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篆刻艺术 课件(36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篆刻艺术 课件(36页PPT)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第二章 书法
第二节 中国篆刻艺术
金石之美
前 言
中国篆刻不仅是具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与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凭信的印鉴,藏书的印章,字画上的款识印章以及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篆刻艺术都是人们生活当中的常用品。
近年来,篆刻艺术逐渐走进现实生活中的多个领域,比如将篆刻作品用于茶具、服饰、邮票、广告标识等,就连人民大会堂的茶具上也采用了中国印。中国篆刻像绘画、书法一样丰富和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篆刻还多以
国礼、印章标识、展览展示、讲座等形式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国事活动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
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篆刻与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中国申报的 22个项目共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目录
脉络初探
传承文明
知识拓展
创意实践
知识小结
经典回顾
价值提升
篆刻是将汉字独立欣赏的具有表现力的艺术。篆刻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经历了一个由实用艺术转化为纯表现性艺术的历史过程。
从古至今,篆刻的种类及形式究竟有多少呢,一起看看吧?
中国篆刻艺术的种类和基本发展脉络
中国篆刻艺术的种类和基本发展脉络
日庚都萃车马/先秦/战国燕国烙马玺印/铁质
裨将军印章/秦汉/汉代的篆刻将军印/银印
多字印 多面印 悬针篆印 肖形印、鸟虫篆/魏晋南北朝/白文印和朱文印
宣和七玺之九叠篆印“内府图书之印” /
隋唐宋元/赵佶
中国篆刻艺术的种类和基本发展脉络
龙友/明代/朱简
二金蝶堂/清代/赵之谦
中国篆刻艺术的种类和基本发展脉络
八砚楼/清代/齐白石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经历了晋、唐、宋、元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相结合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与书法有“中国艺术孪生姐妹”一说。“印从书入,书从印出” 说明了书法与篆刻艺术间的相辅相成,篆刻的艺术法则与书法、绘画相通,方寸之间, 可以气象万千。
书从印出
印从书入
篆刻艺术,乃“于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质材之上,镌以篆体文字”之谓也。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它将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通过印章这一特定的形式展现汉字书法之美、章法之美、刀法之美以及金石自然之美。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什么是篆刻艺术
印宗秦汉
YIN ZONG QIN HAN
距今约 3 000年的殷商时代就出现了印章。
先秦古印通称为“古玺”,以商业用途为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印章具有了皇权象征的作用,只有皇帝之印能被称为“玺”,其他印都被称为“印”。汉代诸侯王与王太后用印承袭秦制仍被称“玺”,军中将领用印被称为“章”,这是印章名称的由来。秦汉是古代印章发展的鼎盛时期,有“印宗秦汉”的说法。印文多用摹印篆(摹印篆是篆刻所用的一种字体),方正平直,庄严肃穆,浑厚古朴。
篆刻艺术前期
——“宗汉法唐,印中求印”
篆刻艺术后期
——“印从书出,印外求印”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者的工具。
古代印章的起源
宣阳津印/秦/铜印
秦印的最大特点是印章边栏有界格,有田字格、日字格等,印材以青铜为主,多为凿刻,铸印较少。
三方商玺/殷商/出土于河南安阳/铜玺
“亚形玺”,原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口形玺”,原印已遗失,只有印蜕如图所示。“田形玺”,因为印中有十字界格,原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乐陶右尉/秦/铜印
秦汉印章之大美
秦汉时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秦汉印章亦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文化观。
秦代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的历史地位。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显现出方正质朴与平和博大的汉印整体风貌。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雅正审美崇尚相契合,同时也树立了后世的印章与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方寸之间的呈现,却不容小觑。
秦印 ---“中规中矩”
汉印 ---“即雕即琢”
急就 ---“快刀斩蛟”
玉印 ---“聚精会神”
鸟虫 ---“龙飞凤舞”
“宛朐侯埶”/西汉/金印/徐州博物馆藏
