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莲周敦颐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白羽频挥闲士坐,乌纱半坠醉翁眠。游梦挥戈能断日,觉来持管莫窥天。堪笑荣华枕中客①,对莲余做世外仙。注:①荣华枕中客:贪图荣华的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__(2)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3)宜乎众矣 宜:___________________(4)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__(5)堪笑荣华枕中客 堪: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1)晋陶渊明独爱菊。(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用文中的原句填空。《爱莲说》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对莲》写出叶的生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你从《爱莲说》和《对莲》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①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②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③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逼:接近,迫近。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名:表达。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2)不蔓不枝 蔓______(3)亭亭净植 亭亭______(4)纯以情韵胜 以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氲氲无所,故称瑞耳。7.读完甲乙两个选段,文文将自己的感悟写成一则短评,请你和小语帮他修改完善。周敦颐爱莲。爱它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爱它庄重质朴,“濯清涟而不妖”;爱它孤芳自赏,“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它芳馨远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张大复品兰。嗅其味,那是A 的幽香;研其踪,那是飘忽不定的吉祥;观其色,那是清新淡雅的色彩;叹其形,那是难以描摹的神韵。莲之爱,兰之味,实是君子之品行、先贤之风骨,此乃由花及人也!(1)A处可填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小语认为画横线句子不符合原文意思,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无案牍之劳形(dǔ) B.可爱者甚蕃(pán)C.惟吾德馨(xīng)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有仙则名 (2)淡笑有鸿儒(3)香远益清 (4)宜乎众矣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甲文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则赞颂蓬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1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不蔓不枝 ___________ ②亭亭净植 ___________③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 ④荷花为雨所洗________1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B.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14.翻译下列句子。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15.(甲)文中“花之君子者也”一句最能概括莲花的品质,全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品质;(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最能概括荷花的外形,文章抒发了作者对雨后夏荷之美的赞叹。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④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注释】①屦(jù):麻鞋。②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③跣(xi n):赤脚。④被:同“披”,覆盖。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越人跣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B.其用益广 香远益清(《爱莲说》)C.妻善织缟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D.可引而用之 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2)或谓之曰:“子必穷矣。”1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游 于 不 用 之 国 欲 使 无 穷 其 可 得 乎19.乙文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甲文中的原话来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竹本固( )(4)故君子人多树之( )2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C.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22.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24.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说说【甲】【乙】两文的异同。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 沾染(污秽) 少 应当 多 可,可以 2.(1)东晋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2)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的挺立(在水中)。 3.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新荷漫沼叶田田 4.淡泊名利、洁身自好。5. 多 横生藤蔓 耸立的样子 凭借 6.(1)我喜欢莲花,它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兰香)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因此)被看作吉祥的芳草。 7. 若有似无 同意小语的看法,“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一句强调莲花正直不苟、不附权贵的君子品行,不能用“孤芳自赏”概括。8.D 9.(1)出名,有名。 (2)博学的人 (3)更加 (4)应当 10.(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1.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12. ①长藤蔓(横生藤蔓) ②竖立 ③少 ④被 13.A 14.①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可以靠近玩弄啊。②我认为妙(好)极了。 15.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实为花中仙子也16.D 17.(1)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2)有的人对他说:“你一定会受穷的。” 18.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19.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0. 多 少 坚固 种植 21.D 22.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23.(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2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表现手法;不同点:甲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