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醉翁亭记》一、课内阅读(2022·天津和平·三模)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溺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B.佳木秀而繁阴(美丽)C.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D.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2.下列句子在语序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了山间早晚变幻多姿的景象。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表现了作者抑郁和苦闷的心情。C.第③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D.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美景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2022·湖南永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欧阳修)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 回:曲折 B.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C.野芳发而幽香 发:散发 D.觥筹交错 错:错杂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山之僧智仙也A.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四时之景不同C.山间之朝暮也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达出作者及时行乐的思想。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两句表现百姓劳碌却负债累累,借歌缓解疲乏的情景。C.“颓然乎其间”呼应“饮少辄醉”,以作者酒酣而醉之态,将宴酣之乐推向高潮。D.全文重复运用“……者……也”,并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显得繁杂啰嗦。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2022·山东济南·统考模拟预测)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B.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C.泉香而酒洌 洌:清D.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知人之乐 人不知而不愠B.颓然乎其间者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C.名之者谁 辍耕之垄上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己悲1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B.本文第二段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山水之景,生动传神。C.本文第三段依次描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这四幅画面。D.文章尾段中的“醉能同其乐”表达了作者厌弃官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11.(2022·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名之者谁/有仙则名D.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全景呈现,之后层层推近,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B.文章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起到了标记语意转接的作用。C.文章多处提到了“乐”,其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D.文章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如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等。(2022·天津南开·统考模拟预测)阅读《醉翁亭记》,回答小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2.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B.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山野的芬芳。C.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D.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1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腰白玉之环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4.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B.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C.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云归而岩穴暝 (2)泉香而酒洌16.翻译下面的句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7.结合第二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太守因何而醉?(2022·天津滨海新·统考二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B.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气C.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D.树林阴翳 翳:遮盖19.下面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 )A.环滁皆山也 B.醉翁之意不在酒C.云归而岩穴暝 D.负者歌于途2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用寥寥数语,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B.第②段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C.第③段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太守之宴,再写滁人之游。D.第④段写日暮而归。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二、对比阅读(2022·上海奉贤·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蕨,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书上元夜游苏轼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①。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②,屠沽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⑤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注释】①儋耳:今海南儋州,苏轼被贬之地。②民夷杂糅: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③屠沽:屠户和卖酒的人,这里指各种商贩。④三鼓:三更。⑤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写在水浅处钓不着大鱼,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21.【甲】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____》。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临溪而渔(2)予欣然从之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4.下列对古诗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的“巴山楚水”是指诗人的被贬地。B.【乙】文中的“山肴野蕨”是指野味野菜。C.【丙】文作者夜游是因为被“良月嘉夜”吸引,于是邀友人同行。D.“弃置身”“太守”和“先生”所指的都是所在诗文的作者。25.【乙】文中写_____和太守之宴,描绘了一幅太平祥和的生活场景;【丙】文中的“____”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26.以上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被贬谪的官员,但在作品中表达的中心各不相同。【甲】诗中表现了诗人____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的思想;【丙】文中作者夜游后“放杖而笑”,其中包括“自笑”和“笑人”,“自笑”是表达月夜畅游后的悠然自得,“笑人”是他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_____。(2022·辽宁大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教,司谏高若讷①独以为当黜②。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宣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翁翁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谓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同修起居注③,递知制语④。