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边城(节选)》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边城(节选)》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沈从文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1、捕捉从人物间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的形态中表现出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美;
2、探寻人物既充满亲情又排遣不掉的隔膜和孤寂的内心世界。
学习目标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本名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1902年出生在湖南湘西一个民族混居的地区,他的父亲是苗族,母亲是土家族、而家族中又有汉族血统。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当过兵、当过文书。1923年离开家乡,改名从文,开始了写作生涯。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他的小说高达200多部,出版了七十余种作品集,是一位“高产作家”。沈从文先生在现代作家中排名第三,只位居鲁迅、老舍之后。他的作品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翻译出版。他本人也先后两次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沈从文的作品含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人们都称之为“乡土作家”。其小说大多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狂强悍,民俗的醇厚善良,<<边城》就是这样的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风情的佳作。
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
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边城》名列第二。
作品已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的创作动机
沈从文在自己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实际上却是针对满目疮痍的湘西现实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混乱黑暗的社会进行批判。
《边城》解题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之间的曲折爱情,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小说里的湘西茶峒自然是美的,美得令人心醉;小说湘西茶峒里的故事,是美的,美得令人心痛。《边城》,一条狗,一个女孩,一位老人,构成了一部作品,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哀婉感人的故事。
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
文化上的边缘小城,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故事梗概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梳理节选部分情节
[第三节]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第四节]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第五节]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第六节]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主要人物关系图
爷爷
翠翠
天保
傩送
亲情
手足情
爱情
爱情
读完全文,你觉得边城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古朴和乐风俗美
青山绿水风景美
纯朴真挚人情美
1、文章主要写了哪些节日,他们分别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中秋节——月下对歌
春节——狮子龙灯、放烟花
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皆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绑着的大筒灯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端午节是展现男性速度之美、力量之美的重要节日,而这种男性的粗犷之美,又是打开少女心扉的那把钥匙。
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衬托出翠翠对两年前端午的深刻印象,如此热闹的元宵烟火都不能引起一个女孩子的性质,可见其已心有所属。
祥和
和睦
和谐
清澈见底的河流
凭水依山的小城
攀引缆索的渡船
关乎风水的白塔
翠色逼人的篁竹
自然清丽
优美如画
风景美
环境描写的作用:
1、生活环境的太平
2、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边城“边”。
3、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也是民风淳朴的原因。
2、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及作用?
3、阅读文本,画出描写翠翠、爷爷、傩送、天保、顺顺的句子,并分析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哩。”
行为、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
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
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
翠翠——天真纯洁的少女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而又微微带些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儿。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她是“美”的化身。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因要陪翠翠进城,将摆渡的职务委托给老朋友;念及老朋友孤单,请他吃饭;为了让老朋友也来城里看热闹,又回到渡口;可看出他的忠于职守,热心善良。对知心朋友,友情深厚,表现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15、17段)
老人与卖皮纸的商人因为费用的问题起了“争执”,这是他们之间在友好地谦让,表现了边城人淳朴、诚实、善良的人性美。(第六章)
他还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
爷爷——淳朴厚道的老人
热心好客、善良淳朴
重义轻利、自尊自强
仁厚慈祥、深爱至亲
尽职尽责、甘守清贫
傩送——热情大度的少年
纯朴、善良、幽默、风趣
天保——痴情、豪爽、慷慨。
龙头大哥顺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6段)
浓郁的亲情
4、人情美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懵懂的爱情
淳朴的乡情
乡亲们的互帮互助、老船夫和过渡人之间的谦让、官民同乐
在天意和人为的错综中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充满含蓄美。
清纯
古朴
自然
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在内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探究一: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探究二:作者为何要将这样一个美好温暖的故事最后处理成悲剧呢?
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这才是作者所说的“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我们要正视,更要珍视每一种生命的形势。所以,美是深广的,而同时又是复杂的,无法纯粹。
观点一
观点二:这部小说通过对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人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和不能完全把握。
观点三: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的客观社会现实和当时人们精神的孤寂导致造成的……可以说,就在卷入这场爱情旋涡中的每个人的孤独挣扎中,翠翠的爱情以悲剧结束了,“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探究三:我们现在读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作者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现实进行对照:一边是“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一边是都市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一边是湘西社会的“过去”的“人情美”“风俗美”,一边是今天的“唯利是图的人生观”。
审视现实,我们也不由得感到,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商品经济的大潮越来越把人也商品化、庸俗化,唯利是图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在滚滚经济大潮中我们失去了太多的自然美景,淳朴的乡风人情,纯粹美好的爱情,真诚朴实的亲情。
比较阅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正处于政治急剧动荡、权力更迭异常频繁的大变革中。民族存亡之际,敏感而有良知的作家大多会积极地对人性进行思考和反思。
《阿Q正传》
《边城》
写于1921年
成书于1934年
创作年代
小说环境
浙东的酒店赌摊,
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凉薄
湘西的青山碧水
孕育了茶峒人的淳朴热情
都将故事根植在“农村土壤”中
《阿Q正传》
《边城》
人物形象
未庄阿Q
边城翠翠
妄自尊大
愚昧无知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麻木健忘
奴性十足
恃强凌弱
天真纯洁
娇嗔可爱
孝顺懂事
善解人意
情窦初开的少女
人性之丑
人性之美
探讨未庄人性之丑和茶峒人性之美形成的根源
未庄
茶峒
阶层关系
欺压霸道
屈从媚上
官民同乐
乐善好施
乡里关系
欺凌戏弄
冷漠自私
友善互助
热情淳朴
国民思想
奴性病态
自然健康
《阿Q正传》
《边城》
思想主题
改造国民劣根性
重塑民族品格和美德
都表现作家的感时忧国,
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照、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与引导
反映方式
揭露批判
揭丑
讴歌礼赞
显美
探究悲剧命运成因
《阿Q正传》
《边城》
世俗悲剧
现实喜剧色彩
美学悲剧
理想勾画色彩
悲剧特质
阿Q
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这是带喜剧色彩的世俗悲剧。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美学悲剧,
它往往能净化人的灵魂。
翠翠
心理描写
《阿Q正传》
《边城》
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奥秘
直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通过梦境、幻觉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通过对话、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心理
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
鲁迅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而沈从文却在寻找文化的根,肯定那些业已消失的传统美德和原始古朴民风。
在《阿Q正传》中,我们看到了过去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图景,展示了他们的愚昧与麻木,但作者要求我们要正视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的黑暗,致力于现实社会与人的改造。
在《边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湘西,一个作者心向往之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这个理想化的世界中,作者对人类原始生命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其目的就是揭示生命本身的文化内涵,让人类以一种顺其自然合乎天性的生命形式进入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与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格”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一个在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则在寻民族文化的根;一个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个则是以理想人生的赞美来批判现实人生。二者都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深切的关注、对国家的忧心、对民族的关心,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