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共5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共51张PPT)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2.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3.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4.通过撰写排演手记、观后感(剧评),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小组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与感受。
学习目标

整体分析
本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以“良知与悲悯”为人文主题,课文分别节选自戏剧经典《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三部作品都是悲剧,既揭示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又以它们的毁灭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走近并深入理解这几部悲剧作品,可引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对主人公的同情、怜悯以至崇敬,激发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与思考真、善、美的价值。
整体分析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充分地表现了窦娥之“冤”;《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第二幕是全剧主要矛盾冲突汇聚、发展的关键;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也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第三幕曲折跌宕,展现了哈姆莱特从装疯、试探、训母、杀相,进而招致流放的过程。三篇课文节选的内容都是剧作中展开矛盾、表现形象、深化主题的关键部分,教学中可以此为理解全剧的抓手,紧扣矛盾冲突、戏剧语言、人物形象进行阅读鉴赏,也可通过组织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作品。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戏剧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使他们切身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而能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探究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体会剧作家的悲悯情怀,真正感悟悲剧的意蕴。
整体分析

情境设计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作品中的悲剧,既包含戏剧的共性特征,又在戏剧语言、戏剧冲突、人物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性。悲剧呈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以主人公的受难与毁灭使人产生怜悯、痛苦的体验,同时出乎其外,对人物的抗争精神感到敬佩和震撼,从而获得沉痛的快感,感受到崇高以及对生命的超越,这是悲剧精神的审美价值所在。
情境创设
艺术是对生活典型化的加工,戏剧作品不再是现实本身,而是基于现实的艺术品,这使得戏剧难免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且经过变形加工的悲剧作品,往往不能被轻而易举地欣赏,它需鉴赏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窥探其内心和本质。加之现实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选择情节铺设简单、语言通俗直白的作品,倾向于欣赏更加轻松的作品,用以消遣、寄托,或作为放松的工具。
情境创设
基于这样的现状,本单元的学习意在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了解戏剧知识,阅读优秀的悲剧作品,了解悲剧人物并进人他们的情感世界,,唤起审美共同感,领会悲剧的价值所在。
情境创设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任务一 自主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对作品全貌和写作背景的了解,理清人物关系,制作人物关系示意图;梳理剧情发展的脉络,选择其中最打动你的某个主要人物或场景,与同学分享阅读体验,讨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悲剧性”。
任务二 细读《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中的人物唱词或对白,探究人物内心的动机或情感。梳理作品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的特征,了解主人公性格、心理的发展变化。从窦娥、周朴园、鲁侍萍、哈姆莱特中任选一个人物,完成人物小传。
任务三 从《雷雨》或《哈姆莱特》中选择一个片段,通过集体讨论,补充必要的细节和说明,形成演出剧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推选出导演、演员等,进行排练和演出。
任务四 对演出进行评议总结,演员、导演和观众各自形成一篇表演手记、导演手记或观演心得。
关键点剖析
关键点一
本单元的课文均是戏剧剧本节选,为了达成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尽可能鼓励推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通读全剧,以便对剧情发展和角色命运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人物关系、剧情脉络、矛盾冲突的梳理,应尽量先不借助参考资料,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以便更有效、更全面地了解角色的经历、处境。
