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古诗赏析专项训练《石壕吏》一、选择题1.(2022春·广西玉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二、诗歌鉴赏2.(2022·福建·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式微《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近体诗。B.《式微》通过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含蓄抒情。C.《石壕吏》中作者歌颂了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D.两首诗都有较强的记叙和描写以及作者的内心独白。(2)请分析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异同点。(2022·上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3.解释加点的词语“走”_______;“前途”_______。4.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D.诗人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2021·天津武清·统考模拟预测)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D.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6.把“有吏夜捉人”中的“捉人”换成“征兵”好不好?为什么?(2021·山东泰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表,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己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8.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错误的是(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B.这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C.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2022春·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统考期末)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9.这首诗中有一个字概括了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10.《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虽然它们具体的写作手法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2022春·广西崇左·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1.下列对《石壕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发动的叛乱。其姊妹篇是《新安吏》和《无家别》。B.文中“妇人”致词分三层,①写三男全被征;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C.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D.“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12.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2022春·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3.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2春·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概括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6.本诗中诗人仅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只是“客观”地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请简述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17.(2022春·贵州黔东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暮投石壕村”简洁地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吏夜捉人”中“捉”字表现出官吏的________(2)本诗中的老妇和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都很不幸。请联系《卖炭翁》一诗,从“老妇”和“卖炭翁”遭遇的角度,分析两首诗歌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022春·青海西宁·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8.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19.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矛盾思想?三、对比阅读(2022·上海徐汇·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小题。【甲】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注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丙】予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既长,因予所学,遂以《圣经》为绝世之书。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四十年来,涵咏其间,其亲近感激之心,□然而与日增焉。20.【甲】【乙】诗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______(人名)。[甲]诗中的“岱宗”指的是______。21.解释加点词。(1)会当凌绝顶( ) (2)夜久语声绝( )22.根据文意,[丙]文□处应填入的最正确的词是( )A.戚 B.愕 C.沛 D.怅23.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24.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诗和[丙]文内容都有涉及战争。B.[甲][乙]诗均表现出作者心怀天下的担当。C.[甲]诗和[丙]文透露出作者对国运担心。D.[乙]诗和[丙]文表达了对当时统治的不满。25.品析[丙]文画线句“其人也,天假其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完成下面两题。(1)请结合[甲]诗内容,分析诗人“天假其时,则显”中“显”的具体表现。(2)请结合[乙]诗内容,写出你对“运命未济,亦不衰”中“不衰”的理解。(2022·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古诗文阅读。【甲】石壕吏(节选)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乙】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②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遣使追( )(2)铸库兵以作耕器(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28.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29.甲诗“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2022春·山西忻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邹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元。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恒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0.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1)老妪力虽衰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老翁逾墙走 逾:__________________(2)犹得备晨炊 犹得:__________________(3)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 归:____________32.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33.《石壕吏》中,虽是朝廷征兵,却不像《木兰诗》一样用“点兵”一词,而是用了“捉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道之行也》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福利保障体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2春·福建厦门·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34.【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人名),【乙】文选自《__________》。3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死者长已矣 已 (2)怒而飞 怒(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4)亦若是则已矣。 是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笔墨简洁,两条线索明暗共进,构思巧妙,在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B.【乙】文汪洋恣肆,能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C.【甲】诗与【乙】文兼具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叙事之中。D.【甲】诗藏问于答,【乙】文想象奇特,【甲】【乙】情感有别,价值各异。38.甲、乙两文所讲述的故事,作者各要表达什么主旨?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详解】考查诗歌赏析。C.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本项“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有误。故选C。2.(1)C(2)不同:《式微》表达了作者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石壕吏》表达了对战争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相同: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压迫百姓的残暴行径的憎恨。【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理解与赏析。A.有误,两首诗在句式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均属于古体诗;B.有误,《式微》通过反问的语气抒情;并非是质问的语气;D.有误,《石壕吏》中没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故选C。(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相同点:从内容上看,“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和“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描写的都是苦于劳役的劳动人民的怨声和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的同情。不同点:《式微》写劳作一直到天黑而不得回家,在野露里、泥水中受罪。显然,“胡不归”是设问,整诗是满腔不平的自问自答式的发泄。相当于“要不是这些当官的,怎么能这么晚了还回不了家”。