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3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33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浙江专版】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33: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某宏观或微观区域发展的条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方向及途径
从高考题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的方向是区域发展的条件、限制性因素、发展方向及途径。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时空变化,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长期性特点,同时明确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比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背景,了解各区域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要依据区域发展的特点。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案例,说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时,需要考德区城地理背景。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才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推动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航运中心是 、 、 。
(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
(3)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上海 武汉 重庆
(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分析】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背景,考查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的分布、皖江城市带发展区位优势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下游的航运中心,中游最大城市是武汉,是中游的航运中心,重庆是上游最大城市,是上游的航运中心。
(2)据图分析,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更加临近,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水陆运输更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
(3)皖江城市带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长三角较低,土地面积广,城市开发空间广;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将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外迁,皖江城市带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政策支持。
【点睛】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难点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 条件 影响
外部环境 国际背景 连接了“一带一路” 能同时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国内背景 长江经济带北接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南接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力量、资金雄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市场广阔,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依托和保障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难点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战略 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东部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部沿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山、水、河、湖生态要素丰富多样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难点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出发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三个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
(3)四个立足: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
(4)五项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5)六个着力: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
(6)落脚点: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难点四. 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四大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难点五.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难点六.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多数省级行政区沿国界线分布,国界线长,沿边地区在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劣势  工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自然条件 恶劣
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要内容的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下图为长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沪汉蓉高铁各区段运行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渝万高铁与沪宁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技术 D.人口
2.与我国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是(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历史悠久 D.政策支持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图)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km2,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km2。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优势是( )
A.生态保护压力较小 B.临近区域核心城市C.地处三省交界处 D.临太湖,水资源充足
4.设立先行启动区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 B.提高土地生产能力C.探索区域合作机制 D.缩小区域开发规模
老龄化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此来反应地区老龄化程度。根据老龄化系数由小到大可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5种程度,即未老龄化、浅度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其中成渝经济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左图为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老龄化现状,右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5.依据信息,推测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云南省老龄化程度最深 B.老龄化程度呈东低西高
C.老龄化呈现西向东扩态势 D.老龄社会所占比例最高
6.右图中上游成渝经济区老龄化程度比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更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①出生率极低 ②平均寿命较高 ③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④劳动力输出大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区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可反映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下图示意1999-2017年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京津冀经济圈相比,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占比更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科研人才较少②农业、副业生产发达③私营工业比重较大④资金投入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定位 B.科研人才集中 C.名胜古迹众多 D.金融行业发达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四个主体功能区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丁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为( )
A.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扩大经济规模B.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C.发挥海运优势,发展出工加工工业D.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1)说明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2)简述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说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为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长江开发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1)简析长江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简述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功能。
(3)目前长江流域水环境压力较大,简述成渝城市群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A
【解析】1.渝万高铁所经地区为地势起伏较大,沪宁高铁所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两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确;两高铁都是沿长江修建,河流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A错误;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差别不大,C错误;人口密度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B。
2.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因此腹地广阔是其独特的优势,A正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地区交通都较为便利,B错误。历史悠久、政策支持不是其独特的优势,C、D错误。故选A。
【点睛】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A 4.C
【解析】3.该区生态基底较好,有利于生态绿色示范区高质量发展,A正确;示范区位于三省交界处,距离核心城市相对较远,B错误;地处三省交界处,是优势,但不是主要优势,C错误;临淀山湖,D错误。故选A。
4.设立先行启动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示范新路,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C符合;该区域经济发达,资金充足,A错误;提高土地生产力是经济方面,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才是初心,B错误;未来要向全区域甚至全国推广,缩小区域开发规模并非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点睛】一体化示范区的初心就是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生态绿色是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一体化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天然使命和追求。使命就是实现“两个率先”: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示范新路。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
