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氓》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一、 预习方案(一)《诗经》简介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2、《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的体例是按照表现内容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诗是从周南、召南、邶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②雅。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就表现手法而言分为赋、比、兴。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氓(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体无咎言( ) 于嗟鸠兮( ) 其黄而陨(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靡室劳矣( ) 咥其笑矣(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躬自悼矣(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匪来贸丝 _________通__________(2)于嗟鸠兮 _________通__________(3)犹可说也 _________通__________(4)隰则有泮 _________通__________3、古今异义:(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 )(2)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5)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古义: 。今义: )(6)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1)三岁食贫( )(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 )(4)夙兴夜寐( )5、识记成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合作探究。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分析《氓》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何好处?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三种表现手法,在《氓》这首叙事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有什么表达效果?《氓》女主人公说“女也不爽”,为什么还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采薇》一、复习文学常识。(一)掌握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_______篇,所以也叫______。______ 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____________传统的源头。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铺陈 (2)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 (3)兴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预习方案。(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义岁亦莫( )止: 玁狁( )之故: 载( )饥载渴: 王事靡盬( ): 不遑( )启居: 彼路( )斯何: 四牡骙骙( ): 小人所腓( ): 象弭( )鱼服: 雨( )雪霏霏: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玁狁孔棘( )古今异义。(1)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古义: 。今义: )(2)玁狁孔棘(古义: 。今义: )(二)合作探究1、这首诗共六章,分哪几个层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3、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4、第4-5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补充资料一:【资料一】: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公,指谢安。遏,谢玄的字。毛诗,由毛亨、毛苌父子所作的《诗》传。【资料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学小言》)侔,相等。【资料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三、思维点击:1、重章叠唱的章法重章叠唱,又叫重章叠句、复叠、复沓,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要换几个字,反复吟唱。这本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如《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全诗三章,除每章第一句和第三句的第三个字外,余皆复叠。从采摘之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中,表达出思念之情越来越强烈。通过反复叠唱,诗歌内容得到加深和扩展,“一日不见”从“如三月”到“如三秋”“如三岁”,时间越长,感情越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绵绵无尽的情思。《采葛》用的是复叠的基本形式,还有只在部分章节换字更叠的,也有纯乎叠句而不换字的。其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2、“杨柳”意象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乐府《横吹曲词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周邦彦《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