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课堂逐字稿第一课时环节一:积累字词注意读准字音、写对字形寨zhài 撵nián 抗kàng 驿路yì lù 迷茫mí máng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悠闲yōu xián 修葺ǒxiā qì 晶莹jīng yíng 折损zhé sǔn词语的意思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竹篾:劈成薄片的竹条。麂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菌子:指蘑菇。环节二:概括故事,明确人物标好段落序号,略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本文写了什么故事?第二,文中有几个讲故事的人呢?第一,本文写了什么故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圈出文中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试着根据这一组时间信息来概述本文所写的故事。夕阳西下——一弯新月升起了——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概述故事内容:夕阳西下,我和老鱼行走在深山一路上,担心要在深山中露宿,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发现了梨树林旁的小茅屋,这天夜里,我们在此过夜,巧遇了一位来小茅屋送米的瑶族老人,听他说了小茅屋的故事,第二天早上,我们又遇到了梨花妹妹,听她讲了小茅屋的故事。第二,文中有几个讲故事的人呢?1.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我”和老于,苗族老人,赶马人,梨花姑娘,梨花妹妹,解放军。2.这些人物中,有几个讲故事的人呢?(4人)文章中一共有4个讲故事的人,分别是我,瑶族老人,隐含了一个讲故事的人,就是赶马人,还有梨花妹妹。环节三:梳理叙述内容这些人围绕小茅屋分别讲了什么故事呢?再次略读课文,重点阅读这4个人物所讲的故事内容,其他内容可以快速阅读。一、聚焦文章的29~36段——梨花妹妹讲述的故事说说梨花妹妹讲了什么故事?明确要素: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用以上红字部分连缀起文中的信息,可以概述出梨花妹妹所讲的故事: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露宿时淋了大雨,于是砍树割草,盖了小茅屋,梨花看见了,深受感动,常常来照料这小茅屋,坚持了多年。梨花妹妹讲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多年。梨花妹妹所讲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小茅屋的历史——路过的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梨花多年来照料这小茅屋。我也由此推断出,梨花出嫁以后,李花妹妹和小伙伴们主动接获的任务,继续照料小茅屋。二、阅读文章的22~26段——瑶族老人讲述的故事同样的方法来概述瑶族老人所讲的故事。从瑶族老人的讲述中知道:有一天,瑶族老人迷路,投诉小茅屋,吃了用了小茅屋里的东西以后,这一次专程来给主人家送粮食。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老人接下来讲的故事中,还转述了赶马人讲的故事,赶马人说,小茅屋的主人是哈尼小姑娘梨花,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路人。由此,整理概述一下瑶族老人讲的故事:有一天,瑶族老人打猎迷路,投宿小茅屋,后来他打听到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这一次他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瑶族老人讲了什么故事?有一天,瑶族老人打猎迷路,投宿小茅屋。(后来),他打听到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这一次),他是专门送粮食来的。瑶族老人的故事作用是:交代了他与小茅屋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而李花的行为体现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我”讲述的故事我们重点阅读了梨花妹妹和瑶族老人讲给“我”和老余听的故事,显然这两个故事又是由文中的“我”讲给读者听的,那么除了讲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讲的故事,“我”还讲述了什么呢?从文中圈画出相关的信息。可以依据时间顺序进行概述。(1)1~8段“我”讲述的故事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夕阳西下,我和老鱼行走在深山的一路上,担心今夜要露宿了,正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一座梨树林边的小茅屋。(2)9~12段“我”讲述的故事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我们开始烧火做饭。……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们走进小茅屋,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这间小茅屋没有人推门进去,看到小茅屋的陈设,大竹床是简陋的,铺着厚厚的稻草,大竹筒里的水是装满的,看得出主人经常潜水,用黑炭写着“请进”,墙上的提示写了,有盐巴,连辣子都准备好了,我们虽然没有看见主人,却感受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享用了小茅屋的照顾以后,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3)13~32段——“我”讲述的故事(略读)当夜,我们在小茅屋里遇到瑶族老人。第二天早上,我们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我们正在劳动时,遇到了梨花妹妹。当地我们在小茅屋遇到了瑶族老人,苗族老人讲小茅屋的主人,第2天,我们和瑶族老人一起休憩小茅屋,正在劳动的时候,见到了梨花妹妹以后,有听梨花妹妹讲了小茅屋的故事。(4)整理概述一下我讲的故事“我”讲述了我和老于深夜在山中赶路时遇到小茅屋,在老屋过夜,对茅屋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好奇茅屋主人是谁?