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群诗教学课件(67张PPT)-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群诗教学课件(67张PPT)-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研习外国作家作品
体味不同风格特点




①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即“丰富的心灵”:
②对选文的理解:《玩偶之家》是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的易卜生的名作,作品表现的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的鲜明立场,及其所开创的“社会问题剧”样式,都有着世界性影响;四首外国诗歌,风格多样,各臻其美,让我们领略诗歌世界的丰富多彩。
③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揣摩《玩偶之家》对白,梳理戏剧冲突,把握人物形象;赏析四首外国诗歌,把握意象组合与诗人情感流动的关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学写申论。
【单元学习主题】
学习任务二:
鉴赏诗歌意境, 体会浓郁抒情
外国诗歌四首
《迷娘(之一)》 《致大海》
《自己的歌(节选)》《树和天空》
学习
目标
01
反复朗读《迷娘》,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
02
阅读《致大海》,领会诗歌内在情绪的起伏跌宕,理解诗人的思考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03
朗读《自己之歌》,分析诗歌众多独特的意象和抒发的感情。
04
朗读《树和天空》,分析诗歌选取的意象和抒发的感情。
《迷娘(之一)》
歌德
【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被人称赞“一支歌写出了整个意大利”。
作品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清朝乾隆年间)之前,后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诵读欣赏
【要求】 
1.音读诗歌,情随声动:“音读”是读对字音,读顺语句,读准断句。诵读技巧: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节奏合以成文。
2.意读诗行,举象会意:“意读”是以理解诗歌意义、内容为目的,借助诗歌内容与诗句形成的关联,对诗歌进行练读。“意读”的基本要求是:厘清各诗节的内容;确认诗节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整首诗意义与情感的关联。诵读技巧:运用轻重、停连、语势、语调等技巧,积极揭示出诗歌内涵,力求做到声中见人,语中见事,调中见情。
3.情读诗章,涵泳结构:“情读”是借助诗歌的节拍、气息、语速、音色等手段,将读者体悟到的感情诵读出来的一种方法。“情读”的基本要求是:注意情与节奏的结合统一,情要与整首诗的韵律和谐,在回环往复的节奏变化中,展现情感的波浪形变化。诵读技巧: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鸣。
4.美读诗韵,升华旨趣:“美读”,是在音读、意读、情读的基础上,对诗歌从美感高度去诵读。诵读时,要体现音调的和谐美、内容的丰厚美、作者与读者的情调美。“美读”的基本要求是:以审美的眼光、审美的心理来观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诵读技巧:品味形象,涵泳形式,击节和韵,升华情趣。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ang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ang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eng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ang
你/可知道/那地方?ang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ang
音读诗歌,情随声动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ang
厅堂/辉煌,ang居室/宽敞/明亮,ang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ang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ang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ang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ang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ang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ang
前往,ang/前往,ang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ang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
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
意读诗行,举象会意——文本结构
意象是诗歌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会精心选择一组意象按情感逻辑、想象逻辑巧妙地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意境,来表现主观情感。探究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并完成下表。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意 象
意 境
情 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爱人”“恩人”“父亲”?
①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进行的。倾诉人是迷娘,倾诉的对象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深深地爱着他,可迷娘认为这种爱情无法实现,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为“父亲”。
②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形成递进关系,男女爱情被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后面又和乡思扭结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情读诗章,涵泳结构
分析《迷娘(之一)》诗歌的写作特色?
①采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②重章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这首诗的三节最后三句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表达了前往的急迫心情,同时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迷娘还是作者本人,你如何看待呢?
1.诗歌标题为“迷娘(之一)”。
2. 从《威廉·迈斯特的学
习时代》中的迷娘来看,迷娘的故乡在意大利,而诗中的意象多具有意大利的典型特征。
3. 从诗中的称呼“爱人”“恩人”“父亲”的转换来看,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符合迷娘爱上迈斯特,感恩、依恋迈斯特的特点。
4. 诗中的意大利建筑,宏伟壮美,应是迷娘幼时居住之所,与迷娘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这一身份相符合。
5.《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迷娘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渴望有心爱的人相伴,回到故乡意大利开始一种美好的生活,这与诗歌的情境一致。
1. 诗歌《迷娘》创作于《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之前,诗中的迷娘并非小说中的迷娘,而应该是诗人自己借以抒情的化身。
2. 意大利是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度,厌倦魏玛公国小朝廷的庸俗公务的歌德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眺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诗中的美好景象是诗人对意大利的想象。
3.《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成长小说,主人公迈斯特是一个满怀理想、充满朝气的热血青年,他不满现实的平庸和混沌污浊,追求人性完善和崇高的美好世界。而对美好世界充满渴望与向往,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深层主题。
 美读诗韵,升华旨趣
《致大海》
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的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致大海》是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写于1824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1.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
2.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
3.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整体感知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勾画出来。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诗歌追怀了拿破仑、拜伦,作者用哪些语言描写他们并透露了作者对他们怎祥的评价?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语言
评价
拿破仑
“峭壁”、“光荣的坟墓”、“伟大的回忆”、“在寒冷的睡梦沉默”、“在苦难里长眠”
礼赞、同情、赞美
拜伦
“风暴之声”、“天才”、“心灵的另一位主宰”、“使自由在悲泣”;将大海与拜伦联系起来,“他是由你的精气塑成”,“他是你形象的反映”
礼赞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俄国文学中有一系列海洋相关意象代表了斗争意志的书写,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作品??

