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战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3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战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知识点回顾】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___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_和___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__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考点4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___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生物种类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点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考点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考点1 1.(1)同种生物个体 (2)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2.(1)所有生物种群 (2)植物 (3)所有植物
考点2 1.适应 自然选择 功能 生活方式
考点3 1.生物群落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2.(1)物质 能量 (2)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3.(1)食物链 (2)食物网 (3)物质 能量 越短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考点4 1.(1)相对稳定 食物链 食物网 相对稳定 (2)自动调节能力 复杂 越多 越强
2.(2)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考点6 1.生物圈 全部生物
(3)5 5.(1)消费者 (2)筛管(韧皮部也给分)
(3)①②④
【例题精析】
(2022 杭州)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解答】解:A、阳光→三叶草→土蜂;起点是阳光,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不是生产者,A错误。
B、三叶草→牛;起点是三叶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牛,属于消费者,三叶草、牛能够形成捕食关系,B正确。
C、土蜂→田鼠→猫;起点是土蜂,属于消费者,不能形成食物链。C错误。
D、土蜂→三叶草→牛;起点是土蜂,属于消费者;土蜂和三叶草之间是捕食关系,箭头应指向捕食者。D错误。
故选:B。
(2021 宁波)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解答】解: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污染,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错误;
B、围海造田,破坏生态平衡,错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会造成能源危机,提倡使用新能源,错误;
故选:C。
(2021 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食鱼鸟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分解者 。
【解答】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图中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所以体内药物Y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食鱼鸟。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食鱼鸟(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食鱼鸟
(3)分解者
(2021 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种群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细胞膜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
【解答】解:(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故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种群。
(2)细胞膜的作用是控制物质的进出,碱蓬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盐分,主要是由于细胞膜的控制作用。
(3)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故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
(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2022 湖州)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群落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  单向的 的。
【解答】解:(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该生态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有: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故答案为:(1)群落。
(2)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藻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单向的。
(2022 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
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
(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生物群落 ;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  水分、土壤、阳光、空气 (写出两种);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增加生物种类。 ;
(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  A 。
A.先吃鸡,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
【解答】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人工湿地中的芦苇、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差。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应增加生物种类。
(4)鸡要生存也要吃玉米,这样和人形成竞争关系,不利于人。鸡吃了玉米,只有10%到20%的能能量传递给鸡,人再吃鸡,就只能得到鸡能量的10%到20%。故应该先吃鸡,后吃玉米,可以使他生存更久。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或群落)。
(2)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
(3)增加生物种类。
(4)A。
(2022 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  生产者 。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 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  自然选择 的结果。
【解答】解:(1)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虫黄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它的营养方式为自养,所以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虫黄藻属于生产者。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在水温升高的环境中,对水温升高的适应的变异类型属于有利变异。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可见,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自然选择。
(2021 衢州)“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随着衢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候鸟南下衢州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造访龙游“天鹅湖”湿地。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
(1)这片湿地中的秋沙鸭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消费者 。
(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水草→虾→鱼→秋沙鸭 。
(3)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
【解答】解:(1)秋沙鸭是动物,以虾和鱼为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
(2)该图中的食物链有水草→虾→秋沙鸭;水草→虾→鱼→秋沙鸭;水草→鱼→秋沙鸭。其中最长的一条是:水草→虾→鱼→秋沙鸭。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是因为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2)水草→虾→鱼→秋沙鸭;
(3)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2021 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种群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生产者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了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减少 (选填“增多”或“减少”)。
