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章《内能》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基本知识梳理:一、分子热运动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 、 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其直径以 m来量度。注意: 由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很小的,所以说物质是由 的分子构成的。2、分子的热运动:①扩散: 不同的物质在 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②扩散现象表明:A ,B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 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④固、液、气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 有关。结论: 越高, 运动越剧烈, 越快。由于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⑤分子运动与宏观上物体的运动要区分开: 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体、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这是物理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叫 _______法。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②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时,引力<斥力,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力。③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时,引力>斥力,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____力。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利用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解释: 如固体为什么能保持一定的体积和形状;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流动性,能够保持一定的体积,而没有一定的形状。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4、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能1、内能:(1)、我们把分子的热运动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进行 ,得出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既有分子_______能又具有分子_______能。(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 和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 。(3)、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思考为什么?)既然物体内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4)、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是 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5)、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 __;温度降低,内能 _。②质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 __,物体的内能越 __。③此外,物体的内能还与物质的 _有关。注意: 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 _升高。(填“一定”或“不一定”)2、内能的改变:(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A、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①热传递是能量从 物体向 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②热传递的条件是: 。热传递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③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 ,热量的单位是 。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物体内能的改变就越大。④热传递的实质是 。B、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注意: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 。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D、温度、热量、内能三者的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 程度。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热量:是一个过程。(绝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热量)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三、比热容1、实验: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本实验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实验表明:给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进行加热,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对水加热的时间比较 ,这说明 的吸热能力更强。2、比热容:(1) 定义: 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_____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的单位是 ,符号是 。(3)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强弱的物理量。(4)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的 、 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等无关。(5)记住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生物体内的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3、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Q=Cm△t4、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第二部分:中考考纲对本章的要求:1、能准确表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即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知道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能量的一种基本形式;知道内能和物体温度之间的关系,即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3、知道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改变量4、知道比热容的概念,能举例阐明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能利用比热容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和生活现象;能运用关系式Q=mc(t2-t1)进行简单的计算。5、能举例说明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途径。第三部分:中考主要考查的知识点: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2、内能、温度和热量的区别。3、比热容,热量的计算。第四部分:安徽省近年中考试题精选 内能部分(2004安徽3题2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密闭的气体总是充满整个容器就是很好的例证。然而液体和固体却能保持一定的体积而不会散开,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这是由于: 。(2005安徽6题2分)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从看到的现象可以推断:分子的运动随着 而加剧。(2006安徽1题2分)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人抽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的 现象.[吸烟有害健康,因此请你不要吸烟](2007安徽15题3分)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风吹时,风车转动 B.滴在地砖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C.水往低处流 D.烟从烟囱里冒出采(2008安徽12题3分)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 )(2008安徽14题3分)下列关于功、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嫦娥一号”飞船在加速升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B.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有潜在的危险性,是因为积蓄在高处的湖水有很大的重力势能C.物体的温度越高,具有的热量就越多D.物体的内能越多,具有的功就越多(2009安徽3题4分)为了预防甲型HlNl流感病毒的传入,防疫人员在小区内喷洒消毒液,一会儿在小区外也能闻到药味,这一现象说明 。生活中可以用酒精为高烧病人实施物理降温,这是因为 。(2010安徽2题2分)大到核电站、火力发电厂,小到小汽车,都是使用水作为散热的物质。用物理知识来说明: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_比其它液体物质大得多的缘故。(2010安徽14题3分)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 )A.风的形成 B. 烟从烟囱中冒出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2010安徽17题3分)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B.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C.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2011安徽1题2分)写出下列事例中用到的物理知识:(2)夏天的晚上,为了驱赶蚊虫,小敏在房间里使用电蚊香,过了会房间里就充满蚊香的气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安徽8题2分)某汽车的散热器用水作冷却剂,散热器中水的质量为5kg,水的温度升高10℃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_J。[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2012安徽15题3分)下列关于功、内能和热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B.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c.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比温度低的物体多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2013安徽4题2分)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的意思是,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2013安徽15题3分)关于能量及能量之间的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山具有内能,冰山不具有内能B.火箭在加速上升时,机械能保持不变C.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增加了水的重力势能D.坠落的陨石在空中划过一道亮光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014安徽4题4分)运用分子动理论,可以对液体的蒸发现象作出合理地解释:由于液体表面的分子在做 无规则运动,所以在任何温度下蒸发现象都能发生;温度越高,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从而蒸发越快。(2015安徽2题2分)挖开多年堆煤的地面,会看到地面下一定深度的土层带有黑色。这一现象表明煤的分子在不停地 ,扩散到地面的土层中了。(2016安徽3题4分)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 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 _(填物态变化名称)。(2016安徽11题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内能增加,则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B.物体的温度升高.则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C.物体的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D.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第五部分:部分省市中考试题精选1、有四位学生,为了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如下实验:在四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盛有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根据记录回答下列问题。烧杯号 液体 质量/g 初温/°C 末温/°C 加热时间/minA 水 200 20 28 8B 水 100 20 28 4C 煤油 200 20 28 4D 煤油 200 20 24 2(1)比较A、B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2)比较C、 D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3)比较A、C两烧杯的实验记录,得出的结论是 。(4)综合上述结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 等因素有关。2、为研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分别记录加热时间和升高的温度,根据记录的数据作出了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0所示。(1)根据图像,某同学认为:“加热相同的时间时,甲升高的温度高一些,这说明甲吸收的热量多一些。”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答: .(2)要使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应给________加热更长的时间,这说明________的吸热能力强些。(3)如果已知甲的比热容是1.8×103J/(kg ℃),则乙的比热容是 ________J/(kg ℃)。3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1)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沸点为 ℃.(2)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 (选填“多”或“少”).(3)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答: ;其原因是: .4、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一,热水器每小时平均接收4.2×106J的太阳能,在5小时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kg、初温为20℃的水温度升高到40℃.求:(1)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吸;[水的比热容C=4.2×103J/(kg.℃)](2)热水器5小时内接收到的太阳能E;(3)热水器的效率η;5、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已走进家庭。一辆小轿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100km,消耗汽油10L。若这些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有30%用来驱动汽车做有用功,所用汽油的热值为4.6×107 J/kg,密度为0.7×103kg/m3,求:(1)这些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这辆轿车以该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第六部分:自主招生和全国竞赛试题1、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用燃煤取暖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有些家庭已经改用燃油取暖,以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小明家的住房面积约110m2,若将住房的门窗关闭好,用燃烧柴油来取暖,并使室温升高10℃,已知柴油的热值为4.3×107J/kg,空气的密度约为1.3kg/m3,空气的比热容为1.O×l03 J/(kg.℃),所需的柴油约为( )A.0.01kg B.0.1kg C.1kg D.10kg2、1kg20℃的水吸收4.2×105J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在下列给出的四个温度中,最多有几个可能的温度( )①80℃ ②100℃ ③120℃ ④130℃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四个90100℃乙甲第20题图PAGE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