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部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4第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记载: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吾国东有齐,北有燕,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于是出现胡服令,而招骑射焉。近代史学家梁启超盛赞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从文化角度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弘扬传统文化应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B.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是错误的
D.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外来的文化成果
2.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要求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中( )
①要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想
②借鉴外来哲学思想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使东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融为统一的思想体系
④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历史昭示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广泛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才会更丰富、更博大,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在文化上封闭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导致僵化、停滞和落后。对此,下列表述合理的有( )
①只有借鉴外来文化,才可以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
②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有益成果
③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
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实现和睦相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毛泽东的这一论述提醒我们,学习借鉴西方文化( )
①必须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必须全面吸收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
③要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④必须彻底放弃我国固有文化,大胆革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和意大利在丝绸之路的两端相映生辉。2020年正值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从书写用的文字,到国家历法;从文明图腾,到融汇中西文化的艺术品;从戏台上的歌剧和秦腔,到长安诗和罗马画……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蕴含的文化价值体现在( )
①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
②跨越时空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是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的继承与发展
④引起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历史悠久的长安和罗马文化的尊重与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
①能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②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③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④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文化交流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因稷门而闻名的“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园地。思想的活跃、创造的丰盈、包容的宽厚……“稷下学宫”孕育的思想光芒,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沿着这样的文化脉络,中国人民始终扎根生活、秉笔直书,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必然要求
②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③民族文化具有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④“稷下”文化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源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墨色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表征之一,有“五笔七墨”之说。中国传统山水画偏重墨色,色彩只是随类赋彩的应用。近代画家把西画之中的块面、调子、体积、明暗与中国传统的笔毫元素相融合,丰富笔墨,达到真实的艺术感受。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创作形式的发展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内涵
②交融中互鉴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价值追求
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促进中国画面向未来
④创新是中国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不仅发展的节奏变慢了,而且个别传统烹饪手艺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无法继续传承,濒临失传。为此我们应( )
①全面认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重视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②加强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创新,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③通过各种途径输出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加强对外文化渗透
④学习国外烹饪技艺,使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由民族的变为世界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鲁迅先生在谈到中外文化交流时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外国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所借鉴。这要求(  )
①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还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一切外国文化 
④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湖南摩崖石刻既具有突出的地理、地质内涵,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内涵。大量摩崖沿潇湘水路分布,成点成线成片,摩崖、扪石、剜苔、剔藓,成为湖南碑刻的习语;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由此可见,摩崖石刻( )
①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硬实力
③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借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逐渐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
A.相互尊重、推陈出新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D.尊重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14.巧妙蕴含中华文化的冬奥场馆,活泼敦厚的“冰墩墩”,喜庆祥和的“雪容融”,扑面而来的中国年味儿,“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冬奥开闭幕式,构思独到,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材料表明( )
A.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有利丰富自身文化 B.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C.创新而恰当的传播形式有利增强文化魅力 D.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5.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告诫国人要( )
①反对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思想
②主动担当发展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
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④抵御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同时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处理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结合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以来,“真正的多边主义”已成为习近平外交场合的高频词。
习近平指出,多边主义,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推动,大家的规则,大家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给整个世界“带节奏”。
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
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多边主义的精髓就是尊重多样性。各国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都需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也都需要平等的权利、平等的机会、平等的规则。
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将继续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从文化角度,谈谈对“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文明互学互鉴,增进各国睦邻友好,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缅甸素以传统、独特的民族舞蹈而名扬海内外;老挝的万象市塔銮节、占巴塞省瓦普庙节、沙耶武里省大象节等传统节日更是洋溢着传统文化气息;柬埔寨的吴哥窟、柏威夏寺、三波坡雷古寺等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折射出引人瞩目的光辉;中国的京剧、剪纸、刺绣等传统戏剧和技艺广受东盟国家的欢迎。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不断深化,双方文化交流合作也在提质升级。我国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共建,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进东盟,同时将东盟优秀文化“请进来”,搭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
在第十七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携手合作,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技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融合。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中,中国与东盟不断增加投入,收获了诸多成果。在文化合作中所激发出的创意正能量,必将产生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
运用文化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详解】A: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体现的是学习外来文化,而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排除A。
B:“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这表明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正确。
C:材料没有体现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的问题,C不选。
D: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的外来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借鉴一切外来文化,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A
【详解】①②: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既要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又要在借鉴外来哲学思想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①②正确。
③: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但是东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不可能融为统一的思想体系,③错误。
④: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中强调如何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没有体现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国际影响力,④不选。
故本题选A。
