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壬戌①秋,八月既望②,予至杭,闻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也!
(选自都穆《月夜游宝石山记》,有删改)
[注]①壬戌: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②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 (2)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
(3)夕阳既没 既:______ (4)巡阑忘寐 寐: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月色,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两文月色各自的特点。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畏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顾街内无精庐①,治一土宝,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秦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来,然休休②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③。因诵其语④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注释】①精庐:书斋。②休休:安闲的样子。③乐天:指白居易。④诵其语:指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 户: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几榻亦不能具 具: (4)差不愧于乐天 差: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6.【甲】乙】两文均有对环境的描写,请你联系两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三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语段(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语段(三)
近奉违①,亟②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③,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④,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节选自苏轼《答谢民师书⑤》)
【注】①奉违:指与对方分别。奉,敬辞。违,离别。②亟(qì):屡次。③自还海北:指渡海北还。苏轼于元符三年被赦,渡海北还。④倾盖如故:指一见如故。倾盖,行道相遇,停车交谈,车盖靠在一起。⑤当时谢民师任广州推官,曾携诗文谒见苏轼,得到苏轼的赏识。苏轼离开广州后,谢民师多次函候,本篇是苏轼写给谢民师的复信。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应有恨 恨:遗憾
B.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D.具审起居佳胜 具:完备
8.把语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体会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下列对语段(一)(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语段开篇对时间的表述分别使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
B.语段(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人过渡到月。
C.语段(二)中的“闲人”是作者的自称,既指自己无职无权,又指自己心境闲适旷达。
D.两个语段的语言风格不同:语段(一)浪漫洒脱,语段(二)凝练含蓄。
10.言为心声,语为心境。这三个语段都反映了(贬谪时期的)苏轼对待亲友的态度,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说说其不同点。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杨朴事
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②,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③。’”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③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坐:因犯……罪。
1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召对( ) (2)顾语妻曰(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__________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15.下列对【甲】 【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1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____________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________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①,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②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④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
注释:①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②消长:增减。③造物者:天地自然。④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⑤适:享用。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张怀民/寻常百姓家
B.惟江上之清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得之而为声
D.虽一毫而莫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而 又 何 羡 乎!
20.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在月色来临时,作者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B.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十八个字,高度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在月光下水中藻荇的摇曳多姿,院中竹柏的疏影横斜。
C.乙文中,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D.乙文中,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21.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水尤清冽 清冽:清激
B.悄怆幽邃 邃:深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太阳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相与步于中庭——(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写景物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甲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乙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甲文“心乐之”是作者一开始内心愉悦的表现,但他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因此“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所以才“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文写了作者寻友“为乐”,在这游乐中又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C.甲乙两文作者都遭遇贬谪,都借描写游玩的景色表达情感。甲文作者被贬永州,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的清闲孤寂和乐观豁达之情;乙文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一同赏月,只好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在写景中表达出作者被贬的凄苦悲凉和孤寂哀怨之情。
D.甲乙两文写景对象不同。甲文用了“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等句,写出了小石潭的水和石的特点;乙文则重点写了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描写了月色的空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已经 睡觉 2.(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有一座宝石山(的风景)很优美,(我)将在这天晚上到宝石山上赏月。 3.【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月光比作水,并用竹柏的影子来衬托,写出月色的清凉明净;【乙】文中“山姿水色,倏焉而变”“其妙愈呈”“恍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等句,通过描写山容水色的快速变幻及作者的个人感受,突出了月色之美。
4.(1)门 (2)考虑,想到 (3)置备 (4)大致,大体 5.(1)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6.[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营造了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美妙境界,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乙]文中土室“寒风烈日,霖雨飞霜"的恶劣环境,与作者安闲的心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达观的人生态度。
7.B 8.庭院里(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澄澈,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表达效果: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澄澈的积水,正面写月光的澄澈;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侧面烘托月光的澄澈。虽无一字写月,却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月光。 9.B 10.语段(一)寄寓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和劝慰;语段(二)表达了苏轼对面对月色同样难以入睡的张怀民的知音之喜;语段(三)表现了苏轼对多次函候的谢民师由保持观望到乐于结交的复杂心理。(意思对即可)
11. 北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 等,等到 回头 1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4. 写景 抒情 被皇上召见自言不能作诗,后拿出小妾之诗 15.C 16. 以幽默的话语安慰妻子 平静闲适 乐观豁达
17.D 18.(1)怀民也没有睡觉,与他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这是天地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共同享用。 1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0.B 21.表达了苏轼内心恬淡豁达的人生态度。
22.A 23.A 24.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