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第一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修始在滁洲,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①,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④,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⑤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⑥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注】①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②机阱:陷阱。 ③枉直乖错:冤假错案 ④润身:修身养性。⑤宽简:宽松简易。 ⑥便:安逸,安适。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树林阴翳 (2)而民受其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两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文质兼美,多用骈偶句,语言简洁流畅,富有音韵之美。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欧阳修为人正直,治理有方,所到之处政绩斐然,人民生活都很安逸,因而他深受百姓喜爱。
D.【乙】文欧阳修被贬夷陵后,他看到以前官吏渎职所致错案,决心更加谨慎办案。
4.欧阳修勤政爱民,【甲】【乙】两文中他为官理念的不同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刻露:鲜明地显露。本:根据。上:皇上。刺史:即作者。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野芳发而幽香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因为本其山川 (4)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 [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D.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腹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洁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收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4. 结合选文,分别说说欧阳修和郑板桥的人物形象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4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吴山图记》(节选)
余同年①友魏君用晦②为吴县③,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④。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⑤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同年: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同时被录取的人互称同年。②魏君用降:即魏用晦,人名。③为吴县:担任吴县县令。④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因为考核优异而被召入京中做给事中了。给事中,官职。⑤扳:通“攀”,牵,引。⑥令县令。下文的“令”同此。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杂然而前陈者 (2)射者中
(3)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4)盖增重矣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甲】文每段开头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来标示语意的转变、场景的转移。
B.【甲】文以“禽鸟之乐”“游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C.【乙】文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乙】文开头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而后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4. 【甲】【乙】两文分别写了欧阳修、魏用晦主政地方期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甲】文中体现主旨的句子是① ;【乙】文中体现为政者与百姓关系和谐融洽的句子是② 。(请分别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对比阅读答案
答案:第一组:译文:修(欧阳修)当初在滁州,号“醉翁”,晚年改为六一居士.天生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机关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直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酒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繁琐罢了。”
1.(1)遮盖 (2)害处,弊病
2.(1)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件事的人,是太守。
(2)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 ”
3.B
4. 不同点:①甲文侧重与民同乐的为官理念,②乙文侧重为政宽简的为官理念。
答案:第二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俯身听泉。春天采摘幽昋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树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岀它的淸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百姓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妤,让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种丰收之年的快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年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1)开放 (2)以……为乐 (3)根据 (4)起名,命名
2.(1)像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2)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3.D
4. 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喜与予游也
答案:第三组:译文:【乙】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1. 正确答案:D
A上:方位词,树的上面;上:皇上. B句归:回去; 归:归依。
C以:来;擅长画竹和兰花;以:把。 D或:有人; 或:有人。
2.(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
3.B.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以看出“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并不是因担心上级拒绝。
4. 示例:(1)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等可看出,欧阳修是治理有方、与民同乐的父母官。(2)从“开仓赈济”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位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答案:第四组:译文:我同龄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1.(1)陈列 (2)投壶 (3)确实 (4)光彩
2.
(1)树木茂密隐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2)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3. C (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饰,且选文并没有描写吴地山水。 )
4. ①“太守之乐其乐”(或“醉能同其乐“);
② “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