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注释】①高若讷:人名,北宋时期大臣。②黜:罢免;废除。③起居注:皇帝盲行录。④知制诰:掌管起草诏令的官。2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泉香而酒冽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时仁宗更用大臣2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临溪而渔 乡为身死而不用(《鱼我所欲也》)B.太守谓谁 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C.范仲淹以言事贬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D.面赐五品服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29.(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B.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C.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D.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31.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2022·湖南永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曰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③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安:安享。3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乎山水/之间也 B.往来/而不绝者C.乐其地僻/而事简 D.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B.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岁物:收成)C.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起名)D.野芳发而幽香 (发:散发)3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A.名之者谁 B.道其风俗之美C.修之来此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掇幽芳而荫乔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6.甲、乙两文均是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请从志趣情感方面简要分析两文的异同。(2022·广东惠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醉翁之意不在酒 (2)佳木秀而繁阴 (3)弈者胜 (4)颓然乎其间者3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乙】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②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③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3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山可登/潭中鱼可百许头B.譬之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而姑寓焉/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问其姓氏,是金陵人40.请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盖 天 下 之 乐 无 穷 而 以 适 意 为 悦 方 其 得 意 万 物 无 以 易 之41.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语段(甲)中作者始终以“太守”自称,结尾才点出太守姓名,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选文(甲)(乙)中“太守之乐”和“子瞻之乐”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于颍水①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③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③诮:讥讽,本句出自庄子故事,意即“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树林阴翳(2)六一居士初谪滁山(3)而屡易其号4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和“既老而衰且病”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4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46.【甲】【乙】两文都写到“乐”,却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2022·辽宁大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②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源出山下石涧,涌沸③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④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两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及下潭,水光深青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⑤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节选自李元阳《游青碧溪记》,有删改)【注释】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邛崃: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邛崃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靡:冲荡。⑤縠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皱纱。4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太守自谓也(3)深穷其源4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予尝游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D.以水明见底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49.(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B.见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C.见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D.见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出溪虽涉人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51.(甲)(乙)两段选文在写景方法上有什么异同?(2022·广东·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5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醉翁之意不在酒(2)日出而林霏开(3)佳木秀而繁阴(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乙】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①,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节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有删改)注释:①龂(yín)然:争辩不休的样子。5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曰:冉氏尝居也/或异二者之为B.今余家是溪/是日更定矣C.得其尤绝者家焉/往来而不绝者D.不可以不更也/湖中焉得更有此人5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无 以 利 世 而 适 类 于 余 然 则 虽 辱 而 愚 之 可 也56.欧阳修把亭命名为“醉”,柳宗元把溪命名为“愚”,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感情?(2022·江苏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文言节选,完成下面小题。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夫蒹葭①盛则吟虫集矣,云霞生则爨烟②绝矣。犹复绀宇③斜出,瞰临流之舟;青藤上缘,接过岭之树。于是纵睇幽远,悼叹今昔。连山青而百里,夕阳红而万状;草露炫目,天风振衣;声摇鹊巢,影入雉堞④。盖曾不半日,而城北之胜,已俱览焉。庵名隐仙,楼则扫叶。北登翠微⑤之亭,西泛莫愁之艇。升阜⑥陟风,游禽输其捷;鸣榔⑦鼓棹,潜鳞讶其狂。阴谷蔽日,流萤已飞;长林无风,密叶自下。金栗⑧数树,与松花竞香;秋棠千株,共玉蕊比洁。泠泠瑟瑟,凉生秋初;寥寥萧萧,境出尘表。兴尽而返,途穷乃归。经黄公之酒垆,指徐君之墓树。欢悰⑨方延,哀绪忽振。盖数君者,灵爽尚接,笑言如生,而坟土已三尺矣。既伤曩游,复念逝者,同行孙君星衍、汪君为霖、陶君涣悦,亦并有怀旧之感。