这个时候遇到了瑶族老人,听老人说了他与小茅屋的故事以及主人是梨花,第二天早上,我们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又遇到了梨花妹妹,听梨花妹妹讲了小茅屋的故事。明确:一共有4个人讲故事,梨花妹妹讲了解放军梨花的故事,瑶族老人讲了他自己的故事,又转述了赶马人讲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是由“我”讲给读者听的,可以说是故事中嵌套着故事。(如下图)环节四;改变叙述人称,体会差异1.“我”是怎么讲故事的呢?以“我”和老于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讲述了我们深夜见到小茅屋、住进小茅屋,并逐步解开小茅屋主人之迷的全过程,作者没有按照小茅屋的修建,维护的顺序来记叙故事,这样的安排有什么意图呢?探究:为什么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述?(1)请同学们运用第三人称,按照小茅屋的修建,维护的顺序来概述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讲清楚时间以及人物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建造维护小茅屋的。◆十多年前,解放军盖小茅屋。◆当时,梨花深受感动,自此以后悉心照料小茅屋。◆几年后,梨花妹妹和伙伴接力照料小茅屋。◆有一天,瑶族老人在小茅屋过夜。◆一个月后,瑶族老人到小茅屋来送粮食。◆那一天,"我"和老余在小茅屋过夜。◆第二天,我们和瑶族老人主动修葺小茅屋。换了个方式讲这个故事:十多年前解放军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建造了小茅屋,当时梨花恰好看到,深受感动,主动接过了照料小茅屋的工作,过了几年梨花出嫁了,梨花妹妹耳濡目染,受姐姐影响,和小伙伴们一起承担了照管小茅屋的工作,小茅屋方便了多少过路人呢?有一天一位苗族老猎人迷失了方向,在小茅屋里安全过夜,一个月以后,老猎人专门送粮食来回报,正巧那天我和老余也在小茅屋过夜,对茅屋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第二天,我们主动修葺小茅屋,也遇到了梨花妹妹。2.换个方式讲故事,与原文所讲的故事内容上是相似的,也能讲清楚小茅屋的来龙去脉,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而不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我讲故事,瑶族老人讲故事,篱笆妹妹讲故事,这三者之间是怎么连缀起来的?(1)文章开头1~12段是“我”在讲故事,那么“我”讲的故事是怎么引出瑶族老人的故事?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画相关信息。(第12段)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第14段)“主人”回来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第17—18段)“主人家是谁?”“不晓得。”(第24段)“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我”和老鱼享用了小茅屋提供的便利后,猜测茅屋主人是谁,老于猜测,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瑶族老人的出现符合了我们的猜测,让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正是我们关于小茅屋主人的猜测,引出了瑶族老人讲故事,瑶族老人说,自己不是茅屋主人,又引出了赶马人讲故事,可见,“茅屋主人是谁”,这个问题连缀起了文章开头我讲的故事和瑶族老人讲的故事。(2)瑶族老人讲的故事,又是如何与梨花妹妹讲的故事连缀起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24~32段圈画相关信息。(第24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第29段) 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第31段)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瑶族老人说打听到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姑娘,使我们产生了第2次误会,误以为梨花姑娘是茅屋的主人,第二天见到哈尼族小姑娘,我误以为梨花妹妹是茅屋的主人梨花,产生了第三次误会,最后才得知是解放军建造了茅屋,梨花姑娘和梨花妹妹精心照料小茅屋,可见,又是“茅屋主人是谁”,这个问题连缀起了瑶族老人和梨花妹妹所讲的故事。“茅屋主人是谁”这个问题在我们初见小茅屋的时候就产生了,第8段就提出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中始终贯穿了一个问题:房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没有即刻得到解决,引出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一个又一个误会,用我的好奇心引出了老人的故事,产生了第1次误会,以老人的好奇心引发了第2次误会,以“我”和老人的双重好奇心引发了第3次误会。如果以10多年前解放军建造茅屋为故事的起点,用第三人称来讲故事,就不可能生发出以上这些误会了,悬念和误会组合在一起,故事情节因而跌宕起伏,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环节五:回顾总结回顾一下本堂课的学习路径:第一步,从文中出现的人物中找到了4个讲故事的人。第二步,从4个讲故事的人的视角,分别概述了4段叙述内容。第三步,理清了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讲故事的差异,理解了以“我”为第一人称讲故事的表达效果。《驿路梨花》第二课时听课记录环节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我们找到了四个讲故事的人我、瑶族老人、赶马人和梨花妹妹,分别从四个人的角度概述了四段叙述内容,理清了故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比较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讲故事的差异。理解了第一称“我”讲故事的表达效果。