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2.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5.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2.科学精神: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难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和意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觉醒年代》片段。思考:近代以来,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遭遇史上前所未有的强敌。如何复兴中华文化,再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二)新课讲授总议题: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议题一:艰辛探索,寻中华文化复兴路议学情境(展示材料):20世纪初的四种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主张:材料一:自由主义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材料二:保守主义“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义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 是大乱之道也。”要“冒万死以力保旧俗,存礼教而保国魂”。(康有为)材料三: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人民完全自由,不受一切统治,废绝首领及威权所附丽之机关学说也“。(刘师复)材料四: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想通的。议学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中国近代史知识完成下面表格,并分析为何上述主张都不能让中华文化走向复兴。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为了民族复兴,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良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议学情境: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非把知识阶级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向工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议学任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③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议题二: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中华文化复兴之路议学情境:革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第一个重要成果,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地位特殊、作用非凡,不仅在革命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依然有重大现实意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来”,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源头,也涵盖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不可割裂。不忘本来,就是要坚决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植根塑魂。坚持不忘本来,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度认同、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把它当作古董摆设,也不能食古不化,而是要发扬光大,推动其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务现实。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议学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百年来的文化建设中创造了哪些文化,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议题三: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议学情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如何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阐释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议学任务: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材料,阐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1.文化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准: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必要性)①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②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③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④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决定;⑤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宣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果请你对这件事写一篇新闻报道,其中恰当的题目应是( )A.融通不同资源,正确对待外来文化B.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继承革命文化C.回答时代问题,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D.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夯实文化自信基础2.某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系列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研发红军马灯式水杯、红军挎包、红军马灯式路灯等专利红色旅游文化产品10余种,开发红军茶果系列商品,力促“红色+”系列产品研发与交易,助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红色+”系列产品的研发( )①发挥了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②借助产业发展推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③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④坚持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长期以来,刘三姐的故事在八桂大地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歌舞剧和电影中的“刘三姐”展现了壮族人民“美丽、勤劳、睿智”的形象,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共鸣,“刘三姐”的歌声至今仍然为各族人民所喜爱。这一文化成就(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③涵养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④赋予了传统艺术作品新的呈现形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是我国取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③源自于中华民族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④是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B 2.A 3.B 4.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