相与弹琴赋诗,荡此哀郁。迨至白日入地,红灯烛天,始复联骑以前,接坊而过,臻于快园。复预雅集,亦庶几曩哲投辖之旨,古人秉烛之义焉。是日也,孙君等各赋诗,而亮吉⑩为之记。(清 洪亮吉⑩《游城北清凉山记》)注释:①蒹葭:水草。②爨(cuàn)烟:炊烟。③绀(gān)宇:佛寺。④雉堞(dié):城墙。⑤翠微:轻淡青葱的山色。⑥阜:土山,丘陵。⑦榔:同“桹”,捕鱼时用以敲船惊鱼的长木条。⑧金栗:桂花的别称。⑨悰(cóng):欢乐。⑩洪亮吉:清代文学家,常州人。清凉山,在今南京。5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临溪而渔___________(2)觥筹交错___________(3)瞰临流之舟___________(4)潜鳞讶其狂___________(5)升阜陟风___________5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欢悰方延,哀绪忽振。59.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乙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0.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杂然、颓然、炫目、哀郁”四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相同。B.甲文中太守见证了“众宾”参与的游戏,乙文中写到“相与弹琴赋诗”,因此两文都暗含封建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思想。C.洪亮吉在《平生游历图序》一文中说:“生平性嗜山水,踪迹所至,几遍寰宇”。乙文读来犹如跟随他赏金秋风景,时有奇景突现,可见寄情山水之情之乐。D.两篇游记都是记,属于散文体裁,并且都有许多句子是对仗句式,工整自然。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 2.C 3.B【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解释不正确。“佳木秀而繁阴”句意为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秀:繁茂、茂盛。故选B。2.本题考查语序排列。C.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是倒装句,状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情感。B. “表现了作者抑郁和苦闷的心情”理解不正确;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里以“醉”写“乐”,表现出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没有表现了作者抑郁和苦闷的心情。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又如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4.C 5.D 6.C 7.(1)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C.“野芳发而幽香”的意思是: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味。“发”译为“开放”,而非“散发”;故选C。5.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例句句意:是山上的和尚智仙。之:助词,的;A.句意:从两座山峰的中间倾泻而出的。之:助词,的;B.句意:四季的风光不同。之:助词,的;C.句意:这就是山中的朝暮。之:助词,的;D.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6.考查对文章理解和分析。A.本文表达的是“与民同乐”的思想,不是“及时行乐”的思想;B.“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意思是: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并不是“表现百姓劳碌却负债累累,借歌缓解疲乏的情景”;D.全文几乎用“也”字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选项中“连用了二十一个‘也’字,显得繁杂啰嗦”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于(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同其乐(同大家一起快乐)、以(用)、者(的人)”几个词是重点词语。【点睛】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8.B 9.A 10.D【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B.“佳木秀而繁阴”的意思是: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不是“秀丽”。故选B。9.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B.其:代词,他们/表选择;C.之:助词,的/动词,到,往;D.以:介词,用/介词,因为;故选A。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文章尾段中的“醉能同其乐”表达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并不是“厌弃官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11.(1)A(2)①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②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3)C【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都是“背着”的意思;B.跟/欣赏;C.命名/出名;D.景色/日光。故选A。(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注意重点词“芳(花)、发(开放)、秀(茂盛)”要理解正确;②句注意重点词“从(跟从)、乐(以……为乐)、乐(快乐)”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其中‘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理解不正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达了作者既为滁州的景物而乐,又为滁州百姓的丰衣足食而乐,更为自己的治滁有方而乐。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就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明或暗,变化不一,这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阴,秋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12.B 13.C 14.D【解析】12.B.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野芳,野花。故选B。13.考查文言词语用法。例句中的“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命名。A.通假字,阙同“缺”,中断;B.无特殊现象,时机,时候;C.名词作动词,腰佩;D.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故选C。14.D.“‘乐’是表像,‘醉’是根本”有误,应为:“醉”是表像,“乐”是根本。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15.(1)昏暗 (2)清 16.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译对关键词,意近即可) 17.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幸福,官民和谐。【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暝:昏暗。(2)句意为:泉水甜香,酒水清冽。洌,清。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酣,尽兴地喝酒;之,的;丝、竹,指音乐。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知,当地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幸福,所以才会有时间,有心情随着太守出游。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太守平易近人,与治下百姓没有丝毫的距离,与他们尽情喝酒,最终醉倒。可知,官民之间和谐的关系。所以太守才会醉。【点睛】参考译文:像那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18.B 19.D 20.C【解析】18.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B.句意:好的树木枝繁叶茂。秀:茂盛。故选B。19.考查文言句式。A.句意: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判断句;B.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正常语序;C.句意: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正常语序;D.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负者于途歌;故选D。2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结合文章第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可知文章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之宴;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21. 刘禹锡 记承天寺夜游或书戴嵩画牛 22.(1)来到;(2)跟随、跟从 23.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24.C 25. 