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备战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4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备战中考科学一轮复习(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04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知识点回顾】
1.根: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组成。________是植物吸水最主要的部位。
2.茎:茎由树皮、________、木质部、________等组成。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韧皮部中有输导________。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
木质部中有输导________。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3.叶:叶片由叶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上有半月形的________,保卫细胞中间的小孔是________。
如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a指的是叶脉,有输导和支持作用;b指的是表皮,有保护作用;c指的是叶肉,有制造和贮藏营养的作用。
植物的一生中需要量最大的是________等元素。不同的元素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求量也不同。
无机盐 对植物的作用 缺乏的症状
氮 使枝叶茂盛 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磷 促进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绿,花、果实、种子少
钾 使茎秆坚韧,块根肥大 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
考点3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1.吸收
(1)吸收方式:主要是________。
(2)吸收部位:器官——________,主要区域——根尖的________。
(3)吸收条件:根毛细胞中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土壤溶液浓度。
2.运输
(1)运输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________。
(2)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是自下而上的,从根→茎→叶。
3.利用和散失
(1)利用:约1%用于________。
(2)散失:约99%用于________。
4.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概念: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植物的叶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2)气孔和保卫细胞
气孔是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叶片蒸腾作用时水蒸气散失的通道,也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通道。一般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
(3)蒸腾作用的应用
①带土移栽,适量浇水,增强吸水的功能。
②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②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③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④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考点1 1.根毛区 2.形成层 髓 有机物的筛管
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3.保卫细胞 气孔
考点2 氮、磷、钾
考点3 1.(1)渗透吸水 (2)根 根毛区 (3)大于
2.(1)导管 3.(1)光合作用 (2)蒸腾作用
4.(1)水蒸气
【例题精析】
(2021 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新桥村有一棵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它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树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下还是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是这棵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全部木质部 C.部分韧皮部 D.部分木质部
【解答】解: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也就会死亡。所以又有“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说法。因此,朽烂掉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部分木质部。
故选:D。
(2021 台州)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解答】解: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
故选:C。
(2020 衢州)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纵切片,视野如图所示。视野中的区域位于根尖结构的(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解答】解:A、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B符合题意;
C、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C不符合题意;
D、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2 温州)我国西北某盐碱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农作物因失水难以生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实现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且亩产超过500千克。
材料一:盐碱地土壤和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部分信息表
项目 盐分 pH
盐碱地土壤 0.6%~0.8% 8.2~9.6
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 ≤0.5% 6~7.5
材料二:为了能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在种植前采取如下措施:
①选种:将多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试种在盐碱地土壤上,经过多年逐代培育,选择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的品种来种植。
②改良盐碱地:将淡水灌溉到盐碱田地,浸泡约一周后将水排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富含腐殖质的牛羊粪,并加入以酸性物质为主的盐碱调节剂,经发酵后,给盐碱田地适当施肥。
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措施作出解释。
【解答】解:通过多年培育,经遗传、变异和选择获得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品种;用淡水浸泡,使土壤中的部分盐分溶解在水中并排出,降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使其低于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利于水稻根吸水;肥料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使土壤碱性减弱;牛羊粪中的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盐,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这些措施能使水稻在盐碱地生长良好。
故答案为:
通过多年培育,经遗传、变异和选择获得适应盐碱地生长的品种;用淡水浸泡,使土壤中的部分盐分溶解在水中并排出,降低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使其低于水稻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利于水稻根吸水;肥料中的酸性物质与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使土壤碱性减弱;牛羊粪中的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形成无机盐,增加土壤肥力。因此,这些措施能使水稻在盐碱地生长良好。
(2021 浙江)如图是小嘉家中铺设的一块实木地板,可以看出明显的年轮。其中  甲 (选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原因是  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解答】解:春季,到了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树木开始生长,树木的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年轮宽;寒冬气温降低,树木生长较慢,年轮窄,因此图中甲部分为春材。由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
故答案为:
