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课件(共29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课件(共29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诗人对路的选择的思考,学习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路,有摩登都市中的宽阔大道,有隐现山林的通幽曲径,有蜿蜒崎岖的盘山小路,也有漫溢芬芳的缤纷花路。面对人生的条条道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需要选择的道路时,会迷茫,会犹豫,而选择了道路之后,也可能会后悔。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是怎样面对 未选择的路。
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4次获得普利策奖。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著名的诗集有:《少年的意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等。
二、诵读感知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
1.学生自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自己认为需要重读和停顿的部分。
(2)小组内朗读,交流讨论。
2.教师范读。
教师朗诵诗歌,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学生齐读。
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节奏,一起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4.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预设 第1节:伫立(思索)
第2节:决定(选择)
第3节: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4节: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三、精读探究
1.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预设 路 : 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林中岔路;实际上暗示的是人生之路。
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2.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预设 未选择也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已经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的写作意图: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重视,从而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3.了解象征手法。
(1)什么是象征呢?
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生阅读诗歌,圈点勾画出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
预设 树林——优美而宁静,且充满未知数,是自然世界的象征。它的宁静深邃、广
阔无际,恰如广博的人生。
路——不可知其源,茫然不知尽头的选择的象征。作者在人生岔路艰难抉择着,不愿从俗的心理让他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尽管他有过踌躇和犹豫,但这一切并非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个错误,而是对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的遗憾。
荒草落叶——人生中艰难困苦的象征。作者选择“荒草萋萋”的道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
落叶——进一步强调了人生选择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与所象征的事物有内在联系 与本体有相似性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预设 哲理: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已做的选择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悔意由
此而生,忧郁由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创造美好人生的期盼。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自主做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资料链接】
弗罗斯特从哈佛大学肄业后做过很多工作,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引起美国诗坛的注意。1912年,已经38岁的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教书生活,投身于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中。
在诗歌的创作上,弗罗斯特也像诗歌所写那样,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行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5.这首诗中的这种写法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一样吗?为什么?
预设 两首诗写作特点的比较
《未选择的路》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四、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五、课堂小结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全诗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9张PPT)





弗罗斯特
人民教育出版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诗人对路的选择的思考,学习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导入新课
Part 01
导入新课
人生中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路,有摩登都市中的宽阔大道,有隐现山林的通幽曲径,有蜿蜒崎岖的盘山小路,也有漫溢芬芳的缤纷花路。面对人生的条条道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需要选择的道路时,会迷茫,会犹豫,而选择了道路之后,也可能会后悔。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首诗歌,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是怎样面对未选择的路。
作者介绍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4次获得普利策奖。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著名的诗集有:《少年的意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等。
诵读感知
Part 02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学生自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U韵
i韵
ɑn韵
U韵
朗读诗歌,感受节奏(教师范读)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视频赏析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路口思索”
诗人站在林间岔路口,
久久踌躇,陷入了深思。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选择一条”
诗人不再踌躇,选择了其中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途中惆怅”
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但心中对另一条路非常留念。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是对人生之路的选择发出感慨,表达人生感悟。反复朗读诗歌,看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第四部分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来叹息”
诗人遥想未来对往事的叹息回顾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体会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第1节:
伫立(思索)
第2节:
决定(选择)
第3节:
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4节: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精读探究
Part 03
精读探究
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
1

暗示的是人生之路。
实际上
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
林中岔路;
表面上
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精读探究
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
未选择也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已经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
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的写作意图: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重视,从而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之又慎。
了解象征手法
什么是象征呢?
1
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 ,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树林
——象征广博未知的人生。
人迹更少的路
——象征充满挑战性的人生路。
荒草
——象征人生路上难免会遭遇的困难 挫折失败。
落叶
——象征人生路上的未知数。
比喻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VS
象征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与所象征的事物有内在联系
与本体有相似性
从这首诗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已做的选择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悔意由此而生,忧郁由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创造美好人生的期盼。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自主做出选择;一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资料链接
弗罗斯特从哈佛大学肄业后做过很多工作,漫游过许多地方,同时也开始写诗,但他的诗歌最初并未引起美国诗坛的注意。1912年,已经38岁的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教书生活,投身于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中。
在诗歌的创作上,弗罗斯特也像诗歌所写那样,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行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两首诗的比较
《未选择的路》
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全诗没有意象,只是在纯粹说理,但却没有说教意味,语气亲切自然、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给人以启示。
两首诗的比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语气口吻 劝告的口吻,语气和缓 自述的口吻,耐人寻味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 象征
蕴含哲理 人生中遇到磨难挫折要积极乐观,要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选择某种程度上决定人生的方向,要冷静慎重地选择。
相同之处
哲理诗 富有人情味,富有哲理性




拓展延伸
Part 04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成就作了铺垫。
课堂小结
Part 05
课堂小结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象征人生之路,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全诗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课堂小结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人生之路,
独立思考,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