滁人之游 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26. 对仕宦沉浮和世事变迁时乐观豁达(积极向上) 与民同乐 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解析】2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结合记忆,可知【甲】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我们在初中教材中还学过【丙】文作者苏轼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到溪边钓鱼。临:来到;(2)句意: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从:跟随、跟从。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于(第三个):在。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结合“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可知,【丙】文作者夜游是被别人邀请的;故选C。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乙】文中结合“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概括出滁人之游;【丙】文中结合“民夷杂糅,屠沽纷然”的意思“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可见描绘了小城上元节的繁荣景象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画面。据此可知答案为:民夷杂糅,屠沽纷然。2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甲】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以看出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时豁达的襟怀。从【乙】文“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以看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从【丙】文中“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的意思“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可知作者夜游后得出了一个人生道理:得与失并不是绝对的,随遇而安也能有所得。【点睛】参考译文:【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丙】己卯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看我,说:“在这月光皎洁的美好夜晚,先生能出去走走吗?”我很高兴地听从他们的提议。于是走进西城,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只见汉族和少数民族混杂在一起,卖肉的卖酒的多得很,回到家已经三更天了。家里人掩门熟睡,已经是鼾声阵阵了。我放下拐杖发笑,心想我半夜出游和家人酣睡,究竟哪个有得?哪个有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我是自己笑自己。这也是在笑韩愈,他在一个地方钓鱼未钓到,就想到更远地方去,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27.(1)清(2)以……为乐(3)更换 28.C 29.B 30.甲: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乙: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拿治国执政之事询问他,咨询哪些是应当做的。 31.为百姓着想,能与民同乐;为人正直,敢于进谏的人。【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泉水清,酒水甜。冽,清。(2)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3)句意: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更,更换。28.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B.是\叫做;C.因为\因为;D.当面\面对;故选C。29.考查断句。句意: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故断句为: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故选B。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其,他们。述,记述。以,用。(2)每,每次。问,询问。咨,咨询。宣行,实行。31.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甲文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他是一个为百姓着想,能与民同乐的人。根据乙文中的“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帝独奖其敢言”可知,他是一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的人。【点睛】参考译文:【甲】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宾客。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乙: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解救他,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的官服。皇上看着他的侍臣说:“像欧阳修一样的人,从哪里可以得到??”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照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32.A 33.D 34.B 35.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句中的“掇(拾取)、芳(花)、荫(荫庇,乘凉)”几个词是赋分点。) 36.《醉翁亭记》主要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丰乐亭记》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解析】32.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A.有误,本句句意为:而在于欣赏山水的美景。“山水之间也”点明“在乎”的内容,应在“在乎”后断开;正确划分为:在乎/山水之间也。故选A。3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D.有误,本句句意为: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发:开放;故选D。34.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之:助词,的。A.句意为: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之:代词,指醉翁亭;B.句意为: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之:助词,的;C.句意为:我来到这里。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句意为: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3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之,的;意,这里指情趣;乎,相当于“于”。(2)句重点词语:掇,拾取;芳,花;荫,荫庇,乘凉。3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比对阅读能力。甲文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原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思是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作者巧妙地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的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此句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的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充分反映了作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身为地方长官,能在百忙中“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其主要政治思想体现在“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中。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文章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点睛】参考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乙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37.①意趣,情趣;②茂盛;③下棋;④倒下的样子。 38.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②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9.C 40.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41.