汉印文多用缪篆体,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它以阴文为主,采用缪篆,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工而不板,带有隶意。总的风格是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
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肖形印、鸟虫篆印
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基本上沿袭汉印的形制。此时的篆刻趋于瘦挺方直,率意为之,不及汉代印章精整严谨、沉穆雄浑。魏晋南北朝印章形式更丰富:印文中有多字印,形制上有多面印,篆体上有悬针篆印,形式上有肖形印、鸟虫篆印。
西汉皇后之玺/西汉/玉印
西汉皇后之玺,1968年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正方形,边长 2.8厘米,通高 2厘米,重 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这是一方白文印,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整个印面布局疏朗,笔画线条内含劲力。
汉印指汉至魏、晋时期的印章。汉印的特点突出,汉印的风格大方浑厚,朴拙天成。它方中寓圆而刚柔相济;粗细相同而疏密得当;拙中寓巧而自然舒展;增减笔画而不脱离六义;挪让屈伸而巧拙天成;轻重疏密而虚实呼应;朱白相间而增添新趣。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形式美的深化,造成了多变而又统一含蓄的美,其风味平淡、醇醪,久而不失其味,是篆刻艺术史上的全盛时期,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就是内容的各种要素组织成为一个美的形式的规律。
整齐与节奏规律:整齐是篆刻艺术作品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其本然的整一状诚的排列或组合。
对称与均衡规律:对称是篆刻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不可缺乏的手段,它是一种既同形又等量的平衡,是按照
相对应原则把相对应的内容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结构的方式。
比例与和谐规律:篆刻作品形体有方有圆、有长有短,但一般都是要求上下纵向的长度大于左右的横宽度,
和谐是按照事物的本然性将事物内容各要素之间组成一个彼此相辅相成的形式。
分层与有序规律:篆刻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分层,主要表现在线条的质感上,我们常常把书法线条圆润的质
感比做“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把线条的苍古形容为“万年枯藤”,把线条的力度形容
为“力透纸背”。
多样的统一规律:篆刻艺术的最基本的形式因素——线条不仅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而且还可能组成
不同的形态,这些不同的线条以及不同的线条构成的各种形态,可以反映作者不同的感
彩。
完整与生动规律:篆刻艺术创作的流程是较复杂的又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篆刻艺术之美
1、平整规矩美
2、错杂放纵美
1、协调统一美
2、求异变化美
3、破残自然美
4、增损呼应美
5、参差相间美
6、移位组合美
7、挪让组合美
一、排布印文
二、经营虚实
1、匀称布置美
2、朱白对比美
3、对称装饰美
4、韵律呼应美
三、完善整体
8、巧拙布局美
9、伸缩避让美
10、镶嵌组合美
11、回文布排美
12、粗细矛盾美
13、边栏修饰美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habitant morbi
篆刻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之美——笔情墨韵
章法之美——参差错落
刀法之美——浑融无迹
印石之美——巧夺天工
境界之美——缩龙成寸
结构之美——气韵贯通
风格之美——印如其人
工艺之美——匠心匠气
章法由行气、间距、黑白、虚实构成的空间布局之美。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有情趣。空间布局要有显有晦,有参差、有分合方能全印灿然。
篆刻艺术的章法之美——参差错落
自爱不自贵/近现代/来楚生
下面是四幅不同时期的篆刻作品,有没有发现这些篆刻作品空间布置上的区别?通过比较观察,尝试描述这些作品的章法布局的特点。
经营虚实 朱白对比美
排布印文 错杂放纵美
完善整体 破残自然美
书法之美:铁笔出莽苍,印壁开奇花。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篆书的结构美和笔法变化之情,刀与石、书与刻的结合之趣,构成了篆刻书法的点画形态、力度和韵律独特之美。邓石如实践了“印从书出”,以鲜明的个人篆书入印,开一代印风。篆刻形式中篆体的笔法之美,线条的笔意墨韵之美,以及刀笔的抒情之美构成了篆刻形式中书法之美的主要内容。
篆刻艺术的书法之美——笔情墨韵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近现代/邓石如
盖平姚氏秘笈之印/清代/吴让之
赵之谦印/清代/赵之谦
下面是一组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这几件篆刻作品的刀法、笔法线条给你的视觉感受如何?有哪些区别?尝试用简短的词语将几件篆刻作品线条特征进行描述。
逃禅煮石之间/清代/吴让之
圆转流畅
方硬果断
曲转缠绕
精致优美
蜿蜒舒展
平直圆厚
丁敬身印/清代/丁敬
吴熙载印/清代/吴让之
江风山月/明代/文彭
汉后隋前有此人/清代/赵之谦
道无双/清代/吴昌硕
篆刻艺术的书法之美——笔情墨韵
篆刻艺术的书法之美中点画力度的审美标准:
坚韧
厚重
圆润
挺拔
为什么篆刻艺术的书法之美的鉴赏与实践中注重对力度的要求?