甲;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022 丽水)小科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把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枝条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请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有关(或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片数量有关) ;
(2)依据本实验,为提高移栽树术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
【解答】解:(1)根据题意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有关(或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片数量有关)。
(2)水分是由导管运输的,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水分主要通过叶上的气孔散发到体外。因此为提高移栽树术的成活率,剪去部分枝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强度,减少水分的散失。
故答案为:
(1)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有关(或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片数量有关)
(2)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2022 温州)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壤上,使部分土粒飞溅而造成侵蚀。若雨滴落在草本植物上,经叶片遮挡,在叶片上短暂停留后沿叶片滴落,该过程会改变落地雨滴的直径等因素而改变落地时的动能,从而改变对土壤的侵蚀程度。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草本植物的茎高和叶片面积大小对雨滴经叶片遮挡后直径的影响,取茎高和叶片面积不同的植株,按如图装置进行9组实验:
①取茎高为10厘米,叶片面积为1.6厘米2的植株放入装置,雨滴下落经植株叶片遮挡后洒落在底盘上,按一定方法测得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
②换用其它植株,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叶片平均面积(厘米2) 1.6 3.2 4.7
茎高(厘米) 10 20 30 10 20 30 10 20 30
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毫米) 2.38 2.48 2.55 2.55 2.67 2.72 2.65 2.76 2.82
(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应如何调节升降杆高度? 升高10厘米 。
(2)分析表中数据,判断经植株叶片遮挡后的雨滴平均直径受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并在上表9组中选择3组(用组别序号表示)作为证据。  叶片面积;1、2、4(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
(3)结合实验结果和能量知识,解释“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雨滴经其遮挡后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的原因。  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经叶片遮挡后的雨滴直径越小,质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动能也越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 。
【解答】解:(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如果不改变升降杆高度,那么雨滴发生器距离植物的距离会缩短10厘米,因此为了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应将升降杆升高10厘米,这样就排除了雨滴发生器与植物的距离这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在相同的叶片平均面积的情况下,不同的茎高,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的变化数据,与在相同茎高的情况下,不同的叶片平均面积,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的变化数据,两数据进行比较,那个差距大,说明就受哪种因素的影响更大。例如:1组与2组比较,雨滴平均直径增大:2.48﹣2.38=0.1(毫米),1组与4组比较,雨滴平均直径增大:2.55﹣2.38=0.17(毫米),通过数据比较,叶片平均面积与茎高相比,叶片的面积对雨滴平均直径的影响大。同理,2、3、5组;4、5、7组5、6、8组……也可以进行如此比较,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叶片面积的影响要比茎高的影响更大。
(3)由前面的实验结果可知,植物的叶片面积越小,茎高越小,会使遮挡的雨滴落到地上的平均直径也越小。雨滴经其遮挡后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小的原因是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经叶片遮挡后的雨滴直径越小,质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动能也越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
故答案为:(1)升高10厘米。
(2)叶片面积;1、2、4(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3)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经叶片遮挡后的雨滴直径越小,质量越小,高度越小,其重力势能越小,滴落到地面的动能也越小,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
(2020 台州)某地区发现一种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确定该植物叶片在生命活动中总是处于卷曲状态,如图为其显微结构示意图。
(1)该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 上 (选填“上”或“下”)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2)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以下支持这一猜测的有 ABC 。
A.气孔着生部位向内凹陷
B.叶片卷起,水蒸气可以积聚在卷起的叶片内
C.叶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有大量绒毛,能降低叶下表皮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解答】解:(1)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部分,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因此图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上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2)A、气孔是由保卫细胞构成的,气孔着生部位向内凹陷,可以使保卫细胞存储更多的水分,符合题意;
B、叶片卷起,水蒸气能够积聚在叶片内,符合题意;
C、叶片下表皮的表面有大量绒毛,能减低叶下表皮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强保水能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上;
(2)ABC。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 上城区校级一模)某校有一棵古樟树,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大洞,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古树的导管部分朽烂 B.古树的导管全部朽烂
C.古树的筛管部分朽烂 D.古树的筛管全部朽烂
【解答】解:空心树只是失去了部分木质部(导管),而大量木质部和韧皮部还存在,还能够承担运输作用,所以植物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故选:A。
2.(2022 杭州二模)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冠区
B.植物通过茎中的筛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
C.用糖拌西红柿,盘中渗出汁液,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糖溶液浓度
D.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孔,其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均有关系
【解答】解:A、由于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水面积,因此,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区,错误。
B、水主要靠植物体内的导管运输的。筛管运输的是有机物,因此,水是经过根、茎、叶内的导管向上运输的,错误。
C、用糖拌西红柿,盘中渗出汁液,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糖溶液浓度,错误。
D、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孔,其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均有关系,正确。
故选:D。
3.(2022 长兴县模拟)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清澈的河水、蒸馏水分别培养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a、b、c,过一段时间,他们生长的高度最可能是(  )
