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16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战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二战后民族运动: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运动:对内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课标: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材料一 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大战期间忙于相互厮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其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 - —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材料二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和本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摘编自王春良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阅读材料,分析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外因:一战的推动,十月革命的鼓舞内因:亚非拉各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马列主义传播;政党的建立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地区 事件东亚 (中国)东南亚西亚南亚(一)表现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②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③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④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②越南掀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印度的甘地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特点: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非暴力不合作相辅相成用非暴力来限制群众运动,防止改良变化革命,把群众运动控制在资产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以维护资产阶级领导地位。用不合作发动群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迫使英国让步,争取印度独立自治。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视频和99页学思之窗材料你怎么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1)印度的历史发展始终离不开宗教,而印度教在印度有很大影响,也是甘地的信仰,印度教主张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等对甘地形成其思想有很大影响。(2)甘地认为,非暴力思想的核心就是爱,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爱的方式去感化和唤醒人的内在善性,从而使恶人弃恶从善,使犯错误者改邪归正。甘地倡导的坚持真理的斗争就是其非暴力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甘地不仅把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和文明不服从等运动看做坚持真理的形式,而且把他经常进行的绝食斗争,也视为坚持真理的形式。(3)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印度特有的民族主义的斗争学说,他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印度民众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思考:为什么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材料1: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根深蒂固而复杂多样、种姓隔离和被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殖民地国家。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甘地主义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材料2:20世纪初,印度民族资本主义虽得到较快增长,有了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印度资本仍处于严重的依附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印度宗教历史传统②印度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经济对殖民国家的依附性(3)过程阶段 原因 措施 结果1920—1922年 1922年发生暴力事件后,宣布终止运动。1930—1934年1940—1942年(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过程导火线:阿姆利则惨案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立法机关;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抗税等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对印度加紧掠夺,实行“食盐专卖法”英国殖民势力衰落,印度人民强烈要求民族独立向英印当局提出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要求;“食盐进军”,运动达到高潮发动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引发印度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甘地的部分要求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材料1:印度总督欧文说:“不管我们如何谴责不合作运动,但假如我们低估了今天印度的民族意识,我们会产生严重的错误。一味采用高压,不会解决问题。材料2: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内,印度人自相残杀约100万人。——摘编自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思考: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什么影响?积极:创立了一条独特的民族解放道路,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的民族自尊心,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争取和平改革的国际运动。消极:限制了反帝运动的发展,无法阻止暴力冲突。(2)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等1.非洲埃及华夫脱运动(1)领导: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2)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等。(3)过程①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②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③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④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扎格鲁尔“现代埃及之父”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2)斗争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街垒战等2.摩洛哥里夫人民反侵略斗争(1)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奋起反抗,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2)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地方部落,建立了里夫共和国。(3)1926年,里夫共和国被西班牙和法国殖民军联合扼杀。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2)1936年,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吞并,皇帝赛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3)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部落酋长和封建帝王主导民族运动思考: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取得了最终独立的原因?侵略战争一爆发,埃塞尔比亚人民同仇敌忾,组织游击队,进行伏击战。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正义战争,得到非洲和亚洲人民的声援,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都纷纷谴责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罪行。1941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协同英军解放了亚的斯亚贝巴,恢复了国家独立。——摘编自王春良主编《世界现代史》(上册)①本国人民同仇敌忾②国际帮助01阿根廷: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外国资本的斗争02智利:左派力量领导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上台03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04墨西哥:卡德纳斯民主改革桑地诺“人民的良心”卡德纳斯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对内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走上现代化之路材料:卡德纳斯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护宪运动最辉煌的阶段。它打击了大地主和地方势力,削弱了大地产制和外资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极大地推动了墨西哥的经济发展。1934年以前墨西哥国民经济的年增长率是1.5%,而他执政期间迅速增加到5.8%。这一切为墨西哥日后的经济起飞和向工业化道路迈进莫定了基础。卡德纳斯的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民主性而言,是同时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所仅有的,并对其他拉美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思考: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性质和意义是什么?性质: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改革意义:①遏制军事独裁势力,维护了宪法,捍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成果;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②政治:改组国民革命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③文化:发展教育,限制教会,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材料一 独立战争后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保留并发展了半封建的大地产制,政治上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种政权的表现形式就是“考迪罗主义”,即军事独裁统治制度。拉丁美洲各国的“考迪罗”为了巩固政权和地位,都极力寻求国外势力对自己的支持,投靠外国势力,实际上成了半殖民地性质的附属国。材料二 尼加拉瓜不欠美国一分一文,而美国却欠了我们的债。自从1909年华尔街银行家把美元的祸水引进尼加拉瓜以后,我们的祖国就失去了和平。美国银行每向我国输出1000美元,尼加拉瓜就有一个人送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和我们的妻儿子女就要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之中。——《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桑地诺给即将就职的美国总统胡服的公开信》,《拉丁美洲丛刊》1984年第一期。思考:拉丁美洲各国在独立10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国内:①经济上保留封建大土地所有制②政治上军事独裁统治;国外:遭到欧美帝国主义侵略;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与意义是: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结果上看,都表现出浪潮初期的特征,它的意义主要在于打开了殖民体系的缺口,展示出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内涵,为以后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兴起提供了范例、经验和教训。摘编自余伟民《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王德斯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思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据教材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主要特点?(1)范围更广阔。地区更具普遍性,尤其是亚洲;(2)领导更先进。既有共产党的领导,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领导;(3)主体更广泛。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广泛参加,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4)目标更明确。争取民族独立和建立民主政权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诉求;(5)过程更持续。如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20多年;(6)形式更多样。如武装斗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等;(7)发展不平衡。有多种类型和道路,有些国家还具有反法西斯特点;(8)影响更深远。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知识拓展:各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克服了近代民族解放运动的弱点和不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良好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目标,但各国共产党还处于建立初期,还不够成熟,加上帝国主义的强大斗争,多以失败告终。从整体上看,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亚非拉民族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气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都是从本国本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出发,提出民族独立或民主改革的目标,并动员全国各阶层的力量参加到运动中来,最终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独立国家,使我们这个世界更为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