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教材来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2018年1月第1版内容来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主题:依法履行义务课时:1课时一、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有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要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增强义务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2.教材分析 《依法履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义务中第二框内容,本课内容承接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内容,主要包括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三个部分。引导学生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了解享受权利必须要履行义务,以及不依法履行义务将要承担严重后果,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义务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3.学情分析随着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处理一些问题时需要了解更多的社会规则,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做到守法。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是由于物质的丰富,以及独生子女较多的现状,初中学生获得了更多来自家庭的重视和关爱,也存在义务观念缺失,责任感缺乏的问题,有的学生只懂得强调自身的权利,不愿尽义务,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仍有偏颇,对于履行义务的也缺少自觉。因此,在本课中将帮助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自觉履行的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懂法守法、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二、学习目标 1.通过例举和分析学生所享受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2.通过材料分析,判断出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发义务。3.通过展示违返法定义务的事例情境,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判断,懂得违反法定义务须担责。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随着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也存在义务观念缺失,责任感缺乏的问题,有的学生只懂得强调自身的权利,不愿尽义务,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仍有偏颇,对于履行义务的也缺少自觉。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自觉履行的意识,引导学生做一个懂法守法、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因此,将“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作为本框的重点。 难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比较抽象,需要结合现实中的情景案例进行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理解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因此,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作为本框的重点。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2.合作探究法。通过讨论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分析,知道法定义务须履行。通过情境讨论,了解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3.启发法。通过列举,引导学生思考公民所享有的权利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以及公民所承担的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看到本质问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关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采摘果实学生活动:学生根据PPT展示,回答问题,对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做出判断。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正确判断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思考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让同学们判断哪些是公民的权利,哪些是公民的义务,回顾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是通过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实现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宪法的核心内容。从而引出问题,来判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我来判断以下五个选项中,哪个能正确反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学生活动:观看PPT上展示的图形,独立思考并判断出正确选项。教师活动: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选择和原因,初步总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设计意图:1.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例如,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判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节课。新授课:环节一:权利义务初相识活动一:法治课堂——权利义务浅析《法治课堂》进校园系列活动中,宣讲老师在活动即将结束时,向现场同学提出了两项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一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生活中自己所享受的一些权利,及这些权利的实现需要别人付出怎样的努力,如自己所享受到的受教育权需要父母物质精神上的支持、老师的辛勤付出、同学团结上进等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享受到的权利需要他人义务的履行,请学生分享并及时给予点评和鼓励。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认识,知道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列出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一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分享自己所承担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如参加学校大扫除活动,既锻炼了自己又美丽了校园等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履行的义务及其意义,请学生分享并及时给予点评和鼓励。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认识。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活动二:周末娱乐——权利义务“碰撞”(1)学生情景表演:周六,小刚爸爸去外地出差,刚好妈妈晚上要值夜班,只有自己在家。白天小刚在超市碰到同小区同学,并邀请其来家玩。晚上两人狂欢直到深夜,不仅弹奏乐器还用话筒大声放歌,严重影响了周围邻居的休息。在收到邻居提醒之后,两人并未停止喧闹,认为“娱乐是我们的权利,与他人无关”。不一会,警察前来,对两人进行了教育和警告,这才停止。问题:小刚他们的行为有错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在家娱乐是公民的权利,但是两人在行使自身权利的同时,侵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干扰了周围居民生活,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公安机关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警告和罚款。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了公民权利的享有,公民权利的享有需要公民履行义务。第二环节:法定义务深了解活动三:道德法律有区别展示图片问题:1.以上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要求?2.什么是法定义务?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出法定义务的含义。知道道德要求不具有强制性,更多是靠人们内心自愿遵守,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对比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要求的必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活动四:法定义务须履行材料展示:小刚和妈妈将钥匙落在商店的书包里,捡到钥匙的店员却要求小刚他们给其一百元作为“报酬”。问题设置: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三分钟,小组选代表发言。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思考归还失物能否索要报酬?并将理由写到纸上。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选小组代表,分享本组观点和理由。3.听完小组代表们发言,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与学生共同总结归还捡到的失物失主是法定义务,法定义务须履行。2.延展出不履行法定义务须担责。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捡到失物归还失主是法定义务,为下文分析法定义务须履行做铺垫。从道德的角度看,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公民应该自觉弘扬;从法律的角度看,捡到失物归还失主是法定义务,不归还已构成违法,严重会构成犯罪。失主自愿给酬金,拾得人可要可不要。第三环节:履行义务我践行活动五:我是小法官经过前两次事件,小刚决定要学习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法律知识。于是,周末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尝试对以下三个案例做出判断。事件一:小陈和同事有矛盾,编造谣言诋毁同事,同事诉诸法院。法院依据《民法典》要求小陈给同事赔礼道歉、恢复名誉、停止侵害。事件二:小成的爸爸驾车去办事,没有按照规定停放车辆,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出了罚款一百元的处罚。事件三:金某因侵占朋 友丁某一块价值50余万元的寿山石构成侵占罪,法院依据《刑法》判处其三年有期徒刑。思考:1.以上事件中人物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2.分别需要承担什么性质的法律责任?设计意图:启示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违反法定义务,要承担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承担行政责任;刑事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课后作业】通过观察生活现象,搜集资料,完成以下作业(任选其一)写出两个公民履行法定义务并产生积极意义的案例。写出两个公民违反法定义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案例。【课后反思】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还不够, 材料问题设置需要再斟酌,需要继续改进教学环节和内容设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