A. B.
C. D.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蒸馏水没有无机盐,因此幼苗c生长不良,长得最矮;河水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因此幼苗b长得较高;土壤浸出液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因此幼苗a长得最高。
故选:C。
4.(2022 杭州一模)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解答】解:A、切口上部膨胀起来与有机养料的积累有关,A错误;
B、树瘤主要形成于环剥处的上方,B错误;
C、有机养料运输的方向是由叶到茎、根,C正确;
D、有机养料是通过树皮内的筛管运输的,D错误。
故选:C。
5.(2022 桐庐县一模)“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树没有树皮,不能生存的原因的是(  )
A.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C.韧皮部有导管运输有机物
D.木质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解答】解: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因此,树没有树皮,不能生存的原因的是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故选:A。
6.(2022 临安区一模)如图所示,割裂橡胶树的树皮,乳胶就会流出来,人们就是这样采集乳胶的。那么流出乳白色液体的结构是(  )
A.木质部 B.树中心的髓
C.树表皮 D.树皮的韧皮部
【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因此流出乳白色液体的部位是木质茎的韧皮部。
故选:D。
7.(2022 临平区一模)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乙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图。能观察到呈红色的是(  )
A.B B.C C.A D.A、B
【解答】解:图乙中C是树皮,B是木质部,A是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的。因此呈红色是B木质部。所以,呈现红色的是B.
故选:A。
8.(2022 开化县模拟)将一枝带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若在甲图处对枝条进行横切并用放大镜观察(图乙),则被染红部位是图乙中的(  )
A.Ⅰ B.Ⅱ C.Ⅲ D.Ⅳ
【解答】解:图中Ⅰ是髓,Ⅱ是木质部,Ⅲ是形成层,Ⅳ是韧皮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过一段时间,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
故选:B。
9.(2022 温州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如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解答】解:A、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根据题意分析此景观在沙漠中,气候干燥,所以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故正确;
B、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根据题意分析此景观在沙漠中,气候干燥,所以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C、冰川侵蚀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根据题意分析此景观在沙漠中,气候干燥,所以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故不符合题意;
D、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海浪作用一般在石质海岸分布明显)。
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根据题意分析此景观在沙漠中,气候干燥,没有海浪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2022 萧山区一模)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解答】解:据分析可见:木质部中的导管承担了向上传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并且所传导的无机盐浓度可以很高。给植物打针输液就是在枝干上用针由上向下刺45度的斜孔至木质部,提供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和无机盐,因此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木质部(导管)。
故选:A。
11.(2022 西湖区校级二模)如果把一棵树的主干树皮环割一圈,将会影响树的正常生长,其原因是(  )
A.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C.韧皮部有导管运输有机物
D.木质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解答】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剥掉树木主干的一圈树皮,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由筛管向下运输到根;根得不到有机物,根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树木死亡。
故选:A。
12.(2022 温州模拟)学习了《重要的碱》这一课后,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了校园内种植的玉兰树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叶脉书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叶脉属于输导组织
B.玉兰属于双子叶植物
C.校园内所有的玉兰树是一个群落
D.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需要用NaOH腐蚀叶肉
【解答】解:A、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正确。
B、玉兰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多为网状脉,属于双子叶植物,正确。
C、群落指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错误。
D、利用NaOH能够腐蚀叶肉的原理来制作叶脉书签,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2022 西湖区模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形成层 (填茎的结构名称)。
(2)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大于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蒸腾 作用。
(3)“毒水稻”在盐碱地上存活,能阻止多余的盐分进入细胞,这是“海水稻”细胞中的  细胞膜 (填细胞结构)的功能。
