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学会欣赏画作,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梦回繁华》,它介绍了一幅传世杰作。它是《清明上河图》,它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但在之后的历史中,它几经战火,辗转飘零,…演绎出无数传奇故事。
【画作辨真伪】
既然这幅图历经劫难,那么我们现在化身鉴宝专家,请你判断下列几幅图,哪一幅是张择端的真迹?请根据课文第四段内容判断。
展示《清明上河图》宋本、明本、清本三幅图的“开卷处”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关注课文。
朗读阅读提示,提取关键信息——确定学习目标
梳理本文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了解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探究《清明上河图》背后的内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朗读课后阅读提示,归纳概括本课学习目标。
为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本课设计四个环节:
环节一: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任务: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1、题目叫《梦回繁华》,请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概括)
第三段: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的繁华景象。
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判断以下思维导图有何不足?
引导学生找出每段关键句之后,归纳出每段主要内容,然后发现以上思维导图不足:
第二段内容概括不全面,遗漏了作者创作动机。
没有概括第三段“总体介绍画作信息”的内容。
第五段不仅介绍了艺术价值还有历史价值。
然后修改思维导图得出:
过渡:这是一篇说明文,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我们还可以在这张图上补上说明顺序:
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说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按照“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全面,重点突出。
就具体段落而言,第四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开卷处—中段—后段”,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构成整体概说——具体分说。
【设计意图】:通过修改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抓每段关键句的方式,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并在思维导图上补充文章说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环节二、细读课文,析说明之妙
1.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以下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A.举例子 B.列数字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A.下定义 B.打比方
3.“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A.举例子 B.作比较
4.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
A.作诠释 B.摹状貌
5.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A.打比方 B.下定义
6.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A.摹状貌 B.作诠释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掌握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所以此环节的设计只需学生快速判断,如果有疑惑的地方教师再讲解。
2.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呢?
明确:摹状貌。
3.本文运用最多的是摹状貌,为什么呢?
明确:课文介绍的是一副画作,而且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文章想要真实再现画卷内容,采用“摹状貌”最合适。摹状貌是一种通过描摹事物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说明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摹状貌”的特点及其作用,同时让学生知道:文章说明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
过渡:文章大量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准确的再现了画作的内容,为了表现“准确”,作者在遣词造句上也颇下功夫,比如:
环节三:细读文本,赏语言之美
思考:你能区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和“优美典雅”吗?以下三个句子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特点?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2.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具体分析:
示例一:“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1、具体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具体数字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追问:除了具体数字可以体现语言“准确”之外,“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也有这一特点:
2、限制性词语:①“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
“当时”,表时间限制;
②“画中所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基本一致。
小练习:“基本”一词能否去掉?
明确:不能去掉,“基本”表示程度上限定,指画中描绘的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大体一致,并不完全相同;去掉后,变成完全一致,与事实不符,“基本”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结一:运用具体数字、限制性词语使得语言平实准确。
示例二: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预设学生回答:四字短语,概括力强,典雅而富有韵味
老师追问:什么叫“概括力强,”?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预设:“概括力强”: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尽可能多的内容。
“典雅”:优美而不粗俗,例如:运用成语、引用诗句、运用文言字词,使内容丰富,让人读来余味无穷。
“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1)内容丰富:树林、雾、农舍、田地、天气。
(2)特点明晰:疏林,点明是初春。薄雾:郊外、早晨。田畴:平坦的田地。春寒料峭:初春时天气微寒。
(3)疏林薄雾:自然风光;农舍田畴:人文景观
明确: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候优美的田园风光,内容丰富,画面感强;
追问: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例子吗?
预设:“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分析:“摩肩接踵”人多,“络绎不绝”,人流量大,“士农工商”:士:读书人。农:农民。工:手工业者。商:商人。这是不同阶层的人们。男女老少,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
各行各业,不同职业。
以上的四字短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写出了当时汴京的繁华热闹场景。
又比如:第五段:“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明确:则准确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图》画作的特点
小结二: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示例三:“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
明确: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打比方),把画卷比作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追问:除此之外,我们要让一句话生动形象,我们还可以使用什么词?
预设:表修饰的形容词,如“插满柳枝的”“长途跋涉的”“高大雄伟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词语形象生动,画面感强。
小结三:运用打比方、形容词,语言生动形象。
过渡: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判断,请看以下两个句子。
示例四: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学生朗读,感受节奏美。
小结四:长短句结合,节奏感强。
总结:板书,本文的语言:平实准确;典雅生动;概括力强;富有节奏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从说明文的角度学习了课文,现在来做一个拓展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平实”又“典雅生动”的特点。
环节四:拓展探究,寻“画作”之谜。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课前我们问同学们,“清明”是清明节还是“政治清明”?大家有不同的理解。
说法一:清明,即清明节,“上河”到河上去,整个图画描绘的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到河上去的风俗人情。
说法二:“政治清明” 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后,社会逐渐安定,生产恢复,各方面生机勃勃。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那是在自我表扬,展现城市的繁华。
宋徽宗可能是想表达这一观点,但画家张择端呢?
预设学生理由:
第二段:
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
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教师展示【虹桥险情】并解说。
小结:表面虽写清明节的繁华,但暗含的确是对社会的担忧。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正是因为此意,作者毛宁并未将文章题目直接命名为《清明上河图》而是题为《梦回繁华》,正是也看到了张择端作画时背后的深意:反映了以张择端为代表的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做结:
画桥虹卧汴河渠,两岸风烟天下无。满眼而今皆瓦砾,人犹时复得玑珠。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