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1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特点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1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特点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信息类文本阅读
一、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下,要准确判断与区分。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实例论证观点。
2.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3.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
4.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事例的方法,即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阐释道理或说明事理、论证观点的方法。
6.因果论证:根据原因推出结果,或根据结果推断原因,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7.假设论证: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18.简要阐述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①比喻论证。将西洋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的柴”、把中国社会结构比作“石子一般投入水中”“蜘蛛网”等,化深奥为浅显,形象贴切说明了“差序格局”概念的特点。
②对比论证。通过与西方“团体格局”的对比,说明差序格局是以个人为中心,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结构特点,不同于西洋团体格局。
③举例论证。如贾府和苏秦的例子,说明“差序格局”伸缩性的特点。
19.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
①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
②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打破地域限制,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
③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
④农民生活现状和个人意愿,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人们自己选择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
二、
论证思路
论证结构
行文脉络
题目样式
标准样式:
请简要梳理材料xx的论证结构
请简要梳理材料xx的论证思路(行文脉络)
请简要概括材料xx的论证特点
回顾高考真题
[2021·新I卷]材料一:朱光潜《诗论》/材料二:钱锺书《读 拉奥孔 》
[2021·新Ⅰ卷]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2021·新Ⅱ卷]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2021·新Ⅱ卷]4. 请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2020·新I卷]材料一: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020·新Ⅰ卷]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文章结构
“结构”是指作者对文章材料组织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的表现形式。
文章的结构反映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靠文章的结构表现出来。
行文脉络,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
也就是指的是论点所贯穿全文的内容。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或角度,可分为:
1、总分式结构(总一分、总一分一总、分一总)
2、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
破中有立)。
本论(分析问题)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
(1)并列式 几个分论点之间关系同等,可在时间、空间、原因、结果等方面并列。
(2)层进式 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意变动。层进式的方式大体包括由此及彼和由浅入深两种。
(3)对照式 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文章整体)
首先提出两种新的传统村落保护方式,
然后从古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两个方面分别阐述,
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呼吁与倡议
②在阐述“古村落保护区”与“露天博物馆”两部分时都采用了层进式论证结构:(本论部分)
都是首先阐释概念,然后明确必要性,最后阐述具体做法。
注意:论证结构也有可能是两种结构相结合。
首先通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态度。
然后,细读每个段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段落大意,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显示出文章的脉络了。
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最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划分文章层次。
1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①提出观点。借天问一号的出征,提出观点“人类文明屡因断惑而进步,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
②分析论证。先罗列中国自古以来“问天”求索的事实,再摆出现代人类探火的现状与挑战,论述人类断惑穷理精神的可贵;
③阐述意义,进一步论证观点。从中国探火的意义扩展到深空探索、天问穷理的深意,进一步有力论述了“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的观点。
(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酌情给分)
1、提分解式:
提出问题(论点、论题)、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驳论式: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
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4.阅读材料一,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
①文章1、2段提岀问题,指出我们要认清斗争的实质,高度警惕美方。
②文章3至5段分析问题,分析新疆棉花问题背后的政治因素。
③文章6至8段解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应对措施。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
①首先文章1、2段提岀问题,指出我们要认清斗争的实质,高度警惕美方。
②然后文章3至5段分析问题,分析新疆棉花问题背后的政治因素。
③最后文章6至8段解决问题,提出了我们的应对措施。
高考常考题型:论证思路
常见设问方式:1.论述文的论证思路?
2.本材料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答题步骤:
1、首先, 作者借现象提出XX论点或XX论题或XX问题;
2、然后,分角度分析问题,从XX等方面论证观点;
3. 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最后,重申论点或作总结,得出XX结论 。
注意:
1.最好用上连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2.不能只答纲目,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行文脉络答题格式基本一致。
论证结构,要首先指出论证结构:并列式、层进式/递进式、对比式、总分式。行文脉络和论证思路可省了这一步。
三、论证特点
知识储备——论证特点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广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 答 题 角 度 1.论点提出的角度:是否准确、新颖、独到。
2.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①标题:旗帜鲜明,读者一目了然;
②开头:开门见山亮观点,简洁明快,重点突出;
③设问开篇:引发关注,论证深刻;
④结尾: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让人信服。
3.论据特点:①例证突出时:例证丰富/典型新颖/详略得当/论证有力;
②以说理见长时:长于说理,逻辑严密。
4.论证方法:方法多样:正反对比、因果、事例、引用、比喻、类比论证……
5.论证方式:①立论(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②驳论(指出别人的论点是错误的,提出自己正确的观点);③立论驳论相结合,先破后立,先立后驳
6.论证结构: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7.论证语言:语言严谨、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浅显通俗……
【淄博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1)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文章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明晰,结构清晰严谨。
(2)论证方法多样。材料一中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有力。
(3)论证语言准确严谨,如“接近”“已经”“还不能算是”等词句。(本题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答题方法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 、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注意作答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有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2012年以来,“光盘行动”广泛开展,“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减少然而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如单位食堂,人们排队倒掉餐盘中余下的很多饭菜;宴席散去,酒桌上留下了不少“未光之盘”;餐厅消费中也时常可见超量点餐……