课堂上首先基于课前的自主学习开展小组交流。分组方式可从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将喜欢同一部戏剧作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利用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发现,推动他们的共同研读,对作品形成更完整、清晰的理解。绘制人物关系示意图,首先需明确中心人物,然后从中心人物展开关系线,每条线应呈现主角与配角、配角与配角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是社会关系、情感关系(如父子、仇人)。对人物“悲剧性”的理解,应首先明确“悲剧性”的所指,明确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由此,讨论和交流便可基于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一问题展开,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会人物的哪些美好品质与追求遭到了不应有的毁灭。
关键点剖析
关键点二
在戏剧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人物的外部动作和内心动作。因此,阅读戏剧作品必然从对人物语言的品读人手。课堂学习中,可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或利用相关的影视剧资源,借助配音,切实揣摩、体会人物的情感,发现戏剧语言的动作性特征。围绕语言,课堂研讨的聚焦点有两处:一是能够推动剧情发展,激起矛盾冲突的人物语言,关注这些人物间的对话是如何反映人物的意图,并影响对方,进而作出反应的。二是能揭示人物内心动作的语言,关注人物的言外之意、话语的未尽之意、动作背后的意蕴等。对人物语言的研读,不仅要紧扣台词,也要注意舞台提示,更要将自己代入人物的具体视角和处境,挖掘出剧中人物隐藏在动作和台词背后的真意。
关键点剖析
关键点三
话剧的排演是一项复杂任务,全班可集中力量共同研讨,以剧本为基础形成演出用的台本:一方面,进一步结合台词感受人物的内心,根据舞台提示,想象人物可能的情绪、动作;另一方面,依据剧情的发展变化,确定演员上下场的顺序、时间;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灯光变化,音效,道具切换等。将这些信息都补充到剧本中之后,再作后续的具体分工。排演活动可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和特长进行分工,分为导演组、演员组、舞台布置组、服装设计组等,各司其职。舞台呈现是专业而困难的工作,即使是优秀的专业演员,塑造角色的过程也是充满挑战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演出的目的在于将自己“扔”进剧中,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完成情感体验,因此排演的意义在于“经历学习”和“体悟实践”,而不过分追求表演的精湛、舞美的华丽。教师在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可特别关注学生如何认识和处理人物关系、如何将平面的语言转化成立体的表情和动作,指导他们恰当地表现台词的语调、节奏,引导学生结合剧本,思考剧作家为什么安排人物这样做,推动他们接近作品的创作意图。《雷雨》和《哈姆莱特》都是经典剧目,有众多的演绎版本。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也可借助相关的演出或影视资源,通过观摩,真实感受戏剧的舞台艺术,对舞台节奏、舞台调度、舞台空间的安排有所借鉴,对矛盾冲突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有所启发。
关键点剖析
关键点四
鼓励学生在排演和观演过程中随时记录体悟和心得,在排演活动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评议总结,将自己的认识和发现与初读剧本时的感受进行比较;梳理出自己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对悲剧的价值形成自己的理解,总结出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学习进度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活动一
1.自主学习《窦娥冤(节选))《雷雨(节选)》《哈姆莱特(节选)》,对自己特别有感触或有疑问处进行批注。选择其中一个作品,完整阅读全剧。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2.根据表格的提示,理解人物特点,理清人物关系;梳理主要情节和矛盾冲突。
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前完成。学生在阅读剧本过程中,提炼内容要点,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主要人物的身世命运
人物面对的主要矛盾
人物解决矛盾的方式与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剧中哪段人物台词或哪个戏剧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关于这部作品,还有哪些疑问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主要人物的身世命运 窦娥年幼丧母,7岁被父亲抵给蔡家做童养媳,17岁成婚,两年后丈夫亡故,与婆婆相依为命。后被张驴儿嫁祸,以毒害张父之罪被判处死。其父窦天章最终为窦娥昭雪冤狱。
人物面对的主要矛盾 与张驴儿父子的矛盾冲突(道德与不道德、遵从礼教与弃置礼教间的矛盾);与州官桃杌太守的矛盾冲突(正义、公道与不公道的政治威压之间的矛盾);窦娥内心的矛盾冲突(相信与不相信天地鬼神的矛盾)。
人物解决矛盾的方式与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忠于丈夫,孝顺婆婆,吃苦耐劳,淳朴善良;拒绝张驴儿父子霸占,劝婆婆勿招张驴儿父子进门,有节孝观念;怒斥张驴儿父子,遭受严刑拷打而不畏惧,绝不逆来顺受,不甘受命运的摆布。
剧中哪段人物台词或哪个戏剧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
关于这部作品,还有哪些疑问 ……
活动二
以学生完整阅读的剧目为依据分组,开展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课堂分享学习成果。
1.交流各自梳理的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等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2.小组合作,画出人物关系示意图,完成不超过300字的全剧剧情梗概。
3.在交流的基础上,选出最受关注的一段台词或一个场景;选出剧中一个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并阐述理由。