【解答】解:(1)形成层是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一种分生组织。能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可以不断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与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形成层。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
(3)海水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能阻止多余盐分进入细胞。
故答案为:(1)形成层。
(2)大于;蒸腾。
(3)细胞膜。
14.(2022 定海区一模)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主要是通过叶的  气孔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B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3)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以C﹣12形式存在。C﹣14原子与C﹣12原子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内  中子 数不同。
【解答】(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的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CO2主要是通过叶的气孔进入到叶片中;
(2)光合作用的变化是从早上到中午到下午,弱(早上)——强(上午)——弱(中午)——次强(下午)——极弱(晚上)这是因为光合作用与光的强度及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从早上(7点左右,太阳出来的时候)开始,然后强度逐渐增大,到中午(大概在12点﹣12点半左右),因为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强度逐渐降低,大概到1点﹣1点半的时候,达到最低点(此时光和作用强度大概在早上9点半左右的水平),之后又开始慢慢回升,在2点﹣2点半左右,又达到一个高峰,此时光合作用的强度和早上11点半时差不多,之后强度逐渐下降,直到太阳落山,光合作用基本消失;
(3)C﹣12和C﹣14是碳元素的两种不同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其相对原子质量不同,即原子质量不同,又因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
(1)气孔;
(2)B;
(3)中子。
15.(2022 杭州模拟)如图一表示某植物体,图二表示该植物体叶肉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过程,其中甲和乙表示细胞结构,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植物的根从土壤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 导管 运输到茎和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是 蒸腾作用 。
(2)若图二中的甲为叶绿体,则①表示的物质是 氧气 。在乙中,细胞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呼吸作用 ,该生理活动的主要意义是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能量 。
(3)由图二可知,②③分别表示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和 水 。
【解答】解:(1)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和叶内的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水分在植物体内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于蒸腾作用。
(2)(3)植物体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图2中可以看出:甲表示的结构是叶绿体,乙表示的是线粒体,①表示的是氧气,②表示二氧化碳,③表示的是水。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乙线粒体中。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1)导管;蒸腾作用
(2)氧气;呼吸作用;为植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二氧化碳;水
16.(2022 宁波校级一模)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如图甲所示为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此电池的能量转化是  内能转化为电能 。
(2)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问题,科学家研究建立图乙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根据上述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②③ (填序号)。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
②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共享汽车,市民可以通过扫码进行租车、还车等一系列操作。租车时,只要将租车卡靠近电动汽车上的感应器,感应器即能读取卡中的信息将车解锁,刷卡所用的原理是  电磁感应 。
【解答】解:(1)根据该电池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可知,此电池的能量转化是内能转化为电能。
(2)①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转化过程是化学变化所以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的种类不变,故正确;
②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转化为二氧化碳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故正确;
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故正确。
(3)将租车卡靠近电动汽车上的感应器,检测头的线圈中就会产生变化的电流,则感应器读出信息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故答案为:(1)内能转化为电能;(2)①②③;(3)电磁感应。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7.(2022 秀洲区模拟)某兴趣小组想探究蚕豆叶的下表皮和上表皮气孔分布情况。该小组选取一株新鲜蚕豆。剪取三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并保留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入盛有10毫升水的同种型号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毫升的植物油(如图),标记好液而位置,将三支试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一段时间后比较  甲和乙 两组,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该小组想在短时间里能观察出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同学提出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你赞同吗?为什么? 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