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了我们发现小茅屋,住进小茅屋,解开小茅屋主人之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用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引出了瑶族老人,包括赶马人包括梨花妹妹的故事,层层设置悬念,不断引发误会,是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读来饶有兴致。核心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环节二:梳理“我”思想认识变化的轨迹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心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圈划。夕阳西下,我们有点儿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看,梨花!”“快看,有人家了。”走在深山老林的我和老余,担心深夜露宿,起初心情是着急的,当看到梨花时,老余突然叫了起来,“看,梨花 ”深山里美丽的梨树林给了我们希望。体会我和老余此时的心情。作者用节奏明快的短句,表达兴奋、惊喜之情。再用感叹号强化这种情感。接下来看住进小茅屋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做圈划。文章第12段找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感激”。联系上文知道,茅屋中的大竹床虽然简陋,却铺着厚厚干草,大竹筒里的水是装满的,说明主人经常添水,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墙上的提示写了“有米,有盐巴,”,甚至连辣子都准备好了,我们虽然没有见到主人,却感受到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享用了小茅屋主人提供的各种住宿物资后,对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了说不尽的感激之情。感激之余,我们也生出了好奇之心,好奇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从着急到惊喜,继而对茅屋主人心生感激和好奇,这是文章前12段里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我在发现小茅屋,住进小茅屋的过程中产生的请感变化。接下来我除了担任讲故事的角色,还扮演了听故事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生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在文中听了两次故事,一次是听瑶族老人讲故事,一次是听梨花妹妹讲故事,请同学们阅读文章14—28段。思考:听瑶族老人讲故事时,我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语句。听了瑶族老人讲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的故事,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柴,和“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老人讲的这个故事虽然引起了误会,我们此时对梨花的情感是真诚的,我由衷的发出赞叹“多好的梨花啊!”这是一个感叹句,直接抒发了我的强烈情感。联系前文可知,小茅屋为我们提供了过夜的食宿条件,使我们避免在山里夜行迷途,遭遇危险,因此我对茅屋主人梨花充满了感激之情。梨花姑娘年纪虽小,在她身上却体现出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又使我们敬佩。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这句话写到了我梦到了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梦见了哈宁小姑娘,对梨花的感激和敬佩再次化为深深的赞美之情。哈宁小姑娘在歌唱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歌唱呢?在我的梦境里,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应生辉,画面的描述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表达了我对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的赞美之情。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起修葺茅屋,这种行为表明,我们受到发了哈尼族小姑娘精神的感染。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真应该”起强调作用。梨花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此时的我由感动到生出向哈宁小姑娘学习的想法,并行动起来,主动修葺小茅屋,这不仅是情感上的感动和赞美,更是以实际行动成为这种精神的践行者。在听瑶族老人讲故事这一部分,我误以为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对梨花她本人以及她体现出的高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了感动、敬佩赞美之情。并以实际行动向梨花学习,主动修葺小茅屋给后来人以方便。在29—37段,听梨花妹妹讲故事的时候,我的思想感情是这样表述的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听梨花妹妹讲故事我解开了小茅屋主人是谁的谜底,此时在我眼中,梨花妹妹和她的小伙伴们是充满朝气的,朝气不仅是指这群小姑娘的青春特质,还暗含着她们主动照料小茅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其道大光的含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像梨花的洁白一样,显得那么高洁,那么美好,我望着这群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不由地生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感慨。梨花妹妹讲的故事解开了茅屋主人之谜,我因此而对所有的,为小茅屋的修建、照料、修葺、补充物资的人们表达了由衷的赞美。联系全文我们发现在整个故事中我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从着急到惊喜,到感激和好奇,再到敬佩和赞美,不仅赞美了梨花,也赞美了所有为小茅屋付出的人。