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学案-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前练手 这题我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是“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即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对自然有一种敬畏、崇拜和顺从的态度。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有一定的把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天应时,靠天吃饭,总体上人与自然是一种较为融洽的关系。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在全世界的蔓延。科学技术的进步助长了“征服自然”和“人定胜天”的冲动,上述种种对待自然生态的“陋习”在工业文明的旗号下变本加厉,成为文明的反面。
新时代,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坚持的应该是集合了古今中外先进自然观精华而形成的科学自然观。以自然为本既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安排。在科学自然观中,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自然生态的平衡,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过程。
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课标要求】1. 描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实践活动的特性,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解释与论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明确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异性,知道认识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要点掌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2.实践的含义,特点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表现
6.真理及其特点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体系建构】
实践 认识 真理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易错辨析】
1.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
2.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4.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认识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5.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6.真理是标志客观同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7.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世界。
8.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9.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体决定的。
10.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四、投石问路,高考题中遇新知
1、(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现实生活中,偏见是普遍存在的。因地域、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引发的诸多偏见,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高二某班以“偏见的哲思”为主题举行辩论赛。辩论双方表达各自观点并展开论证,见下表。
观点 开篇立论
正方:偏见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偏差。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认识主体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拘泥于片面的成见、轻率下结论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必然可以克服这些主观性缺陷,逐渐摆脱偏见的束缚,最终达到无偏见的认知。
反方:偏见不可以克服 偏见是人们受历史传统制约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作为认识,偏见不等于错误,它由历史传统造成并构成理解者的某种视野。由于我们都生活在传统中,在接受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同时,就意味着获得了看问题的既定视角,意味着问题的偏见性。
(1)假设你被邀请加入这场辩论赛,你支持哪方观点?运用探索认识的奥秘相关知识,进一步阐明你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7分)
【题后记】
2、(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
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10分)
3、(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
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6分)
五、学以致用、课后练习
1.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下面两幅关于教育的漫画(作者笔名:卷毛)分别强调的是 ( )
①图1:善于观察,观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图1:自主探究,发现真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图2:反躬自省,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发展
④图2:学贵知疑,在追问和思考之中提升认识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40多年改革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基础上,对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 )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③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④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1·福建·高考真题)一生倾情于大自然的十九世纪思想家梭罗,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各种植物种子的传播之旅,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种子的信仰》。他说:“我相信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正期待你奇迹的发生。”这表明( )
A.对种子的研究可以判断出种子有信仰 B.对种子的研究是相信种子有信仰的基础
C. 相信种子有信仰是开展种子研究的最终目的D.相信种子有信仰是推动种子研究的根本动力
5.(2022·山东淄博·三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善的规划体系。一手抓重大规划编制,在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的基础上,编制了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形成了“1+N+X”规划政策体系。一手抓重大项目,突出强化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牵引,夯实强劲有力的战略支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发展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上便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是检验重大规划真理性的标准
③实践是具有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的意识活动
④基于普查调研的规划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1·江苏·高考真题)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障碍族病存在关联: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表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而将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没有出现自闭症行为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②认识规律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1·山东·高考真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命题,“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心源”是说“心”为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命题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是( )
A.认识要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C.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自身发展中产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8.(2022·辽宁·建平县实验中学模拟预测)2022年1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发布了由研究所所长、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团队提出的全新的催化机制“接触电致催化”。该机制利用材料间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引起的电子转移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促进化学反应进行,将推动化学、能源等工业朝着低碳化发展,为碳中和,新能源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原理和新思路。这表明、( )
①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②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人们建立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依据
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认识的深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④只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推动新旧事物转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在我国境内,常见的就包括小嘴乌鸦、大嘴乌鸦、秃鼻乌鸦、渡鸦等多种,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材料表明( )
①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②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客体本身
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中包含着错误,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0.下列关于真理的名言体现了真理客观性的是( )
A.许多伟大的真理开始的时候都被认为是亵渎行为一一萧伯纳
B.对真理的错误理解,不会毁灭真理本身---别林斯基
C.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一-爱因斯坦
D.真理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一-列宁
11.《“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我国智慧城市从政策推进角度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从认识论角度看( )
①真理总在人们新的实践中不断被推翻而向前发展
②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真理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发展提供的认识工具