(3)实验前,有同学按照丙组处理,选取一片蚕豆叶,将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后,将两张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实验中若出现的  下表皮蓝色滤纸颜色更红 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解答】解:(1)甲是叶片上表面涂凡士林,乙是下表面涂凡士林,一段时间后,乙液面下降快,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因此不赞同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
(3)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贴上滤纸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下表皮蓝色滤纸颜色更红,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原因是下表皮
气孔多散失的水分多。
故答案为:
(1)甲和乙
(2)不赞同,烈日下光照强度太强,温度太高,气孔会关闭,蒸腾作用减弱,现象反而不明显
(3)下表皮蓝色滤纸颜色更红
18.(2022 宁波模拟)气孔被称为气体进出植物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孔开闭呢?科学兴趣小组以蚕豆叶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先将若干蚕豆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一段时间,然后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蚕豆叶所处环境 制片观察叶片下表皮气孔开闭情况(%)
完全开放 半开放 闭合
甲组 100mL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40 42 18
乙组 100mL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 1 11 88
丙组 100mL 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21 42 37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蚕豆叶所处环境的pH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气孔的开闭 ;
(2)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3)当蚕豆叶处于黑暗环境中时,叶肉细胞内的pH会  下降 (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解答】解:(1)引起气孔开闭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光照强,光合作用旺盛,导致保卫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从而使细胞的pH上升,反之pH会下降。通过分析图表可知:蚕豆叶所处环境的pH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气孔的开闭。
(2)由图可以看出:气孔开放时,根要吸水满足自身需要,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题中根毛细胞之所以能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即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3)黑暗中,蚕豆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叶中二氧化碳增多,pH下降。
故答案为:
(1)蚕豆叶所处环境的pH和光照条件会影响气孔的开闭。
(2)大于。
(3)下降。
19.(2022 慈溪市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  光合作用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呼吸作用 。
【解答】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C处玻璃瓶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瓶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水。
故答案为:
(1)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
(3)呼吸作用。
20.(2022 淳安县校级一模)在探究“植物体主要通过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问题时,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三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A和B 。
(3)小金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
(4)根据以上结论,分析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叶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
【解答】解:(1)水分的蒸发和散失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多。由表中可知,第三天,A、B、C三个量筒中水分散失最多,由此推断第三天温度最高。
(2)分析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变量是植物的茎,应选择A、B两组,形成对照实验。
(3)小金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量筒内的枝条带有叶片,结果每天散失的水分都比A、B量筒的多,所以得到的结论是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4)移栽树木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所以,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故答案为:(1)三
(2)A和B
(3)植物体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4)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21.(2022 萧山区校级模拟)小欢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1: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方法2: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 防止水分蒸发 。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 (填“>”“<”或“=”)mB﹣mA。
(2)在方法2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②①③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叶绿体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1)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