4.梳理出共性的阅读困惑。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绘制人物关系示意图,要求简洁、清晰、直观,可用文字对人物关系作出必要的说明。剧情梗概应包括以下内容要素:主要人物的姓名、身份;人物关系;人物所面临的主要对抗、冲突;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结局等。
选出最受关注的一段台词或一个场景,一方面是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的排演活动作铺垫。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学生对人物悲剧意义的讨论应聚焦在故事毁灭了哪些“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一点上。例如,窦娥的善良被漠视,莫须有的罪名无法洗刷,正义得不到伸张,最终窦娥被夺走了生命。又如,哈姆莱特的家庭被毁灭,现实的残酷彻底粉碎了他的理想与信仰,使他对现实和人生逐渐失望,从一个“快乐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评选剧中最具悲剧意义的人物,目的不在于得出一个共性的结论,而是让学生体会有价值的品质或行动与不幸命运结局之间的矛盾,以人物所遭受的不应有、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悲痛、同情,初步理解悲剧的审美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对《雷雨》的人物存在不同认识,尤其对周朴园是否是悲剧性的人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可在后续的深入研读中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活动三
围绕对剧中主要人物(窦娥、周朴园、鲁侍萍、哈姆莱特等)的理解,提炼出1~2个需在深入研读中进一步研讨的问题。
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和小组学习,学生已经交流了个人的阅读感受和阅读困惑,课堂上即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聚焦,以学生在自读中最集中、最突出的困惑和问题为抓手,推进对剧作的理解、对悲剧内涵的领会。
第一阶段 走近悲剧故事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活动一
师生共同研读《窦娥冤(节选)》,针对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可聚焦以下两个问题:
1.【滚绣球】中,窦娥指斥天地不公,在最后却又对天发下三桩誓愿,希望天地为她昭雪冤情,是否矛盾
2.造成窦娥命运悲剧的是典卖女儿的窦天章、引狼人室的蔡婆、恶毒无情的张驴儿,还是草菅人命的桃杌太守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明确窦娥的誓愿核心都在鸣冤:血溅白练是自比苌弘(冤)、望帝(悲),让刑场围观的人群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六月飞雪是自比蒙冤而死的邹衍,希望冤屈感动上天;亢旱三年是自比东海孝妇,希望上天惩治无心正法的官吏,主持公道。可以认为窦娥的指斥天地与发出誓愿之间有矛盾,也可以认为两者之间没有矛盾,这两种理解都是基于对剧作家表达意图的理解:窦娥面对泼皮的欺辱、官吏的昏庸,毫无反抗的力量,满腔怨恨无以申辩,指斥天地是她最好的宣泄方式,也是她反抗现实唯一的方法,这种矛盾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听天由命的无奈。而这三桩誓愿在现实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奇迹,以此发愿是为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这也是关汉卿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批判现实社会的表现。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针对第二个问题,可明确《窦娥冤》首先是一出社会悲剧,深刻揭露了元代统治者的昏庸与暴行,残酷的高利贷盘剥、混乱的社会秩序、腐败的吏治,使百姓民不聊生。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思考:窦娥的悲剧是否在相当程度上也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窦娥的倔强刚烈决定了她必然对仇家蔑视痛恨、毫不妥协;她的善良又决定了她必然对亲人担起情感与道义的责任。由此,她的敌人必置她于死地,而她又自愿为亲人牺牲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窦娥冤》也是一出性格悲剧,但窦娥的悲剧不是由其性格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因此更能激发观众对恶的愤怒、对善的痛惜。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活动二
教师补充《雷雨 序》,提示学生结合《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研读《雷雨(节选)》,针对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
可聚焦核心问题:周朴园是不是悲剧性的人物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雷雨》的“悲”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性来完成的,这一切悲剧的根源固然指向周朴园,但他也经历了生命的痛苦与毁灭,更何况悲剧的发生实则也不是他的意愿,他也是深陷其中的悲剧承担者。
作为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青年,周朴园的内心也曾经存在美好的渴望,但他的出身、“门当户对”的观念和他对上层社会生活的追求不允许他和一个下层社会的女子结合,这导致了三十年前的鲁侍萍成了牺牲品。虽然他不得不无情地抛弃了鲁侍萍,但从他提醒周萍记得他的母亲、每年记着鲁侍萍的生日、保留旧家具和旧习惯等可见,他在主观愿望上也想弥补自己的罪过。表面的绝对权威并不能弥补他情感上的空缺,婚姻的不幸更加剧了他内心中的怀念。但当鲁侍萍真的出现时,他又惊慌失措,声色俱厉。他害怕自己多年苦心经营的“圆满”秩序被打乱,更害怕过去的丑事使他失去现有的地位。周朴园冷酷、自私、虚伪的背后掩藏的是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心中有爱,却难终其所爱,最可悲的是,在表面的威严和道貌岸然之下,他早已被自己的儿子置于耻辱的境地。最终他完全失去了家庭的秩序和自己的尊严。因此,周朴园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雨》中的人物全都是悲剧性的,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他们在制造悲剧,同时悲剧的恶果也在吞噬他们,这使得《雷雨》具有格外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活动三