【解答】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属于生产者。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早于冷杉开始萌芽,随之冷杉内芽数量减少,蛾幼虫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
(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2021 台州)如图所示,随着深海载入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深海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1)早起科学家任务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处没有生命,其原因可能是  深海中水压过大 。
(2)19世纪科学家推测,深海生物的食物主要来自上次水域生物下沉的的排泄物、尸体等,是因为他们认为深海生态系统缺乏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某一成分,该成分是  生产者 。
(3)深海地壳内喷出丰富的硫化氢,氢气等物质,周围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硫化氢,氢气来获取能量,从而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附近的动物提供能量,形成了特殊的热泉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B 。
A.核能
B.化学能
C.机械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有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解答】解:(1)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1000米以下压强很大,生物难以承受。
(2)生态系统中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成分是生产者。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微生物分解硫化氢和氢气等化学物质来获得能量,所以生态熊的能量来源是化学能。
(4)研究深海生物对生物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也可以对生态系统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1)深海中水压过大; (2)生产者; (3)B; (4)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2 鹿城区校级模拟)如图是我国研发的“无水免冲生物马桶”,其特点是不见一滴水,却能和水冲厕所一样干净。仅需一年更换一次生物菌,在生物菌的作用下就能将废料变成有机肥。生物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因素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故选:C。
2.(2022 西湖区校级一模)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
【解答】解: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不属于生物群落。A不符合题意。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不属于生物群落。B不符合题意。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属于生物群落。C符合题意。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属于一个种群。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2 玉环市一模)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解答】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消费多。一些地方超生现象比较严重,更加剧了我国人口急剧膨胀。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让地球无法承受。故C选项正确。借此题目要同人民一道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做好宣传我国计划生育的好处,违背计划生育的害处等。如农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有养老保障等,要破除封建观念,生男生女一样养老,多子并不多福等。
故选:C。
4.(2022 鹿城区一模)云南“桂花耳”是一种真菌,生长在腐木上,能将腐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看,桂花耳属于(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桂花耳”是一种真菌,生长在腐木上,能将腐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所以属于分解者。
故选:B。
5.(2022 西湖区校级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解答】解: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一定是同一物种,故不一定是一个种群。错误。
②池塘中有多种鱼,因此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错误。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同种生物,是一个种群。正确。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错误。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正确。
故选:D。
6.(2022 拱墅区三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条食物链
B.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C.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体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是蛇
【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例如:草→鼠→鹰;草→鼠→蛇;草→昆虫→食虫鸟→鹰;草→昆虫→食虫鸟→蛇→鹰,A错误;
B、鹰和蛇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高级消费者,处在不同营养级;鹰以蛇为食,为捕食关系;同时又处于同一营养级,都以鼠为食物,故又为竞争关系。B错误;
C、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中还缺少的是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C正确。
D、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鹰在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别最高,则体内的有毒物质的含量最高,故D错误。
故选:C。
7.(2022 温州模拟)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解答】解: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所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中既体现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A正确。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作物和杂草之间的竞争关系,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水稻属于生产者,害虫和青蛙都是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水稻为食,属于消费者。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所以青蛙、水稻、害虫之间最长的食物链是水稻→害虫→青蛙。C错误。
D、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成分)在发挥作用,而“春泥”更护“花”,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D正确。
故选:C。
8.(2022 滨江区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简图,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中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C.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解答】解: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只有一条食物链:植物→虫→鸟,A错误。
B、图中虫属于初级消费者,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减少,C正确。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D正确。
故选:A。
9.(2022 镇海区二模)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计划两年后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引起全世界关注。核废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即使在海洋里扩散稀释,依旧能够存在几百上千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辐射污染,引起生物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出核能
B.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
D.核辐射导致的生物基因变异不会遗传
【解答】解:A、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出核能,说法正确;
B、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说法正确;
C、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说法正确;
D、核辐射导致的体细胞出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核辐射导致的生殖细胞出现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说法错误。
故选:D。
10.(2022 杭州二模)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同悲。近期,袁院士生前领衔研究的耐盐碱“海水稻”喜获丰收,“巨型稻”大面积试种,“禾下乘凉梦”将成为实现。如图为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