②A叶片不处理蒸腾作用最大,因此mA最小,B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林,只用气孔少的上表面进行蒸腾作用,因此mB大于mA,C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不进行蒸腾作用,因此mc最大。因此“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mB﹣mA(选填“>”、“<”或“=”)。
(2)“在方法1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步骤是”②对光、放置玻片标本、①镜筒下降,注视物镜、③镜筒上升寻找物像,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③(填写图乙中的序号)。保卫细胞有叶绿体,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叶绿体(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1)①防止水分蒸发;②<
(2)②①③;叶绿体专题04 无机盐和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知识点回顾】
1.根: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组成。________是植物吸水最主要的部位。
2.茎:茎由树皮、________、木质部、________等组成。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中韧皮部中有输导________。有机物在叶中形成后,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
木质部中有输导________。水分和无机盐在茎中央的导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3.叶:叶片由叶表皮、叶肉、叶脉组成。表皮上有半月形的________,保卫细胞中间的小孔是________。
如图是叶片结构示意图,a指的是叶脉,有输导和支持作用;b指的是表皮,有保护作用;c指的是叶肉,有制造和贮藏营养的作用。
植物的一生中需要量最大的是________等元素。不同的元素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需求量也不同。
无机盐 对植物的作用 缺乏的症状
氮 使枝叶茂盛 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磷 促进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 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绿,花、果实、种子少
钾 使茎秆坚韧,块根肥大 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
考点3 说出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
1.吸收
(1)吸收方式:主要是________。
(2)吸收部位:器官——________,主要区域——根尖的________。
(3)吸收条件:根毛细胞中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土壤溶液浓度。
2.运输
(1)运输的部位是木质部中的________。
(2)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是自下而上的,从根→茎→叶。
3.利用和散失
(1)利用:约1%用于________。
(2)散失:约99%用于________。
4.蒸腾作用
(1)蒸腾作用概念:进入植物体内的水分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植物的叶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2)气孔和保卫细胞
气孔是两个半月形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叶片蒸腾作用时水蒸气散失的通道,也是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通道。一般植物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
(3)蒸腾作用的应用
①带土移栽,适量浇水,增强吸水的功能。
②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②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③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④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例题精析】
(2021 杭州)在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新桥村有一棵千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它的“树心”已经朽烂,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树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保护下还是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由此推断,朽烂掉的“树心”是这棵树的(  )
A.全部韧皮部 B.全部木质部 C.部分韧皮部 D.部分木质部
(2021 台州)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等物质组成。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  )
A.空气 B.水 C.矿物质 D.腐殖质
(2020 衢州)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纵切片,视野如图所示。视野中的区域位于根尖结构的(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2022 温州)我国西北某盐碱地,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农作物因失水难以生存。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实现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且亩产超过500千克。
材料一:盐碱地土壤和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部分信息表
项目 盐分 pH
盐碱地土壤 0.6%~0.8% 8.2~9.6
适宜普通水稻生长的土壤 ≤0.5% 6~7.5
材料二:为了能在盐碱地种植水稻,在种植前采取如下措施:
①选种:将多个水稻品种的种子试种在盐碱地土壤上,经过多年逐代培育,选择成活率高、生长良好的品种来种植。
②改良盐碱地:将淡水灌溉到盐碱田地,浸泡约一周后将水排出;利用当地丰富的富含腐殖质的牛羊粪,并加入以酸性物质为主的盐碱调节剂,经发酵后,给盐碱田地适当施肥。
结合上述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现在盐碱地种植水稻的措施作出解释。
(2021 浙江)如图是小嘉家中铺设的一块实木地板,可以看出明显的年轮。其中    (选填“甲”或“乙”)所示部分是在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时候形成的春材。与本地树木相比,生长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树木,往往没有明显的年轮,原因是    。