拓展研读
在《致大海》前有莱蒙托夫的《帆》,是莱蒙托夫因斗争被勒令退学之后面对波罗的海而作,帆代表了不求宁静的抗争意识;在《致大海》后有高尔基的《海燕》,海燕象征渴盼俄国革命的革命者。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主要诗集《草叶集》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创作可分三期:
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
作者简介
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
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 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 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草叶集》
草叶象征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普通人。这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冷遇,但在后世却获得了应有的崇高评价。
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
美国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经济上迅速发展,年轻的国家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学上,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于是,美国文学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潮流中,出现了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诗人,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体现了上升时期的美国精神,而《自己之歌》则是《草叶集》中的名篇。
作品背景
诵读欣赏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 /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种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诵读欣赏
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诵读欣赏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限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概述本诗三个章节的大意
研读分析
第一部分:(第1节),“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第二部分:(第2节),“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第三部分:(第3节),“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1)从这首诗的第一节来看,作者是如何感知大自然的?
  作者对自然界的土地、山川、草木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和宇宙都是造物者创造的奇迹,因此,在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还是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圣性。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2)这一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对世间万物平等以待。
研读分析
(3)运用同样的方法鉴赏第二节。
  “我”和片麻石、煤、藓苔等平凡事物“混合在一起”,说明“我”是平凡的;“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说明“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的各种生命形态都有着亲缘关系,而“我”的身体上也不可分离地拥有着许许多多在亿万年演变历程中获得的、与其他各种生命形态相同的特征。
  “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但“需要的时候”“可以将任何的东西召来”,体现了作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成为宇宙万物乃至宇宙本身的“我”,拥有召来任何东西的巨大能量。
  中心意思:“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
研读分析
  这节诗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于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生活的真理。
  作者选取了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意象,这些意象包括天上的、地上的、海里的,是象征着拥有巨大破坏力的世间万物的代表。作者选取这些意象是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不能阻挡“我”的存在。
  中心意思:“我”不受拘束且无所不能。
(4)运用同样的方法鉴赏第三节。
研读分析
(5)《自己之歌(节选)》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什么特点?
意象选取:诗人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选取自然界中的草叶、蚂蚁、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母牛、小鼠、鹰雕、蝮蛇、麋鹿、海燕等生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陌生而独特,鲜活的生命里充满了灵性和神圣的色彩。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了诗歌神奇的色彩。

研读分析
(6)《自己之歌(节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折射出无限的神性,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从而赞美万物的神圣性。
研读分析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年—2015年),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发表。1954年,发表《17首诗》。 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生者》。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
作者简介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作品背景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的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诵读欣赏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部分:(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概述本诗章节大意
研读分析
1.小组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这首诗歌中“树”这一意象?
  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树”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
研读分析
2.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雪花”象征着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是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研读分析
3.小组合作探究:这首诗中的“天空”,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天空”是“树”(自然生物)和“我们”(人类)存在共同的家,代表着自然界。所有生物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研读分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视角