④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发展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22·浙江绍兴·二模)在认真研究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并印发各地参照执行。这表明(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一致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
③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2·安徽合肥·二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进一步证实了( )
①原有的真理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2·山西吕梁·二模)关于真理有许多名言,不同人对其解读不完全--致。下列关于真理的名言解读正确的有( )
①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真理是客观实在
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追求真理是个曲折的过程
③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④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真理和谬误相互渗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时代内涵、旺盛的时代活力。
材料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文化自觉自知。知道自己有什么家底,家里有什么宝贝,宝贝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对这些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够不再“抛弃自家无尽藏,持钵沿街效贫儿”。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1、D【详解】①: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①错误。
②:“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这说明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切题。
③: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的,③错误。
④:“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但可通过设置闰月协调,“阴阳”和谐,融为一体,这说明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④正确切题。
2、C【详解】①②:第一幅漫画“蚂蚁怎么搬家,让她自己去观察”,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善于从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推动认识发展,也强调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但“观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表述错误,①排除,②符合题意。
③:辩证否定是在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下进行的自身否定,实质是扬弃,通过自我否定,有利于发展自己,但图2没有强调“自身否定”的意思,③不合题意。
④:第二幅漫画“让他保持好奇心,让他有提问的勇气”,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④符合题意。
3、D【详解】③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发展理念正是对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表明过去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不再适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从而表明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要求我们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并未涉及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②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答案】B【详解】A:“种子有信仰”的说法错误,故A不选。
B: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各种植物种子的传播之旅,写成了一部传世名著《种子的信仰》。他说:“我相信种子里有强烈的信仰,相信你也同样是一颗种子,我正期待你奇迹的发生。”这表明对种子的研究是相信种子有信仰的基础,故B入选。
C:相信种子有信仰不是开展种子研究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C不选。
D:相信种子有信仰有利于推动种子的研究,但不是根本动力,故D不选。
5.【答案】A【详解】①:发展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上是实践的过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正确。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是检验重大规划真理性的标准,②正确。
③:自主选择性、主动创造性是意识活动的特点,而不是实践的特点,③错误。
④:基于普查调研的规划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不一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④错误。
6.【答案】B【详解】①③:有关自闭症行为特征的小鼠试验研究成果,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
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基础,②错误。
④:材料强调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不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与题意不符。
7.【答案】C【详解】AC:题干中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的是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不仅仅是说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更有人主观意识的作用,A排除,C符合题意。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但物质不依赖意识,B说法错误。
D: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本选项强调的是意识的起源,且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D说法不严谨且与主旨不符
8、【答案】C【详解】①:材料不涉及矛盾特殊性问题,①排除。
②:该机制利用材料间接触起电引起的电子转移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促进化学反应进行,这说明事物的固有属性是人们建立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依据,②符合题意。
③:“推动化学、能源等工业朝着低碳化发展,为碳中和,新能源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新原理和新思路”说明社会实践的发展为人们认识的深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③正确切题。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推动事物发展,但并不是“推动新旧事物转换”,④错误。
9.【答案】C【详解】②③:“乌鸦”其实是鸦科属下的数种鸟类,虽然“黑”是我们辨认乌鸦的一个关键特征,但实际上没有一种乌鸦是真正意义上“黑色”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特定角度的阳光下,那些看似黑色的羽毛会呈现出带金属光泽的蓝紫色或蓝绿色,这些美丽的颜色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来说非常难识别。这表明对乌鸦“黑”的认识不是主体的凭空想象,来自客体本身,对乌鸦“黑”的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因此有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俗话,②③符合题意。
①:真理是发展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超越而不是被推翻,①说法错误。④:对乌鸦“黑”的真理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色”,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真理中并不包含错误,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0.【答案】B【详解】A:该选项体现的是人们对真理的接受过程,而不是真理的客观性,故A不符合题意。B: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真理的错误理解不会毁灭真理本身,故B符合题意。
C:该选项体现的是认识的无限性,要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未体现真理的客观性,故C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D不符合题意。
11.D【详解】①: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①错误。
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利于真理的发展,但是真理的发展并不是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③错误。
②④:我国智慧城市从政策推进角度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这从认识论角度表明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利用和创造条件发现发展真理。②④符合题意。
12、【解析】选C。根据对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这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②④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而不是一致性→①错误,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说法过于绝对,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知识学习获得认识→③错误。
13.【解析】选D。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到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同时认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某地在实践中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体现了“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②④符合题意;真理具有条件性、具体性,不能超越历史条件,①错误;认识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③错误。
14、【解析】选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曲折过程,要在实践中认识发现真理,检验发展真理,②③符合题意;真理属于认识的范畴,不是客观实在,排除①;真理和谬误界限分明,不是相互渗透的,排除④。
15、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实际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真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析】关键词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当代中国实际的正确反映→可联系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关键词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时代重大课题,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联系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关键词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真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联系认识具有无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