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环节三:理解“梨花”的含义请同学们圈划相关语句,思考了“梨花”的不同含义。并说说梨花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从这两处描写可以看出:梨花的第一层含义指的就是自然界的梨花。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子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走夜路的人以希望和温暖。作者动情地描写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我们再来看“……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多好的梨花啊!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在这里“梨花”有了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的名字。“多好的梨花啊!”这句话中写出了我对梨花姑娘真诚的赞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子在梨花从中唱歌的小姑娘,在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美丽的花和美好的心灵在我的梦境里相映生辉。梨花姑娘在香气四溢的梨花丛中歌唱,这个美好的场景一方面表明我产生的第二次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三次误会发展,一方面又寄予了作者对梨花以及梨花精神的赞美。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四溢的花香一样,正在发扬光大。受过帮助的过路人都主动加入到了维护小茅屋的队伍中。因此,梨花还有第三层含义,象征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在这里有了第四层含义,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解放军建造了茅屋,梨花姑娘感动于解放军的善举,主动承担了照顾小茅屋的工作。梨花妹妹耳濡目染受了姐姐影响,在姐姐出嫁后照顾小茅屋,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方便过路人。瑶族老人、我和老余这样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人,受惠于小茅屋,也都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共同加入了维护小茅屋的队伍,在小茅屋的舞台上展现了自己的心灵美,展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都是美丽的梨花。作者以“驿路梨花处处开”收束全文,呼应开头对梨花的描写,使文章结构严谨,浑成一体。归纳:梨花在文中有四层含义,自然界的梨花,哈尼姑娘梨花,所以参与小茅屋的修建、照料维护的人们,以及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文中写梨花的语句不仅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还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环节四:分析标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也出现“梨花”,驿路梨花与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遥相呼应,体现了作者的匠心。驿路指的是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这是一条怎样的驿路呢?请浏览课文,圈划出体现驿路特点的语句,完成下面的填空这是一条____________的驿路。我们圈划到这些句子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第一句:表明驿路处于起伏连绵的深山中,陡峭的意思是山势陡,坡度很大,直上直下,“走上一天路上,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表明这是荒僻的,人迹罕至的路,也就是说这是一条藏在深山密林中的人迹罕至的甚至是暗藏危险的驿路。“驿路梨花”表明了地理位置的偏僻,荒远。而在这样一条偏僻,荒远,人迹罕至的驿路上更突显了小茅屋存在的必要可贵。同时驿路梨花是从结尾的诗句中截取而来的。“驿路梨花处处开”意味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我国西南边陲传播、延续、放扬光大。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着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把雷锋精神放扬光大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以“驿路梨花”为题,包含了梨花的多重含义,将自然美和心灵美、风气美巧妙地融合一体,意蕴丰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环节五:归纳主旨,总结学法本文叙述了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的展现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生根开花,放扬光大的情景,赞美了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和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的民风。我们书如何归纳出文章的主旨的呢?首先我们找到了四个讲故事的人,分别是我、瑶族老人、赶马人和梨花妹妹。第二我们从四个角度解读了四段叙述内容。第三,我们理清里叙述者和叙述内容的关系,比较了不同叙述视角讲故事的差异,理解了以“我”第一称讲故事的表达效果。第四,我们梳理了“我”的思想变化轨迹。最后分析了“梨花”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以及文章标题蕴含的丰富内涵,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环节六:布置作业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练习部分》第14课第3题、第4题(2)、第5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