由此看来,诗歌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对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充满了同情。《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3. 逃跑 前行的路 4.D【详解】1.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老翁逾墙走”意思是老翁越墙逃走。走,古今异义词,逃跑。“天明登前途”意思是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前途,古今异义词,前行的路。2.D.错误,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老妇自请应役。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故选D。5.D 6.不好,因为“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意去当兵,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石壕吏》为叙事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并无明显的抒情与议论;故选D。6.本题考查诗文的赏析。解答时,先要表明不能换,再分析理由,思路是:该句表示什么,句中什么意思,句式是什么,换掉后会怎么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即可。“有吏夜捉人”意思是: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捉人”既体现了官吏征兵时的粗鲁、蛮横无理,不待人有丝毫言语,就被强迫当兵,手段狠毒,又表现了百姓不愿意征战沙场,厌恶战争,作者在如实描绘之中暗含揭露、批判之意,为下文老翁“逾墙而走”埋下伏笔,而换成“征兵”语言平淡无奇,减轻了对官吏的讽刺意味。7.C 8.D【分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老妪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故选C。8.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故选D。9.苦 10.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解析】9.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诗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老妇家有三个儿子,两个战死,最后一个也可能随时战死。家里的男子只剩下一个孙子,家庭贫困,儿媳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从这些描述当中,可见老妇一家生活的困苦。所以可用“苦”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10.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能力。《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据此可知,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11.A 12.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石壕吏》的姊妹篇是《新安吏》和《潼关吏》,合称“三吏”,选项“其姊妹篇是《新安吏》和《无家别》”的表述有误。故选A。12.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安史之乱”的爆发,本来就是因为当时李唐王朝的腐朽昏庸给了他们可趁之机,即使镇压了叛乱,作为普通民众来说,依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谓正义,只是从维护当时正统王朝统治的角度上来看的。老翁的逃走,是被横征暴敛,被无止尽的对百姓的奴役给逼走的,如果不爱国,他不会把三个儿子送去邺城,导致“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然而在这样的情形下,依然是“吏呼一何怒”和老妪的“急应河阳役”,足见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老翁的翻墙逃走,是被逼无奈,我们应该同情而不是批评他。13.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14.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定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解析】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可知这的含义为“官吏生气地大喊一声,农妇悲苦的哭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官吏想要抓到壮丁,而农妇家中没有壮丁,而心中因为自己的家中的儿子已经死于战争,心中悲伤难耐,所以说这里体现的是农妇和官吏的矛盾。14.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本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反映了官吏的凶残以及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同时渴望国家能平定战争;“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统治者爪牙的残暴,“独与老翁别”表达了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同情。【点睛】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是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是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15.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流露出诗人①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深切同情;②对官吏横暴的揭露批判;③老妇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的赞扬;④还有对时局的忧虑。 16.⑴让事实说话,故事本身更可信、更具感染力;⑵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难以直接表达,蕴含在叙事之中更能令人回味与深思。【解析】15.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根据诗中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深切同情。根据诗中的“吏呼一何怒”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官吏横暴的揭露批判。根据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表现了作者对老妇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的赞扬。作者以安史之乱为背影创作了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16.考查写作手法。本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根据第一题的分析可知,作者在本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对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深切同情,有对官吏横暴的揭露批判,有对老妇自请应役的牺牲精神的赞扬,还有对时局的忧虑。这些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作者将其蕴含在客观的叙事之中,更让人回味与思考。17.(1) 时间 地点 霸道、凶残……(意思相近即可)。(2)相同点:老妇被迫服役,卖炭翁辛苦烧炭被迫贱卖,诗人通过描写二者的悲惨遭遇都表达对人民百姓的同情(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不同点:《卖炭翁》借以表达对“宫市”罪恶的控诉,《石壕吏》借以表达对战争罪恶的控诉。(符合大意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暮投石壕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暮”交代了诗人投宿的时间,“石壕村”交代了地点;“有吏夜捉人”,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捉”字表现出官吏的霸道、凶残。(2)本题考查比较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综上所述,相同点:两首诗歌都表达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不同点:《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对战争罪恶的控诉;《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18.叙述了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自请应役的故事。(意对即可) 19.一方面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自己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意对即可)【解析】18.考查概括情节。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中故事的起因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作者晚上投宿在石壕村,有差役来捉人服役。故事的经过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与差役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交代了老妇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故事的结果,老妇被捉去服役,作者只与老翁一人告别。据此可概括为:叙述了官吏深夜“捉人”,老妇自请应役的故事。意近即可。19.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根据诗中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作者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作者希望百姓能都支持这场战争,好早日取得胜利。根据“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老妇一家人生活的苦难。因为战争,家中的成年男人都死去了,只剩下老弱相依为命。作者借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批判之意。20. 杜甫 泰山 21. 极、最 止、停 22.C 2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母亲没有离开,进出没有完整的衣服。 24.B 25.(1)示例:“显”意为显达,引申为成功。上天假以杜甫时运,他就能成功,就能成就其生平的雄心,杜甫会拿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来报效祖国。(2)示例:“不衰”意在表达杜甫意志上的不衰颓。杜甫《石壕吏》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解析】20.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作答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联系题干提示填写即可。第一空:《望岳》的作者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第二空:甲诗诗题为“望岳”,“岳”指的是泰山。“岱宗”指的也是泰山,泰山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2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作答时可结合诗句意思分析,第(1)句“会当凌绝顶”的意思是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这里的“绝”是极、最的意思。第(2)句“夜久语声绝”的意思是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这里的“绝”是停止的意思。