(2022 丽水)小科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把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枝条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请回答: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依据本实验,为提高移栽树术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2022 温州)雨滴落在裸露的土壤上,使部分土粒飞溅而造成侵蚀。若雨滴落在草本植物上,经叶片遮挡,在叶片上短暂停留后沿叶片滴落,该过程会改变落地雨滴的直径等因素而改变落地时的动能,从而改变对土壤的侵蚀程度。
某科研小组为研究草本植物的茎高和叶片面积大小对雨滴经叶片遮挡后直径的影响,取茎高和叶片面积不同的植株,按如图装置进行9组实验:
①取茎高为10厘米,叶片面积为1.6厘米2的植株放入装置,雨滴下落经植株叶片遮挡后洒落在底盘上,按一定方法测得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
②换用其它植株,重复上述实验,记录并整理数据如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叶片平均面积(厘米2) 1.6 3.2 4.7
茎高(厘米) 10 20 30 10 20 30 10 20 30
经叶片遮挡后雨滴平均直径(毫米) 2.38 2.48 2.55 2.55 2.67 2.72 2.65 2.76 2.82
(1)将茎高为10厘米的植株换成20厘米的植株进行实验时,应如何调节升降杆高度?   。
(2)分析表中数据,判断经植株叶片遮挡后的雨滴平均直径受哪个因素影响更大,并在上表9组中选择3组(用组别序号表示)作为证据。    。
(3)结合实验结果和能量知识,解释“草本植物茎高越小、叶片面积越小,雨滴经其遮挡后对土壤的侵蚀程度也越小”的原因。    。
(2020 台州)某地区发现一种未知植物的化石,科学家通过技术手段确定该植物叶片在生命活动中总是处于卷曲状态,如图为其显微结构示意图。
(1)该叶片中的叶绿体主要分布在   (选填“上”或“下”)表皮附近,这样更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2)科学家猜测该植物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以下支持这一猜测的有   。
A.气孔着生部位向内凹陷
B.叶片卷起,水蒸气可以积聚在卷起的叶片内
C.叶片下表皮的表面分布有大量绒毛,能降低叶下表皮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22 上城区校级一模)某校有一棵古樟树,树心已经朽烂成一个大洞,变成了一棵空心树。可是,这棵古樟树在大家的保护下还是照样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古树的导管部分朽烂 B.古树的导管全部朽烂
C.古树的筛管部分朽烂 D.古树的筛管全部朽烂
2.(2022 杭州二模)关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冠区
B.植物通过茎中的筛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分
C.用糖拌西红柿,盘中渗出汁液,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糖溶液浓度
D.气体交换的“门户”是气孔,其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均有关系
3.(2022 长兴县模拟)用等量的土壤浸出液、清澈的河水、蒸馏水分别培养同样大小的玉米幼苗a、b、c,过一段时间,他们生长的高度最可能是(  )
A. B.
C. D.
4.(2022 杭州一模)如图是“环剥枝条与树瘤形成”的示意图,如果树木枝条的树皮被环剥一圈,会形成树瘤,下列对树瘤的形成及形成原因描述正确的是(  )
A.树瘤的形成与无机盐的积累有关
B.树瘤位于环剥处的下方
C.有机物的运输方向是叶→茎→根
D.有机物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5.(2022 桐庐县一模)“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树没有树皮,不能生存的原因的是(  )
A.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C.韧皮部有导管运输有机物
D.木质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6.(2022 临安区一模)如图所示,割裂橡胶树的树皮,乳胶就会流出来,人们就是这样采集乳胶的。那么流出乳白色液体的结构是(  )
A.木质部 B.树中心的髓
C.树表皮 D.树皮的韧皮部
7.(2022 临平区一模)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乙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图。能观察到呈红色的是(  )
A.B B.C C.A D.A、B
8.(2022 开化县模拟)将一枝带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若在甲图处对枝条进行横切并用放大镜观察(图乙),则被染红部位是图乙中的(  )
A.Ⅰ B.Ⅱ C.Ⅲ D.Ⅳ
9.(2022 温州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如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10.(2022 萧山区一模)给植物打针输液,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若给果树滴输水和无机盐,则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哪一部位(  )
A.木质部 B.韧皮部 C.形成层 D.髓
11.(2022 西湖区校级二模)如果把一棵树的主干树皮环割一圈,将会影响树的正常生长,其原因是(  )
A.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B.韧皮部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C.韧皮部有导管运输有机物
D.木质部有筛管运输有机物
12.(2022 温州模拟)学习了《重要的碱》这一课后,小科在老师的指导下采集了校园内种植的玉兰树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叶脉书签,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叶脉属于输导组织
B.玉兰属于双子叶植物
C.校园内所有的玉兰树是一个群落
D.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需要用NaOH腐蚀叶肉
二.填空题(共4小题)
13.(2022 西湖区模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经过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超级杂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
(1)“超级杂交水稻”的茎不能明显增粗是因为其茎中没有    (填茎的结构名称)。
(2)耐盐碱水稻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所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时,根毛细胞吸水,吸收的水分大部分用于    作用。
(3)“毒水稻”在盐碱地上存活,能阻止多余的盐分进入细胞,这是“海水稻”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的功能。
