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专题九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一浮生若暖课标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一、黑暗中的沉沦:戊戌变法的背景请同学们阅读“大势所趋”“新思想的演进”两个框题,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1、国际局势:2、民族危机: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6、实践基础:7、重要条件:发展资本主义已是大势所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马关条约》的签订康梁为变法的实施而做的准备活动。康、梁的个人努力以及光绪帝的支持。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的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基础)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列强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甲午战败甲午战败赔款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知识拓展】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②“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影响;③洋务运动弊端使人们寻求新出路。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冯桂芬3、主张思想: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王韬郑观应姓名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著作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译《天演论》 《仁学》主 张 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批判封建纲常礼教和专制君权。 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共同 主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知识拓展】康梁维新变法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启迪民智组织力量舆论宣传政治运动推动戊戌变法的到来著书立说组织政治团体创办报刊政治上书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发展高潮结束公车上书揭开序幕报刊、学会、学堂百日维新实行变法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发生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一)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二)高潮:百日维新(理论设计——政治实践)材料: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摘自光绪帝诏书原文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明定国是”诏书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二)高潮:百日维新(理论设计——政治实践)3、变法内容 影响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办银行、邮政。废八股,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增加财政;局限: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西学传播和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二)高潮:百日维新(理论设计——政治实践)4、变法的结果:失败。二、沉默中的呐喊:戊戌变法的过程(二)高潮:百日维新(理论设计——政治实践)5、变法失败的原因材料一: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材料二:其守旧者,谓新法概宜屏绝;其开新者,谓旧法概宜扫除。小则见诸论说,大则形诸奏牍,互相水火,有如仇雠。——《山东道监察御使杨深秀折》材料三: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摘自《梦蕉亭杂记》(1)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重要原因:①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权;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上的失误;(3)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三、精神的延续:戊戌变法的评价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除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即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因而什么也没有留下。也有人认为: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你怎么看?1、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积极性:①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②经济: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工业化;③文化: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人民思想的觉醒。3、局限性: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一定落后性。1901年1月,慈禧默许实行新政,下诏变法;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君主立宪制、组织内阁”;1911年10月,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至此结束。戊 戌 余 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变法兴则国运兴,清廷失去了最佳自救机会,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