B.“海水稻”细胞液浓度比“淡水稻”高
C.农田中除杂交水稻外,其他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D.普通水稻只要多施肥就能变成均高两米多的巨型水稻
【解答】解: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包括分解者。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图中食物链有2条:水稻→虫→青蛙;水稻→虫→鸟,A错误。
B、“海水稻”细胞液的浓度比淡水稻高,不易失水,B正确。
C、农田中除杂交水稻外,其他生物还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D、生物的性状不仅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基因的控制,所以普通水稻尽管多施肥,也不能能变成均高两米多的巨型水稻,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2022 龙湾区一模)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
(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种群 。
(2)红树是喜盐植物,海水中盐类进入红树植物体内与其细胞结构中的  细胞膜 有关。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
【解答】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所以,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种群。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红树是喜盐植物,海水中盐类进入红树植物体内与其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膜有关。
(3)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12.(2022 嵊州市模拟)我市“湿地公园“水域内放置有许多高分子材料做成的“人工浮岛”(图甲),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可利用植物来净化水体。
(1)“生态浮岛“上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生产者 。
(2)浮岛上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乙所示。请根据乙图写出该条食物链  D→B→C→A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解答】解:(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所以绿色植物是生产者。
(2)生物富集,指的是环境中含有无法排除的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等) 在生活在其间的生物体内沉积的现象。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这种有害物质很难排出体外,便逐渐在它体内积累,从低级到高级的营养级中有害的化学物质便会在体内进一步积累.这样食物链对有害的化学物质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所以有害物质,体内含量越高,级别越高。即食物链是D→B→C→A。
故答案为:(1)生产者
(2)D→B→C→A。
13.(2022 宁波模拟)某河流水质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等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
(1)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消费者 。
(2)最后还可适量投放链鱼、黑鱼等生物,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 能力。
【解答】解:(1)食藻虫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直接以绿藻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为了治理水体,提高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黑鱼,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2)自动调节。
14.(2022 长兴县模拟)如图甲是某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其叶肥厚多汁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大多适应缺水的环境。
(1)多肉植物在分类上属于  被子 植物。(选填“裸子”或“被子”)
(2)多肉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这一性状是环境对它长期  自然选择 的结果。
(3)图乙所示的所有成分可看作一个  生态系统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解答】解:(1)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多肉植物是一类在外形上显得肥厚多汁,会开花,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因此多肉属于被子植物。
(2)多肉植物的叶通常肥厚多汁,并且储藏大量水分,在土壤含水状况恶化、植物根系不能再从土壤中吸收和提供必要的水分时,它能使植物暂时脱离外界水分供应而独立生存,这种特性体现了多肉植物长期以来对其缺水环境的适应,这一性状是环境对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乙所示的所有成分植物、动物和细菌构成生物部分,阳光空气等构成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乙所示的所有成分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被子
(2)自然选择
(3)生态系统
15.(2022 杭州二模)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该食物网中,有  4 条食物链。
(2)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野兔称为  种群 。
(3)图乙中,若某种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鹰 (填名称);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A 。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解答】解:(1)该生态系统共有4条食物链,即植物→羊→狼,植物→昆虫→鸟→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
(2)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野兔称为种群。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图中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c、d、a、b,因此这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是c→d→a→b.可见,体内有毒物质数量最多的是鹰。图中a蛇是变温动物,b鼠、d鹰都是恒温动物,因此“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是体温是否恒定。
故答案为:
(1)4。
(2)种群。
(3)鹰;A。
16.(2022 镇海区一模)余姚九龙湾生态度假村是以高科技塑造的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是在紧张的城市节奏中放松自己,去享受悠闲、惬意的周末生活的好去处。该度假村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树木、花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生产者 。度假村内空气清新,湿度宜人,堪称绿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进行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等生理活动的结果。
【解答】解:生产者一般指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该农场中的树木、花卉、多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提高大气中的含氧量,促进碳氧平衡,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因此通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可以使空气清新,湿润。
故答案为:生产者;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17.(2022 江干区校级二模)前些年,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相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了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在图一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
(2)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牧草→鼠→鹰 。
(3)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一段时间内其他生物的变化是  B 。
A.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B.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
C.甲、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
D.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解答】解:(1)图一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因此要用图一所示的食物网表示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了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在图一中”,鹰吃蛇,因此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鹰和蛇都吃鼠,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鹰和蛇还有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2)图一中食物链有:①牧草→人工放养的牲畜→人;②牧草→昆虫→食虫鸟→鹰;③牧草→鼠→鹰;④牧草→鼠→蛇→鹰;⑤牧草→鼠→狐狸。因此图一所示的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减少,因此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最短的,即牧草→鼠→鹰。
