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致大海》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致大海》课件(共2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致大海
普希金
1.了解作者及创作特点,把握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结构,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领悟诗歌主旨。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学习目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
★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俄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作家作品
诗歌《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自由颂》
长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
《青铜骑士》
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作家作品
代表作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年轻时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与娜·尼·冈察洛娃相遇后一见钟情,坠入爱河。1831年2月18日,两人结婚。但后来,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籍纨绔子弟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追求。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对此十分气愤,与丹特斯决斗,也因此负伤而死。
★普希金是一面镜子,他的作品描绘了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是一个象征,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精神力量的象征。亚历山大一世是世俗世界的帝王,他残暴的统治是暂时的;普希金是精神世界的帝王,他打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普希金是一个标志,是蛮荒俄罗斯与文化俄罗斯的分水岭。在普希金之前,俄罗斯文学是粗鄙的、零散的、模仿的;在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文学中有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俄罗斯文学的天空中出现了满天的星辰,交相辉映。
◆写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
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题目解说
这是一首写于离别之际的诗,
也是一首歌颂自由的诗。
哪些章节写了离别?对自由的歌颂通过哪个关键意象体现出来的?
1-2,诗人与大海告别;
3-13,诗人面对大海产生联想;
14-15,诗人再次与大海告别。
整体把握,根据诗歌内容,划分结构层次。
◆课文解读
关键意象——大海象征什么?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具体探究几个问题
1.大海是自由奔放的,作者当时的处境如何?
2.诗人面对大海,除了想到自身的情况外,还想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与大海有什么关系呢?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前后两部分跟大海的告别,诗人表达的感情是否一样呢?
描写大海的词语 关于“我”的诗句
“自由” “骄傲”
“任性” “喜怒无常”
“有力” “深沉”
“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
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
这令我厌烦的凝固的石岸,
你在期待,呼唤……
我却被缚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大海
诗人
自由奔放
失去自由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
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
拿破仑
拜伦
自由的象征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世界空虛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课文解读
拜伦,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 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同年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是诗人极力讴歌的“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
◆课文解读
同样是告别,前两节和后两节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
前两节: 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后两节 :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忧郁”和“迷惘地徘徊”,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借山岩、海湾、光和影、浪花带到 “寂静的荒原”,即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情感小结
《致大海》 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方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也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课文总结
写作特色
⑴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
⑵把大海拟人化,采用“呼告”修辞手法,直接同大海对话,诗中蕴涵深沉的苦闷,使全诗具有哀歌式的忧郁美。
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大海联想到举世震惊的英雄,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增添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