2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作答时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要填写的内容前文提到了“而仅次于圣‘诗’者,即为杜诗,每能慰予之大悲大喜”,表达了作者对杜诗的赞赏,而同时作者“四十年来,涵咏其间”,所以对杜诗及杜甫有“亲近感激之心”。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情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A.“戚”是忧愁、悲哀的意思,不合适;B.“愕”是惊讶、发愣的意思,不合适;C.“沛”和后文的“然”字搭配是“感动貌”的意思,与前文作者“亲近感激之心”吻合;D.“怅”是不如意、不痛快的意思,不合适;故应选C。23.本题考查古诗中重点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当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该句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未(没有)、完(完整的)、裙(衣服)”。24.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甲诗《望岳》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没有涉及战争。乙诗《石壕吏》写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涉及“安史之乱”。丙文主要写作者阅读杜诗的经历和感受,并没有描写战争。故该项理解不正确;C. 甲诗中诗人描写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丙文主要写作者接触杜诗时父亲对杜诗的评价及自己阅读杜诗的感受;两文均未流露出作者对国运的担心,该项理解不正确;D.乙诗作者通过写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对当时统治的不满;丙文侧重于作者个人的读书经历,并未涉及政治。故该项理解不正确;故选B。25.本题考查古诗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作答时要先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分别结合甲诗和乙诗进行分析。第(1)题,“天假其时,则显”的意思是如果上天能够给予杜甫时运,杜甫就能显达,即施展抱负。联系甲诗,诗作中诗人不仅描写了自然美景,而且最后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分析,结合相应的诗句及作者情感解答即可。第(2)题,“运命未济,亦不衰”的意思是如果杜甫的时运不好,但是他也不会衰颓。联系乙诗,在诗作中作者描写了自己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景象,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由此可以看出,“不衰”表现在乙诗中就是诗人爱憎分明,痛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关心民生疾苦。【点睛】参考译文:甲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乙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停止,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丙我当年刚十三岁,父亲就将杨伦的《杜诗镜铨》教授给我,并对我说,杜甫的志趣和意境宏大高远,心性桀骜不驯,而且有诙谐趣味;并嘱咐我说:“杜甫这个人,上天假以他时机,他就能显达(施展抱负);(若)时运不济,也不会衰颓。”已经长大后,因为我学习的东西(慢慢多了),于是就认为《圣经》是世上最好的书。而略低于圣“诗”的,就是杜甫的诗,每次都能宽慰我的大悲大喜。四十年来,反复诵读玩味杜诗,对杜甫的亲近和感激的心,感动之情每一天都在增加。26. 使臣 兵器 27.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28.A 29. 老翁逾墙走 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 只要当官的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前提),百姓就会和统治者团结一心,积极面对战争(百姓对战争的态度)【解析】2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派使臣追赶;使:使臣;(2)句意为: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兵:兵器。2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出,拿出;济,帮助;大治,十分安定。所以本句的正确译文是: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2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B.“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向外人说起,体现了村中人不想被外人打扰的心理,不是“对外人的排斥”,所以选项错误;C.“共载皆白首”意思是和他一起的都是老人或者他用车子载着老人,表明子奇尊重老人,并非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所以选项错误;D.《子奇治阿》 中的“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表现了子奇善待百姓,赢得民心,不是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所以选项错误;故选A。29.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蕴含的道理。甲诗中老翁听到“有吏夜捉人”的动静后,“逾墙走”的行为表现了对战争的恐惧,所以第一空可填“老翁逾墙走”;乙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想要逃避战争。第二空可填空“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丙文中当魏国入侵阿县时,“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这是因为子奇一切为百姓利益为重,善待百姓,因此赢得了民心,老百姓自然就和他一条心,共同应对入侵的外敌。这个故事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只要官员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在这个前提下,百姓就会积极面对战争,和统治者同仇敌忾,共同战胜敌人。【点睛】参考译文:【甲】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乙】(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使臣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做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富足安定。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30.(1)yù (2)guān 31. (1)越过,翻过 (2)还能够 (3)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32.(1)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门上。 33. “捉”字暗示百姓不愿去当兵,但官府采取强迫手段,“捉”体现了官吏的凶残霸道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解析】30.本题考查字音。(1)句意: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妪:yù,妇人;(2)句意: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3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老翁越墙逃走。逾:越过,翻过。(2)句意: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犹得:还能够。(3)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3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选,选拔;讲,讲求。(2)是故,因此,所以;谋,图谋之心;闭,闭塞;作,发生。3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吏夜捉人”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捉”字暗示百姓不愿去当兵,但官府采取强迫手段,体现了官吏的凶残霸道。根据理解,可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此句描述了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意思是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此句体现了福利保障体系。结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等内容可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点睛】参考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好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34. 杜甫 《逍遥游》/《庄子集释》 35.(1)停止,文中指生命结束。(2)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3)盘旋飞翔。(4)这样。 36.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37.C 38.甲文:表达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残暴压迫老百姓的强烈不满。乙文: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依凭”,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没有绝对的自由)。【解析】3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为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35.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已:停止,文中指生命结束。(2)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 怒: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3)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4)句意: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相,互相;吹,吹拂。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C.【甲】诗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乙】文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全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主义色彩。选项“兼具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叙事之中”理解错误;故选C。3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根据“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可知,鹏鸟体型巨大;根据“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鹏鸟体型如此巨大,还需要借助海运、借助风力才能翱翔九天;联系“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微小的事物也需要借助外力。作者借物说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乙】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