(3)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越多。图二中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从少到多依次是丙、甲、乙、丁,因此,图二表示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当乙的数量减少时”,丁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甲因捕食者减少而增多,导致丙数量减少。所以“当乙的数量减少时”,其他生物的变化是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故选B。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捕食和竞争。
(2)牧草→鼠→鹰。
(3)B。
18.(2022 杭州一模)图甲为某草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图乙为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虚线框内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共有  5 条食物链,其中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自动调节 功能。
(2)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分解者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
【解答】解:(1)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关联,就形成了食物网;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图乙中,A既能从无机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所以A是生产者,B、D是消费者,C能分解A、B、D的遗体遗物及排泄物等,所以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故答案为:(1)5;自动调节
(2)分解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专题0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知识点回顾】
一、生物与环境
1.种群
(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的总和。
(2)种群是由同种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并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的数量变动与种群的这些特征密切相关。
2.群落
(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的总和,简称群落。
(2)一个区域内有一个群落。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________起主导作用,动物、微生物随着植物的分布而分布。
(3)植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的总和;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4)群落由多个种群组成。群落和种群有大有小,其大小由区域性和人们观察与研究的需要而定。
(5)群落和种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联系:群落由不同种群构成,包含多个种群。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体。
1.适应性: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的适应(如:小肠的结构);形态和结构与________(环境)的适应(如:枯叶蝶)。
2.几种典型适应的实例:如植物的向光性、仙人掌的叶刺等是对单侧光和干旱等环境的适应;动物的保护色、拟态等既有利于躲避敌害,又有利于捕捉食物,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3.适应的相对性:适应的相对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久性的。当环境条件出现较大的变化时,适应就变成了不适应,有时还成为有害的甚至致死的因素。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它与群落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包括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成分
(1)非生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阳光、大气、水、土壤、温度等。
(2)生物成分
________: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________: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等。
3.功能
(1)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叫________。
(2)由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________。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________和________流通的渠道;食物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为能量流动的方向,食物链____________,传递到终极消费者的能量越多;食物链一般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也不包括分解者。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考点4 理解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现象和意义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____________,具有比较稳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这种调节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成分越________,生物种类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稳定性越低。
2.生态平衡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________(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和________(如对森林的过量采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等),同时人为因素可以强化自然因素。
考点5 应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它包括了地球上的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三、人类与生态环境
考点7 了解自然环境的人口承载量;认识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生物圈的资源,会产生资源与能源问题;地球变成一个大垃圾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启示: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必须符合生态规律。
1.保护自然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2.措施: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立法保护生物资源等等。
【例题精析】
(2022 杭州)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2021 宁波)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行为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B.围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C.空矿泉水瓶回收利用
D.大量开采化石燃料缓解能源危机
(2021 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2021 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2022 湖州)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    的。
(2022 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
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
(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    (写出两种);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    。
A.先吃鸡,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
(2022 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    。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    的结果。
(2021 衢州)“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随着衢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候鸟南下衢州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造访龙游“天鹅湖”湿地。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
(1)这片湿地中的秋沙鸭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
(2021 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蛾幼虫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了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2021 台州)如图所示,随着深海载入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深海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1)早起科学家任务1000米以下的海洋深处没有生命,其原因可能是    。