在汉字书写中表现一种生命活力与能量。
刀法是篆刻的关键,是灵魂。“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刀法之美在刚柔、巧拙、疾涩、动静等矛盾中展现开来。刀法的笔墨之美,在于体现书泻的节奏和韵律,在“传神”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传样”。齐白石的作品最具代表性,气势宏大而激情汹涌、纵横凌厉,笔中有刀、刀中有笔,已达浑融无迹之刀法至境。
篆刻艺术的刀法之美——浑融无迹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近现代/齐白石
下面是一组不同风格的篆刻作品,用心感受点画线条的力度,联想这种力量与哪种质感比较相似?
吉罗盦 /清代/蒋仁
克明长寿/清代/黄牧甫
结构之美:看似寻常最奇崛。篆刻讲究运笔的方圆转折,收放藏露,疏密挪让,伸缩展舒的组合。使入印书体具有结构的形式美感。除了结字的美感,也在整体章法布构方面,呈现奇崛粗放,方正工整,清秀婉转的节奏和韵味在整体、点画、结字之间的疏密、简繁、顾盼、穿插、离合、盘错等,形成多样、丰富的章法的结构美。
篆刻艺术的结构之美—气韵贯通
二金碟堂双钩双汉刻石之记/清代/赵之谦
宣和七玺之九叠篆印“内府图书之印” /隋唐宋元/赵佶
节堂/清代/吴昌硕
下面是一组不同篆刻作品字形、体态、结构,这些篆刻作品的结构关系给你的直觉印象是怎样的?请将这写篆刻作品与对结构特征的描述进行对应连接。
平行方整
缠绕交织
疏密倚侧
穿插避让
对称均衡
龙友/明代/朱简
买夏园主/清代/黄牧甫
印章工艺之美,一个有着精致奇巧雕工的印章的价值自然是不可比拟的。用镌刻或浇注工艺制成印章,是古代工匠、文人墨客们印缘匠心的成果,我们称之为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自青铜文化至今,浩浩三千多年,篆刻艺术经历了由用途、材质、工艺、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而产生的辉煌,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料和艺术遗产,汇成洋洋大观的“印文化”。大千世界方寸地,是前人对篆刻艺术的一句精辟的总结。
篆刻艺术的工艺之美—匠心匠气
醉卧仙人/元/王冕首/寿山汶洋石
关中侯印/三国魏/金印
皇后之玺 螭虎印/汉/玉
如何理解一个有价值的印章,是饱含深邃历史、精湛工艺、亲和人文精神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2022/04/08
印章之美,最重要的在于印材及文字表现。不同的印材,呈现不同的品相面貌与气质,有的坚实细密,温润如玉,有的晶莹剔透,色彩斑斓。印石之美不外乎有六德:结、润、腻、温、凝、细。
篆刻艺术的印石之美—巧夺天工
寿山田黄石薄意随形章
昌化鸡血石螭龙钮方章
青田石胤禛之章
巴林石黄花冻博古章
讨论“四大印石”作品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1.寿山石:“天遗瑰宝生闽中,功在印坛是寿山。”2. 青田石:“千古名石天下雄,因材施雕夺天工。”3. 昌化石“千姿百态任评说,五光十色独无声。”4.巴林石:“偏宠藏秀无虚名,千万年旬养娇容。”
由时代和篆刻家个人审美倾向形成的风格之美。风格之美要求篆刻者将自身的文字学功底,书法功夫和刀刻技法有机的进行结合。所谓字如其人,印亦如其人。
篆刻艺术的风格之美——印如其人
毛泽东/近现代/邓散木
毛泽东一生酷爱创作诗词和书法,对书法印章也是情有独钟,现罗列曾为毛泽东刻印的十大篆刻名家作品供同学们欣赏,这些篆刻作品的形态特征给你留下怎样的视觉印象?通过作品间的风格比较,尝试描述这些作品的风格特点
毛泽东/近现代/傅抱石
毛氏藏书/近现代/吴朴堂
毛泽东/近现代/齐白石
毛氏藏书/近现代/钱君匋
湘潭毛泽东/近现代/陈巨来
毛泽东印/近现代/谢梅奴
毛氏藏书/近现代/刘博琴
毛泽东印/近现代/谈月色
润之印/近现代曹立庵
意境之美:金石华彩,气韵胜人。印章的金石意境美是通过刀法来表现的,是篆法。章法的再创造,也是印章的气韵、节奏、逸致、动静、情趣,风貌等的质感体现和艺术形象的侧凸现,即今天所说的立体感。古时一些优秀的印章作品,匀落洁净,富丽典雅,雍容华贵,隽逸盎然,把金石华彩的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篆刻艺术的意境之美——缩龙成寸
人长寿/近现代/齐白石
七十二峰深处/明清/文彭
鹤道人年四十以后所作/清代/吴昌硕
四位著名篆刻家作品风格各异,请同学们讨论他们作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意境?
