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音乐与时代第四节 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古老的声音一、学习目标:(一)听辨本课涉及的各类乐器的音色;能辨识古琴的三种基本音色。(二)能背唱《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熟悉琴曲《流水》的结构、理解其音乐形象。(三)了解有关音乐起源的观点,并能阐述个人观点。(四) 能以本课的作品为例,简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概述和音乐成就。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在欣赏、情景表演、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原始生活的情景,感受音乐与远古生活情节内容的完美结合。难点: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和音乐神韵的体验。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节课重点聆听《原始狩猎图》、《楚商》、《梅花三弄》、《扬州慢》、《流水》。四、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课本、PPT课件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一)教学方法:学生感受、体验,教师引导、点拨。(二)对不同表演形式、不同演唱形式进行比较欣赏,提高对音乐的理性鉴赏水平。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结合搜集的相关文字资料,讨论一下有关音乐起源的观点。2、搜集、观看《贾湖骨笛》视频,与同学交流、讨论河南贾湖骨笛的年代、音色、功能与其出土的意义。3、搜集资料,了解《扬州慢》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宋代的文人音乐、文人画作。4、搜集整理关于古琴、古琴名曲、古琴故事的资料。(二)《原始狩猎图》1、聆听音乐,分辨乐器音色、音乐结构以及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2、哼唱主题曲调。3、从音乐要素角度出发,思考作曲家是如何表达现代人对远古的遐想的。(三)《楚商》1、教师介绍中国古代器乐的“八音分类法”。2、观看视频资料《国宝档案----编钟》,了解编钟出土的时间、地点、构造及其历史意义。3、感受编钟低、中、高音的音响,思考编钟的体积大小与音高、音色的关系。4、欣赏《楚商》视频,发现演奏的乐器种类及它们的演奏手法,讨论对音乐的感觉。5、根据教材P28页给出的《楚商》乐谱片段,尝试分组合唱或“合奏”(可用象声词模仿编钟合奏的音色)(四)《梅花三弄》1、了解古琴的历史、形制及其文化内涵。2、探究古琴的基本演奏技法和三种基本音色(散音、按音、泛音)。3、了解《梅花三弄》作品的历史和相关背景。4、作品前面三种音色,你会选择哪一种来表达梅花傲洁之品格?为什么?聆听梅花主题,为音乐断句、并背唱此主题。视听结合,对比主题三次出现的异同:音区(高、中、高)、品味(下准、中准、上准)、演奏手法等。感受并探讨“三弄”是否与梅花的不同状态、气质、形象有关。5、聆听发现梅花主题段的“合尾句”,在哪些对比段落中出现。(五)《扬州慢》1、了解《扬州慢》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宋代的文人音乐和文人画作。2、按作品节拍节奏,带上呼吸,用吟咏的方式朗读作品,表现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同时找找隐藏的典故。3、聆听作品,划分乐句乐段结构,进一步了解段落合尾的创作技法。4、学唱上阕,通过歌唱发现其节拍节奏、旋律线、调式的特征。感受歌曲的唱法和风格特征。(六)《流水》1、回顾古琴的三种基本音色以及演奏技法。2、分段聆听(可用听、唱、动、奏、画等不同方式辅助音乐体验)。①“起”。听辨作品第二段中出现了哪几种音色,填入书本P26页《听赏指南》栏目下方的空白处。感知并讨论音乐形象与表现听辨第二段音色特点,并学唱此段。聆听第三段与此段有何异同。②“承”。聆听并感知第四、五段音色、旋律形态发生的变化,感受其与水的形态的关系。③“转”。听辨第六段形态之二中出现了哪些音色,聆听上下对句的出现了几次关注六、七段中“滚拂”手法有哪些运用方式,探讨其与水形态表现的关系。④“合”。聆听并感知此部分,音色、力度、速读、曲调与前面各部分的异同。了解其“合”的意味。3、讲述伯牙子期的故事,并整曲聆听,感受音乐的主体结构和音乐形象发展变化的过程。(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结合课本中的音乐作品,了解了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概括和成就。谁说国乐不如洋?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国古典音乐有着极高的艺术境界。热爱国乐吧!因为它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之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