(2)19世纪科学家推测,深海生物的食物主要来自上次水域生物下沉的的排泄物、尸体等,是因为他们认为深海生态系统缺乏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某一成分,该成分是    。
(3)深海地壳内喷出丰富的硫化氢,氢气等物质,周围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硫化氢,氢气来获取能量,从而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附近的动物提供能量,形成了特殊的热泉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核能
B.化学能
C.机械能
(4)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意义有    。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2 鹿城区校级模拟)如图是我国研发的“无水免冲生物马桶”,其特点是不见一滴水,却能和水冲厕所一样干净。仅需一年更换一次生物菌,在生物菌的作用下就能将废料变成有机肥。生物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因素
2.(2022 西湖区校级一模)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中山公园里全部的植物
B.大雁山中全部的蛇及其生存的环境
C.一个山林里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D.一个山林里全部的金丝雀
3.(2022 玉环市一模)对此漫画的理解恰当的是(  )
A.人多力量大,我们战胜了地球
B.增加某一生物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C.人口剧增致使资源过度开发,让地球无法承受
D.物种过多导致地球不堪重负,要消灭那些对人无用的物种
4.(2022 鹿城区一模)云南“桂花耳”是一种真菌,生长在腐木上,能将腐木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看,桂花耳属于(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5.(2022 西湖区校级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6.(2022 拱墅区三模)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有3条食物链
B.蛇和鹰之间只构成捕食关系
C.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的污染,体内积累重金属最多的是蛇
7.(2022 温州模拟)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将其描绘在隽永的诗篇中。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上述诗句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诗句①体现了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
B.诗句②除草的目的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禾苗
C.诗句③中蕴含的一条食物链为水稻→青蛙
D.诗句④中“落红”化作“春泥”的过程中是分解者在发挥作用
8.(2022 滨江区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简图,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
B.图中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C.绿色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D.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9.(2022 镇海区二模)2021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计划两年后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引起全世界关注。核废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即使在海洋里扩散稀释,依旧能够存在几百上千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辐射污染,引起生物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核裂变和核聚变都能释放出核能
B.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C.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富集
D.核辐射导致的生物基因变异不会遗传
10.(2022 杭州二模)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同悲。近期,袁院士生前领衔研究的耐盐碱“海水稻”喜获丰收,“巨型稻”大面积试种,“禾下乘凉梦”将成为实现。如图为以杂交水稻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有4条食物链
B.“海水稻”细胞液浓度比“淡水稻”高
C.农田中除杂交水稻外,其他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D.普通水稻只要多施肥就能变成均高两米多的巨型水稻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2022 龙湾区一模)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
(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
(2)红树是喜盐植物,海水中盐类进入红树植物体内与其细胞结构中的    有关。
(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
12.(2022 嵊州市模拟)我市“湿地公园“水域内放置有许多高分子材料做成的“人工浮岛”(图甲),将植物种植在浮床上,可利用植物来净化水体。
(1)“生态浮岛“上的植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浮岛上的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体内某种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如图乙所示。请根据乙图写出该条食物链    。(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
13.(2022 宁波模拟)某河流水质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等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
(1)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
(2)最后还可适量投放链鱼、黑鱼等生物,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
14.(2022 长兴县模拟)如图甲是某种多肉植物。多肉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生殖器官。其叶肥厚多汁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大多适应缺水的环境。
(1)多肉植物在分类上属于    植物。(选填“裸子”或“被子”)
(2)多肉植物适应缺水的环境这一性状是环境对它长期    的结果。
(3)图乙所示的所有成分可看作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15.(2022 杭州二模)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一条含鼠的食物链内四种生物所占数量关系如图乙所示,请据图分析:
(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
(2)野兔有保护色、鹰有锐利的视觉,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野兔称为    。
(3)图乙中,若某种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则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填名称);如果把a、b、d这三种生物分成两类,一类是a,另一类是b和d,分类的依据可以是    。
A.体温是否恒定
B.是否体内受精
C.是否胎生哺乳
D.体表是否覆盖角质鳞片
16.(2022 镇海区一模)余姚九龙湾生态度假村是以高科技塑造的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是在紧张的城市节奏中放松自己,去享受悠闲、惬意的周末生活的好去处。该度假村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树木、花卉、植物等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度假村内空气清新,湿度宜人,堪称绿色氧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植物进行     等生理活动的结果。
17.(2022 江干区校级二模)前些年,过度放牧,使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现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如图一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相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缺少了    ,在图一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
(3)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的各生物体内有机物总量的相对含量,请分析当乙的数量减少时,一段时间内其他生物的变化是    。
A.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B.丙、丁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增加
C.甲、丙的数量下降,丁的数量增加
D.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18.(2022 杭州一模)图甲为某草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图乙为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虚线框内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兔或鼠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到狐的捕食行为,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2)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