二金蝶堂/清代/赵之谦
感受经典 汉代的篆刻将军印《裨将军印章》
将军印是汉官印中武将们的专用品 ,也称将军章是汉代军队将军的用印。军队拜将出征,急于从令,来不及铸造,只能应急而临时在预制好的印坯上凿刻印文,故又有“急就章”之称。将军印雄健劲挺,在汉印中别具一格。将军印较铸印显得无拘无束 ,自然天趣 ,荒率挺拔。印文凿刻刀痕明显 ,线条生动 ,简练有神 ,笔尽而意无穷。有时歪歪斜斜 ,信手拈来 ,即兴而作。然其稚拙中寓精巧,率真而除去雕饰。
“裨将军印章” /汉/银印196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印面呈正方形,上有龟纽。印面阴文篆刻“裨将军印章”5字。“裨”为副或辅佐的意思,“裨将军”是其主将的副手或助手,即副将军之意。字体粗放,属于军用急需时凿制。
感受经典 隋唐《观阳县印》
印面纵 5.3厘米,横 5.2厘米是隋唐时期朱文大印的代表。将小篆圆转的线条和汉印缪篆方整的结构相互结合,留白面积较为均匀,3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之间不做连接处理,结构间距与字间距基本相等,空间松动、疏朗。线条粗细一致,圆转自由,四个字均有笔画与边框连接,形成气息的流转,尤其,右侧下边框的线条将“阳”字下方四个笔画串联起来,既避免了笔画的散乱,又与其他三个边角产生对比,增加了形式上的节奏和变化。

观阳县印/隋/天津博物馆/铜制
感受经典 清代 吴昌硕 《郦堂》
吴昌硕的《郦堂》以大篆入印,取“秦半通”官印的布局,上繁下简,中部较大面积的红色让上部“郦”十余个零散的红点不至于有散乱之感,而下部简化后的“堂”字以平直的长笔画为主,与“郦”字圆转的短笔形成对比,也使整方印的空间更加稳定。线条直中见曲,刀中见笔,很具写意性,而五条界格的线条互不粘连,使整个作品显得古拙而活泼。
郦堂/清/吴昌硕/石印
感受经典—清代 黄牧甫 《买夏园主》
黄牧甫(1849—1908),晚清印坛杰出的四大家之一,安徽黟县人,“黟山派”创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黄牧甫的篆刻师承邓石如、陈曼生、吴让之、赵之谦,尤其以受吴让之影响最深。“印外求印”是黄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点。不拘泥于表面形式的拟古,直追古印光洁妍美之姿,是黄牧甫篆刻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黄牧甫强化吴让之、赵之谦印风的明显标志。
《买夏园主》石印是黄牧甫师法秦汉的一个典范。其取汉印的平和朴茂,气息静穆。线条横平竖直不做太大的变异,尽量尊崇汉印平和法则。章法上强调疏密变化,“买”字最后一笔的黏连体现了密,“主”字则体现疏。笔画多的字和笔画少的字组成一方印章,突出了不同形态的线条的对比和空间的疏密变化。刀法上冲刀浅刻,横线冲出的几刀体现了用刀的速度感。
感受经典—近现代 齐白石《八砚楼》
近现代印坛上最富创意的篆刻大师非齐白石莫属。齐白石篆刻得益于他高超的绘画、书法技巧,他用刀以单刀爽利直冲为主,以对比强烈的空间措置与横斜相参的线条组合来营构章法布局以及篆法结构。
齐白石刻《八砚楼》基本上与赵之谦的用刀相似,刀尖重入后向前推切,形成进刀粗壮、出刀锋锐的楔形长线,兼具圆钝与犀利的对比效果。其后,齐白石开始了更深入地研究,将这种楔形线条提纯为大面积、大规模运用的单刀技法,达成前无古人、自成一家的独特风貌。
八砚楼/近现代/齐白石/石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借助篆刻字典以“ 绿水青山”为题,选用一种文字进行创意设计与篆刻制作。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