3.C
【详解】②④:材料阐释的是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体现了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外来有益成果,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殊性,交流互鉴,和睦相处,②④符合题意。
①:借鉴外来有益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不是只有借鉴外来文化,才可以促进自身民族文化的发展,①说法错误。
③:材料强调要坚持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没有强调如何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③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4.A
【详解】①:对于外国文化,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说明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必须立足国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符合题意。
②③: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这提醒我们,要吸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不能照抄照搬,③符合题意,②不选。
④: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彻底放弃我国固有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④。
故本题选A。
5.A
【详解】①②: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透过多样化的视角对比了中华文明和罗马文明,讲述了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故事,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文化传播与民心相通,跨越时空地展示了中西文明的交融,有助于丝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①②符合题意。
③:向他国输出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渗透,“中国价值在全球范围内继承与发展”观点错误,③排除。
④:对待文化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等于认同其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A。
6.A
【详解】①②:该历史学家评价中华文化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①②符合题意。
③:文化多样性要求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能盲目认同外来文化,也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③错误。
④: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是各种文化一律平等,④错误。
故本题选A。
7.A
【详解】①②:材料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①②正确。
③: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涉及民族文化具有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作用,③排除。
④:“‘稷下’文化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源头”夸大了“稷下”文化的地位,④排除。
故本题选A。
8.A
【详解】①③:《当罗浮宫遇见紫禁城》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表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①③观点符合题意。
②:文化的共性通过文化的个性表现出来,②说法错误。
④:尊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而不是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9.D
【详解】①: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而不能说创作形式的发展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内涵,①错误。
②:交融中互鉴是中国画创作的需要,但不是根本价值追求,②错误。
③④正确,材料中“近代画家把西画之中的块面、调子、体积、明暗与中国传统的笔墨元素相融合,丰富笔墨,达到真实的艺术感受”,说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促进中国画面向未来,体现了创新是中国画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0.A
【详解】①②: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个别传统烹饪手艺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无法继续传承,濒临失传,为此我们应全面认识中华传统美食文化,重视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创新,使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①②符合题意。
③:我们要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借鉴,而不是要加强对外文化渗透,③观点错误。
④: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而不是由民族的变为世界的,④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①②:“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外国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所借鉴。体现了既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还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还要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①②适合题意。
③: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而不是学习借鉴一切外国文化,③错误。
④:材料强调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强调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④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12.B
【详解】①③: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 一步步标记着文明的进程,一篇篇表达着人文教化的灿烂,说明摩崖石刻彰显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传承的物化形式,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①③符合题意。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不是硬实力,故②错误。
④: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不能说摩崖石刻成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3.C
【详解】C:“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形象地说明了不同文化往来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C说法正确。
ABD: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尊重差异,这些做法是对的。但是推陈出新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对本民族文化应该认同,AB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4.C
【详解】AB:饱含圆融和合等中国理念的冬奥开闭幕式,构思独到,匠心独运,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中国结,这些意蕴隽永的场面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轮美奂、直击人心的深刻印象。这是强调对外宣传中华优秀文化,不是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也没有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AB与题意不符。
C:北京冬奥会通过独特形式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这说明创新而恰当的传播形式有利增强文化魅力,C符合题意。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说法错误,排除D。
故本题选C。
15.C
【详解】①:材料强调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不是反对文化复古主义的错误思想,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这告诫国人要主动担当发展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
④:我们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而不是完全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6.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③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⑤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分析】背景素材: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考点考查: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结合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从反对文化霸权角度,说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文化霸权;
有效信息②: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角度,说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有效信息③:处理异域文化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可从学习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角度,说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要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文化交流与交融、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对文化霸权等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17.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只要能符合国情民意,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不同民族文化,就能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③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分析】背景素材:我国推动多边外交
考点考查:文化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认识类主观题,要求考生谈谈对“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认识。需要调用文化的多样性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进行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可联系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含义。
关键词②: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可联系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③: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可联系对待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等相结合。
18.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加大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夯实了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容,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各国商业贸易、文化、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推动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与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
考点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要求运用文化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解答意义类主观题,侧重于“积极影响”。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的是文化的作用,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从文化对经济影响的角度分析。
关键词②:中国与东盟不断增加投入,收获了诸多成果,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影响,可联系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从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的角度分析。
关键词③: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强调的是文化创意,可联系文化与经济,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角度分析。
关键词④:中国与东盟各国通过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容,拓宽了文化交流的途径,强调的是中国与东盟的文化关系,可联系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角度分析。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法律依据与事实信息的整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