14.(2022 定海区一模)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甲图,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CO2主要是通过叶的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图乙表示某一植株一天内不同时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对强度。在不同时刻从该植物上取下大小相同的一片叶圆片烘干称其质量,如图丙、则测得质量最大的取片时刻为    。
A.8点
B.11点
C.17点
D.19点
(3)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以C﹣12形式存在。C﹣14原子与C﹣12原子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内    数不同。
15.(2022 杭州模拟)如图一表示某植物体,图二表示该植物体叶肉细胞进行生理活动的过程,其中甲和乙表示细胞结构,①②③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植物的根从土壤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   运输到茎和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是   。
(2)若图二中的甲为叶绿体,则①表示的物质是   。在乙中,细胞主要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该生理活动的主要意义是为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   。
(3)由图二可知,②③分别表示的物质是   和   。
16.(2022 宁波校级一模)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如图甲所示为我国研发的“柔性、可裁剪碲化铋(Bi2Te3)/纤维素复合热点薄膜电池”,它能充分贴合人体体表,实现利用体表散热为智能手环供电。此电池的能量转化是    。
(2)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问题,科学家研究建立图乙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根据上述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守恒
②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
③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共享汽车,市民可以通过扫码进行租车、还车等一系列操作。租车时,只要将租车卡靠近电动汽车上的感应器,感应器即能读取卡中的信息将车解锁,刷卡所用的原理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
17.(2022 秀洲区模拟)某兴趣小组想探究蚕豆叶的下表皮和上表皮气孔分布情况。该小组选取一株新鲜蚕豆。剪取三根粗细相近的枝条,并保留大小相近、数量相同的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入盛有10毫升水的同种型号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毫升的植物油(如图),标记好液而位置,将三支试管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一段时间后比较    两组,可得出叶片的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2)该小组想在短时间里能观察出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同学提出将该装置放置在烈日下一段时间。你赞同吗?为什么?   。
(3)实验前,有同学按照丙组处理,选取一片蚕豆叶,将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后,将两张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相对应地贴在叶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固定。实验中若出现的    现象,则也能得出蚕豆叶的下表皮比上表皮气孔多的结论。
18.(2022 宁波模拟)气孔被称为气体进出植物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哪些因素会影响气孔开闭呢?科学兴趣小组以蚕豆叶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先将若干蚕豆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一段时间,然后制成临时装片观察,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蚕豆叶所处环境 制片观察叶片下表皮气孔开闭情况(%)
完全开放 半开放 闭合
甲组 100mLpH为7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40 42 18
乙组 100mLpH为7的KCl溶液+黑暗处理 1 11 88
丙组 100mL pH为4.5的KCl溶液+太阳光照 21 42 37
(1)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3)当蚕豆叶处于黑暗环境中时,叶肉细胞内的pH会    (填“升高”“下降“或“不变“),
19.(2022 慈溪市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中A装置的作用是    
(2)C处玻璃罩不能透光的原因是防止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实验后,拿开C处玻璃罩会发现其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
20.(2022 淳安县校级一模)在探究“植物体主要通过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问题时,小金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
(3)小金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
(4)根据以上结论,分析移栽树木时剪去部分叶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
21.(2022 萧山区校级模拟)小欢在研究某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取了如下方法。
方法1: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依图甲所示方法处理。
方法2:用显微镜观察该植物同一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并统计气孔的数目。
请回答问题:
(1)在方法1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质量,直至实验结束。
①该实验中水面上放油的作用是   。
②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填“>”“<”或“=”)mB﹣mA。
(2)在方法2中,若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则图乙中关于显微镜的部分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填写图乙中的序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保卫细胞比叶片表皮细胞多了   (填细胞内结构的名称),故能进行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