹奏曲谱。生:再次随琴演唱,感受以上特点。师:再次播放:《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音频,你能说说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吗? 生:由于地理环境及地方宗教语言文化的差异,草地山歌的音域宽广、热情奔放,犹如江河冲出闸门一泻千里。师:举例说明你还听过哪些藏族风格的歌曲?(《青藏高原》 《珠穆朗玛》 《回到拉萨》等)。 师生共同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音韵连贯、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高亢嘹亮,装饰音多,音区跨度比较大等等。三、课堂小结边寨虽远,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歌曲均有其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鲜明,风格独特。美丽神奇的地域,是多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其独特丰厚,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造性的音乐文化,为世界音乐保存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罕见的民族音乐文化大观园。课后反思:这首歌曲节奏舒缓、自由,旋律起伏、欢畅,具有藏族牧歌的特点,本节课通过视听结合的形式,针对几个问题的提出,引领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在听、想、唱、动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教学目标。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蝉虫歌》2、竖笛演奏《跳月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通过用竖笛演奏《跳月歌》,切身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录音、观看演唱视频,体会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通过音程吹奏、分句吹奏、慢速吹奏等练习方式学习演奏《跳月歌》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能够熟练吹奏《跳月歌》,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体会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欣赏《蝉虫歌》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思考。】老师简介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仔细聆听歌曲,尤其是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中,人声模仿了哪些自然界的音响?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竖笛演奏《跳月歌》聆听录音,思考:这首乐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老师讲解八五拍的相关知识竖笛吹奏音程练习。观看演奏视频,注意演奏指法。随音乐边看谱子边划拍子,注意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慢速吹奏乐曲,注意音准和休止符用欢快的速度吹奏乐曲根据音乐创编几个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跳舞,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组跳舞,一组吹奏竖笛。【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看谱划拍子、吹奏、表演动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乐曲有了充分的了解。】总结:本单元学习了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请根据学到的内容填写下表。民族 地理分布 旋律进行特点 音乐风格汉族彝族藏族侗族课后反思:本节课欣赏了两首民歌,侗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方式对侗族进行民族文化、音乐风格的介绍,引领学生参与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帮助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效果非常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