师生共同研读《哈姆莱特(节选)》,针对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展开讨论。
可聚焦以下两个问题:
1.哈姆莱特何以发出“生存还是毁灭”之问
2.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梳理这段独白的内容,再启发学生关注这段独白出现的时机,并结合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具体处境加以思考。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哈姆莱特的复仇是一场思想的斗争: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恨,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他作为有抱负的人文主义者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当死亡一下子出现在他面前,当新国王使他父亲的英名成为虚妄,他对过去的理想、现实的真相都感到怀疑,对人生的价值产生困惑。加之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使哈姆莱特在生存与毁灭之间苦苦徘徊。哈姆莱特发出追问源于内心的矛盾,所涉及的也不仅是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而是价值评判。理性的思维能够指导行动,但过多的思虑会延误时机。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的性格在这段独白中被放大了,可也正因为哈姆莱特没有毫不犹豫地手刃国王,而是展开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才使得他的苦闷、迷惘显得高贵。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针对第二个问题,可提示学生关注剧本中其他人物对哈姆莱特的评价(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以及哈姆莱特对自己的看法(“我的墨黑的外套、礼俗上规定的丧服、难以吐出来的叹气、像滚滚江流一样的眼泪、悲苦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的情绪……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同时,也可借中外名家对人物的点评进行启发,如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莱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阿尼克斯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活动四
学生自愿组合为3--4人小组,在窦娥、鲁侍萍、周朴园、哈姆莱特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人,写作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要求包括角色的个人信息、家庭及社会关系、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生活经历、主要事件、人物的意愿想法和具体行为等。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活动五
师生合作,结合以往戏剧作品的学习经验,从戏剧结构、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特点角度,对《窦娥冤》《雷雨》和《哈姆莱特》三篇课文进行梳理。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第二阶段 探究悲剧的意蕴
戏剧结构 人物关系 剧情线索与矛盾冲突
窦娥冤 一本四折,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起、承、转、合 以窦娥为核心,形成众星拱月式的人物关系 围绕窦娥冤案产生到昭雪的过程,构成戏剧冲突的贯穿线,矛盾冲突基于情节的演变层层推进
雷雨 锁闭式结构 围绕周朴园;形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其中包括多种关系的交织 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为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关系为暗线。在两条线索中,人物的复杂关系(包括父子、母子、兄弟、资本家与工人等)交织着多重矛盾。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前后不同的表现,又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哈姆莱特 锁闭式结构 围绕哈姆莱特,众多人物并现,互相环绕 主人公与外界的冲突,以及自身内心的冲突:外界的冲突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与以新王克劳狄斯为代表的邪恶的封建势力之间的冲突,通过三条复仇的线索,四组误杀的情节展现;内心的冲突是哈姆莱特犹豫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与其理想主义的追求和狂热的反抗精神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活动一
在《雷雨》或《哈姆莱特》中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排演和演出。所选片段应是相对完整的经典片段(如“周朴园逼蘩漪吃药”“哈姆莱特复仇”等),可以不局限在课文内容,也可根据演出需要,在保持作品原意的前提下,对剧作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改编。
由此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包括研读剧本,确定演出内容;修改、补充剧本,形成演出台本;组建剧组,分配任务;进行排演,熟悉内容;进行展演。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阶段 学习活动 活动重点
研读 剧本 形成台本 1.研读剧本,寻找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的情节;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演出内容