(1)①前文中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结尾点明太守是谁,解除悬念,体现了构思的巧妙;②前文以“太守”自称,突出一郡长官的身份,有助于表现与民同乐的主题;③结尾用设问的手法(故设一问),在自问自答之中流露出自豪、自得之意。(2)相同处:同有贬谪经历,却能随遇而安(安然自适)、寄情山水,借山水派遣内心苦闷。不同处:“太守之乐”是与民同乐;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乐观豁达,以“适意”为乐)。【解析】3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2)句意: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秀:茂盛。(3)句意:下棋的人得胜了。弈:下棋。(4)句意: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颓然:倒下的样子。3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这里名词作动词,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2)知,知道;从,跟随;乐,乐趣;乐其乐,(乐①:意动用法,以……为乐;乐②:快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3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A.可以/大约;B.食物/同“饲”,喂养;C.寄托/寄托;D.这里/表示判断;故选C。4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故断句: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4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可以从整体构思、主题表现、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从情节构思看,甲文作者开始一直以“太守”自称,设置悬念,文章的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点出太守姓名,解除了悬念,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从主题角度看,开篇一直以“太守”自称,点出了自己为官的身份,却能和滁州百姓一起游山、举行宴会,更能体现“与民同乐”这一主题;从人物情感看,“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运用设问句,自问自答也流露出太守的自得之意。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相同点:这两篇短文,从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或者主人公境遇相同,均是遭遇了被贬谪的经历。从选文内容分析,两个人都是借助游山玩水,将自己的情感寄情山水,从中获得快乐和解脱。不同点: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进行比较。依据甲文“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欧阳修通过描绘“与民同乐”的场景,彰显了“醉能同其乐”的政治主张。依据乙文中“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可知,这表现了苏轼安然自适,乐观豁达,适意为悦的心情。【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42.①遮盖;②贬官;③换。 43.B 44.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45.(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2)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46.【甲】文中欧阳修被贬滁州时与民同乐。【乙】文中欧阳修只想在琴棋诗酒中自得其乐,在五物中终老。【解析】4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翳,遮盖;(2)句意: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谪,被贬谪,降职;(3)句意:因而屡次改换名号。易,改换。43.本题考查虚词“而”字的用法。“既老而衰且病”中“而”表并列,可不译;A.而:表转折,却;B.而:表并列,不译;C.而:表修饰,不译;D.而:表修饰,不译;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一翁”的意思是一个老头;老,老去,于,介词,在;是,这;岂,难道;故停顿节奏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4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其,他们;述,记述;以,用;……者……也,表判断;(2)以,把;名,命名;聊,姑且;志,记录;尔,罢了。4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根据甲文中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太守被贬于滁州时,看到百姓生活和乐,而与民同乐。故太守的“乐”是与民同乐;根据乙文中的“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聊以志吾之乐尔”可知,作者的快乐是看书,收集金石遗文,弹琴,下棋,饮酒,在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自得其乐。【点睛】参考译文:甲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而酒色清澈,山中野味,野菜,交错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的酒宴。酒宴上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乙文: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称作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祖上集录周秦至五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47.①从;②命名;③走到尽头;寻究到底; 48.D 49.D 50.(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51.同:甲乙两文写景时,都运用了由远及近的顺序。异:乙文在写景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解析】4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于:从。(2)句意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谓:命名。(3)句意为:深探清溪的源头。穷:走到尽头;寻究到底。4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命名/闻名,出名;B.之:代词,指山水之乐/动词,去;C.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助词,表示陈述语气;D.以:意思相同,都是介词,因为;故选D。49.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只见泉水在石面上不停流动,渐渐侵蚀出一条水道来,最滑处不能停步,一些尝试踏足上去的人,总会跌倒。“最滑不可着足”是“渠”的描写,前面可停顿一处;“有轻蹑者”是“辄失脚落”的主语,中间停顿一处。据此断句为:见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故选D。50.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之,的,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2)重点字词:虽,虽然。而,但。在目,在眼前。忘,忘怀。51.本题考查写法分析。从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能看出,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从乙文“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能看出,乙文也采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从乙文“源出山下石涧,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这句话将“小石子”比作“卵、珠”,并对其色彩进行夸张描写,表现出了石子之美,并从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由此可见,乙文还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点睛】参考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乙)青碧溪在云南大理点苍山马龙峰南面。正德十五年,我曾经到那里游玩过。嘉靖二十年,知府杨仲琼邀请我再次去游玩。嘉靖三十五年,我与马、任两公(一起去游玩),深探青碧溪的源头。(青碧溪的)源头出自山下石涧处,泉水涌出成潭。潭深约一丈,明亮光洁到连针都无所遁形。潭底遍布小石头,如卵如珠,青绿白黑,比宝石更明丽,交错生辉,像霞绮一样灿烂。潭面刚有落叶坠下,就有鸟儿随之衔去。潭三面石崖,干净得像是被擦拭过,不染一丝灰尘。(观看游玩了很久后,)我们就从侧面上到左边山崖的石头缝中,坐着避雨。从这里俯视潭水,推杯换盏,不觉之中都醉了。出了(上潭)向东走,清泉流过石头,渐渐冲荡成水渠,极滑不好立足,(即便)有人小心经过,也总会失足落水。中潭深两丈左右,因为水清见底,所以人们大多轻率亲近它,不知道危险不可测。到了下潭,水色是深青色,水石相依,水光越盛,石色越美。我每每到溪上,觉得水纹如毂,石影像壁,(这种景色)印心染神,离开青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青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52.(1)意趣,情趣;(2)弥漫的云气;(3)茂盛;(4)以……为快乐 53.(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