5.D 6.C
【解析】5.结合材料由上图图例可知,云南为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系数比老龄社会和深度老龄社会小,A错;从图中可见,东部地区老龄社会比重比西部高,B错;东部老龄化更严重,且东部经济发达,会吸引西部年轻劳动力迁入,故老龄化呈现东部向西部扩张,C错;读图可知,老龄社会图例在图中面积最大,即老龄社会占比最高,D对。故答案选择D。
6.成渝地区经济相对长三角等地要落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相对较高,①错;成渝地区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相对其他省市没有明显优势,平均寿命在经济带内不占优势,②错;成渝地区经济落后,青壮年劳动力输送向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升高,③④对。故答案为③④,ABD错,C对。故答案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7.C 8.A
【解析】7.农业、副业属于第一产业,私营工业属于第二产业,长江经济带由于农业、副业生产发达,私营工业比重较大,第一第二产业比京津冀经济圈比重大,因此第三产业比重更低,②③正确;长江经济带科研人才较多,资金投入多,①④错。②③正确,故选C。
8.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使北京第三产业GDP比重最大,A正确;科研人才集中、名胜古迹众多、金融行业发达说法也正确,但不是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最大的主要原因,BCD错。故选A。
【点睛】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北京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及餐饮业为主。同时,北京发挥大学、科研机构、人才密集的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型企业相结合,积极发展高新产业,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逐步转移低端制造业。而天津在现有加工制造业优势与港口优势基础上,定位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环保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适当发展大运量的临港重化工业。河北8市定位在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也是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在第一产业中着重发展农业和牧业,为京津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9.A 10.D
【解析】9.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A正确。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B错误。丙区域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C错误。丁区域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D错误。故选A。
10.丁区域为优化开发区域,应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是其经济发展方向,B错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D正确。随着丁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其发展出工加工业的优势已经不显著了,C错误。故选D。
【点睛】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11.(1)行政分离,存在管理、协同和调度问题;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统一性,发展方向不明确;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服务业等存在水平差异,融合难度大。
(2)特征:从主导产业看,长沙更偏重于第三产业,株洲和湘潭更偏重于第二产业(制造业);三城的第一产业比重均较低。作用:长沙市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向周边区域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业布局,向周边转移产业及其他城市职能;加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信网络的完善。
(3)加强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增强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治理环境污染,以生态绿心为核心,加强生态建设;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分析】本题以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与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长株潭三城未合并为一,行政目前还处于分离阶段,存在管理和协调问题,三城虽有协作,但是城市规划尚未完全统一推进,发展方向不明确,经济发展中三城综合实力有差异,株洲和湘潭城市化水平较低,融合难度大。
(2)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长沙第三产业比重更大,株洲和湘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所以长沙的主导产业更偏重于第三产业,株洲和湘潭的主导产业更偏重于第二产业,并且三个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均相对较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从提供资金技术,转移城市职能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提供资金技术的角度来说,从转移城市职能的角度来说,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主要从提供资金技术,转移城市职能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提供资金技术的角度来说,长沙市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能够向周边区域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从转移城市职能的角度来说,长沙市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业布局,向周边转移产业及其他城市职能。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长沙市能够加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完善。
(3)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措施主要从加强规划,加强合作,辐射功能,生态建设,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加强规划的角度来说,应加强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从加强合作的角度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增强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从辐射功能的角度来说,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来说,应治理环境污染,以生态绿心为核心,加强生态建设。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应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12.(1)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使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辐射;通航里程长,为经济带提供便利水运交通;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工农业发展提供电能;径流总量大,水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发展提供水资源等。
(2)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所以上海对长江经济带有辐射带动作用。
(3)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分析】本题以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长江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与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功能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长江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从长江的航运价值,供水,发电等角度分析作答。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构成了我国发达的内河航运网,既沟通南北交通,又加强内地和沿海的联系,使经济技术优势的辐射范围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产生有力地推动作用;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水能的开发为经济带工农业发展提供电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径流总量大,水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发展提供水资源等。
(2)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功能主要从上海的区位条件来进行分析。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重要的金融中心,是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因此上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具有辐射带动功能。
(3)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含沙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和生活排污量大。因此,为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流域内的生态治理,需要在其上游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植被;在河流的整个流域内加大对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对流域内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学案第1页(共41张PPT)
新高考地理重难点突破精讲精练
【浙江专版】
专题33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考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 知识要点 命题方向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1、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3、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某宏观或微观区域发展的条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方向及途径
考情分析
从高考题考查情况看,主要考查的方向是区域发展的条件、限制性因素、发展方向及途径。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时空变化,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长期性特点,同时明确我国现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对比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背景,了解各区域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制定要依据区域发展的特点。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案例,说明区域发展战略制定时,需要考德区城地理背景。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才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推动区域发展。
知识归纳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知识归纳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知识归纳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知识归纳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知识归纳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知识归纳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航运中心是 、 、 。
真题在线
