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预习学案(无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蜀相》《书愤》预习学案(无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蜀相》《书愤》预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自学提纲
学习方法 :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三、知识准备:
1、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2、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3、《书愤》 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知识梳理
1、确定《蜀相》一诗的形式,七律诗,有八句,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学习,诵读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格律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2、《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学法指导: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学会朗读。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 《蜀相》思路及感情:
首联(起):寻访祠堂(欣慰) 叙事
  颔联(承):祠堂春色(感伤) 写景
  颈联(转):丞相功业(仰慕) 评论
  末联(合):壮志未酬(叹惋) 抒情
5、《书愤》: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五、预习自测
A级
1.字词积累
⑴字音
   祠( )堂   柏( )森森  映阶( ) 开济( ) 好( )音
⑵字形
   祠( )  柏( )    频( )  捷( )
   伺( )  泊( )    濒( )  睫( )
2、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3、背诵并默写《蜀相》《书愤》。
随 记
《蜀相》《书愤》课时学案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史继云 审核:党英明 审批:王坡
学习目标:
1. 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古诗“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构思和反衬的手法。
2.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探究导航:
1、《蜀相》⑴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起什么作用?
                                      
                                      
⑵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试分析。
                                       
                                        
⑶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的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2、《书 愤》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三、课堂达标检测
随记:
B级
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1)(2007年高考·湖北卷)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 ”,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 ”,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 ”,抒发了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气概。
(2)(2005年高考·浙江卷)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
(3) ,一览众山小。
(4) ,语不惊人死不休。
C级
1.对陆游的《书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其大意是追求诗人早年的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B.诗的前两联写现在,抒发诗人的抗敌抱负。后两联写过去,“塞上,”两句着重写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C.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愤的,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涵其中。
D.诗的风格有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沉重的心情。
2.对诗词运用的手法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对偶、借代)
B.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比喻)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比兴)
D.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设问)
3.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