2.将剧本分成若干片段,小组合作,对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删减;揣摩意蕴丰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关键台词和关键动作,挖掘隐藏的含义与动机,把潜台词转化为明确的语言
3.体会戏剧情境和人物性格,揣摩合适的语气语调,构想最佳的表演方式;结合演出的条件等具体情况,对舞台提示进行补充
明确分工 1.确定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导演明确舞台分工,组织分组研读
2.演员分角色研读台词,体验、分析人物情感
体验角色 1.导演、演员共同交流对角色的印象及认识,进一步熟悉人物关系、体验人物心理,探究、明确角色的内外部特征及表现,完成对角色的初步构思
2.演员聚焦矛盾冲突的场面,朗读对白,体验在与其他角色互动中的人物情绪;初步感受表达台词的技巧,体验表演的节奏与感觉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阶段 学习活动 活动重点
排练演出 初排 1.导演进行总体阐述,对剧本的主题立意、时代背景加以说明,对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剧中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定位舞台呈现的总体风貌,并对表演、舞美、道具、服装等方面的创作构想加以阐发
2.演员间交流适应,提升舞台感;通过排演走台,确定舞台的调度
复排 1.导演和演员对角色进行具体刻画,通过排演和交流,调整、确定角色的舞台行动,情绪表现
2.配合表演,对灯光、道具、布景等进行调整、完善
3.结合排练实际,对台本进行调整、补充
展演 1.设计、制作演出海报、邀请函等
2.汇报演出
活动二
学生根据排演时的分工,分小组交流演出心得,分享对人物、对剧情的思考与发现。
借助排练、演出等学习活动,学生可更全面、细致地把握剧本内容,并进一步从导演、演媒东员、观众等不同的角度去实践体验,丰富和加深对戏剧人物、戏剧内涵的理解感受。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活动三
写作演员手记、导演手记或观演心得,对人物的悲剧意义、剧作的悲剧价值进行归纳,总结排演经验,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阶段 体验悲剧人物

学习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师生共读研讨,以及学生的排演实践。评价方式建议采取教师的课堂观察,与学生自主活动中的自评和小组活动中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基于单元学习目标,各阶段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要点如下:
学习评价建议
学习评价建议
阶段 评价内容与要点
第一阶段 1.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方面:能梳理出剧作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并用怡当的方式说明人物关系;能梳理出全剧的主要事件和线索;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不偏离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形成对作品的个人理解;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剧情,剧情梗概要素完备。
2.学习方法方面:能查阅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各方评价等信息;在小组交流中能记录同学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对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补充完善;能通过梳理,提炼出研读本单元作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学习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对交流内容做好笔记。
学习评价建议
阶段 评价内容与要点
第二阶段 1.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方面:能借助对人物语言、人物关系的分析解读,理解并阐释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性格特征;能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考察其表现,发现人物行动、语言背后的动机;能发现并理解人物的悲剧性所在;能结合背景,理解剧作家刻画人物悲剧命运的意图;能简明扼要地对人物的身份、性格、社会关系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等进行说明。
2.学习方法方面:能主动运用既有的戏剧作品阅读经验,理解人物、把握剧情;能通过讨论和思考,对戏剧作品的内涵达成进一步理解,并形成新的问题。
3.学习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能对关键内容做好笔记。
学习评价建议
阶段 评价内容与要点
第三阶段 1.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方面:能判断出最能体现人物关键品质与特征,或矛盾冲突最典型集中的片段;能对剧本进行合理的修改、删减;能理解并还原人物的潜台词;能根据实际情况,构思表现方式和演出细节,对舞台提示进行补充;能阐发对剧情、剧中人物的理解;能用合适的方式塑造、表现人物;能在海报设计中,表现出剧作最突出的特征或最吸引人之处,传达必要的演出信息要素;能对演出进行合理的评价、反馈。
2.学习方法方面:能设身处地进入人物的视角,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情感;能借助不同版本的舞台演绎和相关的书面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能在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表现人物方式的思考;能合理地表现作品或人物。
3.学习态度方面:能参与小组合作,完成对台本的写作; 能积极参与排演,主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同时,结合演出活动,教师可设计评价工具,组织学生评选“最佳导演”“戏剧之星”等,作为单元学习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如:
学习评价建议
表演评价表 评价项目 分值 得分
1.对剧本的创新 10
2.人物形象塑造 整体形象 10
台词表达 15
表情动作 10
3.表演特色 5
总分 50
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