天空
像人一样,依据每个人不同的心态,有不一样的走姿,或匆匆,或散漫,不一而足
借着雨水的滋润树未停下成长的脚步,根在向下延伸,树冠在向上攀爬,树枝在向四周伸展,不同环境下的树,走路的姿态也不一样
俯瞰树,不仅看到它的成长,还看到它与人随着地球转动,树枝飞快地扫过天空,而树从吐芽、葳蕤、落木,向天空展示时间的轨迹,世间万物亦裹挟其中,彰显生命的轮回。
在人的眼中,世界都只是自我的投影,树是静止的,即使走动也是人的拟人化,一切都带着人的色彩。
树自己看自己,何尝停下成长的脚步,大自然本就不需要人的理智眼光的审视,它们有自己的脚步。
树与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步履匆匆,但彼此并非彼此孤立,两者丰富着彼此,证明着彼此,并非一些人所想,树只是人类的附庸。
4:请以人、树、天空三种视角来理解“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
走路姿态
何种感悟
研读分析
本诗小结
《树和天空》的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读解,不好把握。阅读时,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课堂小结
  这四首诗歌各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精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两首诗,都将自我安放于宏大的自然之中,在两者的互动中体验现实。前者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后者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细细品味,深化了对诗歌审美多样性的认识,增进了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学习任务三:
探究诗歌意向组合
实例引路
诗人创作诗歌时 往往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舒婷《思念》
实例引路
四个意象分别写出了思绪的纷乱、思念的无着、回忆的苦况和向往的无望。这些意象表面上看,犹如散放的四颗精美的珍珠,彼此毫无关系,但由于情感的内聚力,这些珍珠的光芒从四面投射到一个聚焦上。这样,就蒸腾起了浓郁而深挚的“思念”,形成了多义性和朦胧性的情感结构。
合作探究
问题:阅读下面几个诗歌片段,结合刚才的舒婷的《思念》,归纳意象组合的方式: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的一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江河《祖国啊,祖国》
合作探究
问题:阅读下面几个诗歌片段,结合刚才的舒婷的《思念》,归纳意象组合的方式: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江河的《祖国啊,祖国》中的一节,顾城《眨眼》中的一节。
永远缺水的水瓶
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是为了
留给身后,是为了继续前进
大漠,孤烟,无限
——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顾城《眨眼》
合作探究
把几个表面上并不关联的意象完全靠心灵的粘合力,拼并组织在一起,在矛盾交织的境界中,呈现诗人繁复的情怀。有点类似电影时空“蒙太奇”。
我把长城庄严地放在北方山恋
象晃动着几千年沉重的锁链
象高举起刚死去的儿子
他的身躯还在我手中抽搐……
硝烟从我头上升起
无数破碎的白骨叫喊着随风飘散
惊起白云
惊起一群群洁白的鸽子
——江河《祖国啊,祖国》
意象派生
意象并置
合作探究
与意象派生不同,它不是从一个意象生发出另一个意象,而是一些意象按照事物逻辑和情感逻辑串连起来,组成意象链条,以开拓诗歌空间的纵深。
永远缺水的水瓶
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是为了
留给身后,是为了继续前进
大漠,孤烟,无限
——裘小龙的《在图书馆里》
意象串连
合作探究
一个意象投影到另一个意象里,两个意象迭印而产生一个新的意象。正如赫尔姆所说:“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而这个新意象又不完全丧失两个原意象的特征和功能。
红花,
在银幕上绽开,
兴奋地迎接春风,
我一眨眼——
就变成了一片血腥
——顾城《眨眼》
意象迭加
1
课堂练习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常会选择一些意象,并将它们相心组合,展现情感的起伏,形成诗歌特有的内在节奏。明读《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首诗,梳理诗中的意家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造成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示例:《迷娘》(之一)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部分和制歌部分组成。诗歌第一节的正歌部分表现了“那地方”故国意大利自然凤光的优美,这主要是通过并置了“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等意象来休现的。这些意象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特征,诗人在这些意象中融进了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具有音乐美的反复手法一“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
活动三:改写诗歌
诗歌改写示例
土耳其有首诗,翻译成英文名字叫《I Am Afraid》。2014年前后,很多中国的翻译爱好者想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诗歌爱好者看到,按字面意思,那这首诗翻译出来就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我 畏 惧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诗歌改写示例
土耳其有首诗,翻译成英文名字叫《I Am Afraid》。2014年前后,很多中国的翻译爱好者想把它译成中文,让更多诗歌爱好者看到,按字面意思,那这首诗翻译出来就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改成一首七言诗: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改写《致大海》和《自己之歌》
写作要点
①改写不改变主题,须用原诗意象。
②可改写整首诗,也可挑选一段改写。
③《致大海》: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注重押韵,和谐整齐,读来抑扬顿挫。
④《自己之歌》(节选):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
⑤用其中一首的形式改写另一首诗。

改写《致大海》和《自己之歌》
《致大海》(节选)第一二节改写
刘宁
我相信我不会再目睹这自由的元素!
用心凝视着,在我的眼前
蓝色的浪头翻滚进我的心湖,
我的心儿震撼着,如千万只洄游的鱼
为了你的骄傲、伟岸。
犹如远行的我的挚友,嗫嚅着离别的话语,
听!他的口中蹦出了一声离别的招呼,
永别了,带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永别了!
自己之歌(节选)第一节改写
于梦
草叶像星星一样复杂,
蚂蚁、沙粒完美无瑕,
绝不在鷦鷯的卵之下,
造物者还献出精巧的雨蛙。
黑莓在天堂的美厦里放光华。
我手掌上极小的关节比机器伟大!
低头啮草的母牛是石像不敌的画,
一只小鼠神奇得让异教徒张大了嘴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