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课堂练习
减少餐饮浪费,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观念的必然要求。有研究显示,如果人类减少粮食浪费和提高粮食生产链的效率,将对保护地球自然资源和改善人类生活,做出巨大的贡献。节约粮食,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可谓一举多得。
培养节约习惯,需要善于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层面还需加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培养理性、健康的饮食观和消费观,鼓励和表彰节约行为,倡导餐桌上的文明新风。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层面的作用,如学校加强相关知识与政策的科普。还可通过新媒介新平台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众,真正做到让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也不再困难。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还需餐饮行业共同努力,优化服务与经营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后,湖北武汉餐饮业协会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发布包括“N-1点餐模式”在内的6条倡议。北京、江苏、陕西等地行业协会的倡议书也包括多项节约措施。这些举措,从服务侧为通制“舌尖上的浪费”提供了动力,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启发社会各环节探索更有效的节约措施
遏制铺张浪费之风,更需从上到下形成全维度的社会风尚。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只有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才更具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才能助推全社会自上而下形成节约风尚。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过“紧日子”,节约粮食,杜绝公款浪费,为人民群众做好榜样。“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的问题,还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只要人人都行动起来,做好实践者与监督者,形杜绝浪费的良好氛围,文明新风能吹遍神州大地,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将会成为社会新时尚。
(摘编自王欣夷《让“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成为社会新时尚》,有删改)
材料二: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约有1/3被丢弃或浪费掉,相当于13亿吨粮食,约合1万亿美元的经济成本、7000亿美元的环境成本以及9000亿美元的社会成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球还有大量极端贫困人口营养供给得不到保障。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可能将在去年6.9亿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强烈反差的背后,是全球购买力不均衡的现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世界最贫困地区,消费者的食物浪费程度很低,每年人均约10公斤,而在高收入国家,这一数字超过了100公斤。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食物浪费造成的需求过剩会推高食品价格,这对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影响更大,令他们难以负担具有充足营养的食物,生存境遇进一步恶化。
在市场经济中,买多少食物似乎是消费者的个人自由,有人还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在其著名论文《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反驳,“你的理论停留在看得到的那些东西,没有考虑那些看不到的”更换窗户的财富本可以另作他用。
食物浪费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成本都很大。粮食生产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除了账单上标明的成本,人们在丢弃食物时还浪费了大量看不见的土地、化肥、水、能源等资源。人们本可以把这些资源节省下来,归还侵占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受到威胁,一方面食物需求还在不断增长。据预测,2012~2050年的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导致全球农产品需求增加35%~50%,这将给全球自然资源造成更大压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人类需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制止食物浪费和损失应该是其中最基本和必要的行动。
(摘编自尚凯元《制止食物浪费,不止有本经济账》)
材料三:
从目前看,我国现行法律中虽有一些关于制止浪费行为的原则规定和要求,但比较分散或笼统,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和惩戒机制。
立法遏制餐饮浪费,需明确职能部门、餐饮经营者消费者等各方的责任,制定出易于操作的监督措施和处罚标准,并着眼于构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惩罚并重的制度机制。
必须指出的是,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有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立法遏制粮食浪费必须坚持“全面原则”,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
换言之,千呼万唤的《粮食法》该出台了。遏制粮食浪费任重道远,法治是治本之策。最新消息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决定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立法有望提速,令人期待。
(摘编自陈广江《立法制粮食浪费迫在眉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广泛开展“光盘行动”,2012年以来,“舌尖上的浪费”现象得到了完全遏制
B.湖北、江苏、陕西等地餐饮业协会倡议的节约措施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C.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
D.餐饮浪费,不仅是个人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还关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与国计民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得到了完全遏制”错,与原文“一些场景中还存在明显的浪费现象”不符;B.“从消费侧杜绝‘舌尖上的浪费’”错,应为“从服务侧”。C.“今年全球饥饿人数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0.83亿~1.32亿”错。原文说的是“可能”,只是预估。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约三成被丢弃或浪费,造成经济、环境、社会成本巨大浪费
B.遏制铺张浪费之风,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会进一步恶化食品支出占比较高的穷人的生存境遇
D.粮食浪费不仅包括餐饮浪费,还包括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粮食供给不足推高了食品价格”错误。由原文“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指出:‘粮食是足够的,今年也是如此。问题在于人们购买食物的能力。’”可知,“粮食是足够的”,并非“粮食供给不足”。故选C。
3.下列各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是( )
A.“大胃王”主播在镜头后吐掉口中食物,美其名曰:推介美食。
B.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既可惠及群众,也能助力场馆健身消费。
C.制作美食短视频,消耗了大量食材,声称是传播传统美食文化。
D.把还可以正常使用的空调换掉,说是可以以旧换新,拉动内需。
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问题的理解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属于材料二中“拿经济学的‘破窗理论’为浪费行为开脱”这类现象的一项,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经济学的“破窗理论”。由“认为这是为食品餐饮行业的繁荣作贡献,就像打破一扇好端端的窗户玻璃能给玻璃厂和安装工人带来经济收益一样”可知,所谓的“破窗理论”就是通过破坏创造财富。B.“发放免费健身消费券”不属于破坏行为,故选项不属于经济学的“破窗理论”。故选B。
4.材料一有怎样的行文脉络?请简要梳理。
第四题分析:
概括每段段意
材料一
第一段,列举餐饮浪费的现象;
第二段,提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
第三段,指出减少餐饮浪费的重要意义;
第四、五段,交代减少餐饮浪费的具体措施;
第六段,发出行动的号召,要形成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然后用连接词进行整合。
4.参考答案
材料一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
首先列举餐饮浪费的现象,提出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
其次指出减少餐饮浪费的重要意义;
接着交代减少餐饮浪费的具体措施;
最后发出行动的号召,要形成以节约为荣,以浪费为耻的社会新时尚。
5.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应该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5.参考答案
1、帮助贫困人口提高购买力,保障其营养供给;
2、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减少食物浪费和其它环节的损失;
3、加大耕地和环境的保护;
4、采取立法在内的多种应对措施,遏制食物浪费和其它环节的损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