【解析】(1)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下游的航运中心,中游最大城市是武汉,是中游的航运中心,重庆是上游最大城市,是上游的航运中心。
【答案】(1)上海 武汉 重庆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
真题在线
【解析】(2)据图分析,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更加临近,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水陆运输更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
【答案】(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3)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
真题在线
【解析】(3)皖江城市带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长三角较低,土地面积广,城市开发空间广;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将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外迁,皖江城市带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政策支持。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难点突破
难点一.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因素 条件 影响
外部环境 国际背景 连接了“一带一路” 能同时与“一带一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国内背景 长江经济带北接沿海的环渤海经济区,南接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临近经济发达地区,技术力量、资金雄厚,工业化、城镇化程度高,市场广阔,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依托和保障
内部环境 自身实力 以黄金水道长江为轴,覆盖11个省市,人口众多、经济总量高 综合实力强大;战略支撑全国的发展
空间组成 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依托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航道 可以形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格局,有利于发挥东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整体发展
难点突破
难点二.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
战略 发展条件 发展目标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长江黄金水道;沿岸纵横交错的铁路线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东部沿海,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西部沿边,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 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山、水、河、湖生态要素丰富多样 构建以长江干支流为经脉、以山水林田湖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生态流量充足、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
难点突破
难点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出发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三个坚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
(3)四个立足: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
(4)五项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
难点突破
难点三.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5)六个着力: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
(6)落脚点: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难点突破
难点四. 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范围 黑、吉、辽3个 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地形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
难点突破
难点四. 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工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交通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难点突破
难点五. 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北 主要的农林基地,能源等常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可发挥东北亚、俄罗斯的传统开放优势 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低,转型升级困难 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高产、优质农业基地
东部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水资源短缺,江河下游洪涝多 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难点突破
难点五. 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地带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中部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陆上邻国多,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建设中国动力基地
难点突破
难点六.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目的  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多数省级行政区沿国界线分布,国界线长,沿边地区在经济贸易上有较大优势
劣势  工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自然条件 恶劣
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
1.渝万高铁与沪宁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技术 D.人口
模拟演练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要内容的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下图为长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沪汉蓉高铁各区段运行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渝万高铁所经地区为地势起伏较大,沪宁高铁所经地区为平原,地形平坦,两高铁运行速度相差较大的主要因素是地形,B正确;两高铁都是沿长江修建,河流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A错误;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差别不大,C错误;人口密度对高铁运行速度影响不大,D错误。故本题选B。
2.与我国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是( )
A.腹地广阔 B.交通便利
C.历史悠久 D.政策支持
模拟演练
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设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重要内容的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下图为长江主航道各航段水深、沪汉蓉高铁各区段运行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2.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4%,因此腹地广阔是其独特的优势,A正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地区交通都较为便利,B错误。历史悠久、政策支持不是其独特的优势,C、D错误。故选A。
3.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优势是( )
A.生态保护压力较小 B.临近区域核心城市C.地处三省交界处 D.临太湖,水资源充足
模拟演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图)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km2,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km2。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3.该区生态基底较好,有利于生态绿色示范区高质量发展,A正确;示范区位于三省交界处,距离核心城市相对较远,B错误;地处三省交界处,是优势,但不是主要优势,C错误;临淀山湖,D错误。故选A。
4.设立先行启动区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B.提高土地生产能力C.探索区域合作机制 D.缩小区域开发规模
模拟演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图)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km2,并选择青浦区金泽镇、朱家角镇,吴江区黎里镇,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作为一体化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面积约660km2。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4.设立先行启动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示范新路,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C符合;该区域经济发达,资金充足,A错误;提高土地生产力是经济方面,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才是初心,B错误;未来要向全区域甚至全国推广,缩小区域开发规模并非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C。
5.依据信息,推测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云南省老龄化程度最深
B.老龄化程度呈东低西高
C.老龄化呈现西向东扩态势
D.老龄社会所占比例最高
模拟演练
老龄化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此来反应地区老龄化程度。根据老龄化系数由小到大可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5种程度,即未老龄化、浅度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其中成渝经济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左图为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老龄化现状,右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解析】5.结合材料由上图图例可知,云南为深度老龄化,老龄化系数比老龄社会和深度老龄社会小,A错;从图中可见,东部地区老龄社会比重比西部高,B错;东部老龄化更严重,且东部经济发达,会吸引西部年轻劳动力迁入,故老龄化呈现东部向西部扩张,C错;读图可知,老龄社会图例在图中面积最大,即老龄社会占比最高,D对。故答案选择D。
6.右图中上游成渝经济区老龄化程度比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更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①出生率极低 ②平均寿命较高 ③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④劳动力输出大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模拟演练
老龄化系数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此来反应地区老龄化程度。根据老龄化系数由小到大可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5种程度,即未老龄化、浅度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老龄社会、深度老龄社会。其中成渝经济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左图为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老龄化现状,右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解析】6.成渝地区经济相对长三角等地要落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相对较高,①错;成渝地区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相对其他省市没有明显优势,平均寿命在经济带内不占优势,②错;成渝地区经济落后,青壮年劳动力输送向经济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升高,③④对。故答案为③④,ABD错,C对。故答案选C。
7.与京津冀经济圈相比,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占比更低的原因可能是( )
①科研人才较少②农业、副业生产发达③私营工业比重较大④资金投入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模拟演练
某区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可反映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下图示意1999-2017年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7.农业、副业属于第一产业,私营工业属于第二产业,长江经济带由于农业、副业生产发达,私营工业比重较大,第一第二产业比京津冀经济圈比重大,因此第三产业比重更低,②③正确;长江经济带科研人才较多,资金投入多,①④错。②③正确,故选C。
8.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功能定位 B.科研人才集中C.名胜古迹众多 D.金融行业发达
模拟演练
某区域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可反映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下图示意1999-2017年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8.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城市功能定位使北京第三产业GDP比重最大,A正确;科研人才集中、名胜古迹众多、金融行业发达说法也正确,但不是北京第三产业占GDP最大的主要原因,BCD错。故选A。
9.下列四个主体功能区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模拟演练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9.读图可知,甲区域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A正确。乙区域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B错误。丙区域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C错误。丁区域为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D错误。故选A。
10.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丁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为( )
A.充分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扩大经济规模B.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C.发挥海运优势,发展出工加工工业
D.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
模拟演练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下图为长江经济带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10.丁区域为优化开发区域,应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A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是其经济发展方向,B错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发展高端制造业,有利于促进其经济可持续发展,D正确。随着丁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其发展出工加工业的优势已经不显著了,C错误。故选D。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解析】(1)长株潭三城未合并为一,行政目前还处于分离阶段,存在管理和协调问题,三城虽有协作,但是城市规划尚未完全统一推进,发展方向不明确,经济发展中三城综合实力有差异,株洲和湘潭城市化水平较低,融合难度大。
【答案】(1)行政分离,存在管理、协同和调度问题;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统一性,发展方向不明确;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服务业等存在水平差异,融合难度大。
(1)说明长株潭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解析】(2)根据表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长沙第三产业比重更大,株洲和湘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所以长沙的主导产业更偏重于第三产业,株洲和湘潭的主导产业更偏重于第二产业,并且三个城市的第一产业比重均相对较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从提供资金技术,转移城市职能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提供资金技术的角度来说,从转移城市职能的角度来说,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主要从提供资金技术,转移城市职能以及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答案】(2)特征:从主导产业看,长沙更偏重于第三产业,株洲和湘潭更偏重于第二产业(制造业);三城的第一产业比重均较低。
(2)简述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说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解析】(2)从提供资金技术的角度来说,长沙市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能够向周边区域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从转移城市职能的角度来说,长沙市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业布局,向周边转移产业及其他城市职能。从完善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长沙市能够加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与通信网络的完善。
【答案】(2)作用:长沙市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向周边区域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分工协作,统筹产业布局,向周边转移产业及其他城市职能;加强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交通、通信网络的完善。
(2)简述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并说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解析】(3)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措施主要从加强规划,加强合作,辐射功能,生态建设,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加强规划的角度来说,应加强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从加强合作的角度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增强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从辐射功能的角度来说,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从生态建设的角度来说,应治理环境污染,以生态绿心为核心,加强生态建设。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应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3)为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模拟演练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湖南省提出推动长株潭三城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株潭都市圈包括长沙市全城、株洲市中心城区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区及韶山市和湘潭县,面积1.89万平方千米。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千米,约30分钟车程。位于三城市之间总面积约为528平方千米的绿心,是长株潭都市圈的重要生态屏障,目前仍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系统。下图为长株潭都市圈示意图,下表为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城市产业结构统计表。
【答案】(3)加强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市圈内部的互联互通;增强都市圈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流,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治理环境污染,以生态绿心为核心,加强生态建设;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依托国家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3)为将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成为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模拟演练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长江开发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解析】(1)长江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从长江的航运价值,供水,发电等角度分析作答。长江作为我国的“黄金水道”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构成了我国发达的内河航运网,既沟通南北交通,又加强内地和沿海的联系,使经济技术优势的辐射范围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产生有力地推动作用;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水能的开发为经济带工农业发展提供电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径流总量大,水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发展提供水资源等。
【答案】(1)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使经济技术优势向南北辐射;通航里程长,为经济带提供便利水运交通;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工农业发展提供电能;径流总量大,水资源丰富,为经济带发展提供水资源等。
(1)简析长江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模拟演练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长江开发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解析】(2)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功能主要从上海的区位条件来进行分析。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重要的金融中心,是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因此上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具有辐射带动功能。
【答案】(2)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能够带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所以上海对长江经济带有辐射带动作用。
(2)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简述上海对长江经济带的辐射功能。
模拟演练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长江开发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示意图。
【解析】(3)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长江含沙量大;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和生活排污量大。因此,为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流域内的生态治理,需要在其上游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植被;在河流的整个流域内加大对企业的监督,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其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要加强对流域内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3)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3)目前长江流域水环境压力较大,简述成渝城市群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