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七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课题 9.1 生活需要法律 第 1 课时 总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个 人 复 备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 时间 要求: 大字精读,小字通读;2. 围绕目标思考题找出答案; 圈注关键字词,并在疑难问题上做标记。 二、互助释疑 (一)师友释疑 (二)教师释疑 目标导学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多媒体出示以下图片: 思考: (1)图片中体现了哪些法律?你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提示:反家庭暴力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建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提示: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教师强调:生活需要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 教师讲述: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生活与法律的关系)(P85-P86)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 思考:(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提示:是自觉的。 思考:(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提示:不赞成。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法律无处不在,它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3.小组活动:请举例说明法律是无处不在的,例如网络、学校、小区、公共场所、餐馆、商场等。 学生讨论后回答。核心 素养 教学 目标 政治认同:知道生活需要法律保障,人的一生与法律相伴;了解法律产生的过程;体会法律对生活的作用,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修养: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法治观念: 通过对生活与法律关系的学习,能够体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健全人格:通过对法治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教学 重点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治的意义。教学 难点 法律的产生和本质。核心 素养 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法治意识课型 新授课 有无课件 有 其它准备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一、导学自学 (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出示下面材料: “我好烦恼” 早晨上学校服穿,放学回家要准点。课上不许睡小觉,课下不许胡乱跑。 阅览室里不许闹,考场严禁带小抄。说话须得讲文明,办事牢靠讲诚信。 在家父母话要听,十字路口红绿灯。一旦触犯国家法,失足酿成千古恨。 各种规矩数不清,使我天天不开心。 教师过渡: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这个话题。 导入新课:生活需要法律 (二)自主学习:完成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简单标注、勾画。(3分钟) 1.★为什么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生活与法律的关系)(P85-P86) 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P86) 3.什么是法律?(法律的本质)(P87) 4.什么是法治?(P87)5.★法治的重要性?(P87-P88)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P88相关链接)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七 年级 道德与法治 学科教学设计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教师总结: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4.多媒体出示材料:小华参军前是个勤奋学习的学生,复员以后到电厂工作,由于工作努力,又被选为县人大代表。他每月寄800元钱给乡下年迈的父母,并自觉缴纳个人所得税。 思考:(1)材料中的小华享有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提示: 小华的经历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勤奋学习受教育受教育参军—依法服兵役电厂工作劳动劳动被选为县人大代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觉缴纳个人所得税—依法纳税 (2)法律与个人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讲述:在我国,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目标导学二: 法治的脚步 1.多媒体出示资料“法治的产生”: 材料一 公元前21世纪,我国产生了古代第一个王朝——夏,以及维护夏朝统治的法律制度。据文献记载,夏朝的法律称为“禹刑”。 材料二 在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成文法典,正文包括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思考:(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靠什么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行为? 提示:风俗习惯。 (2)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创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教师总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7“探究与分享”。思考:(1)法律产生之后,人类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为什么? 提示:没有。因为在古代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古代统治阶级的话就是法律。 (2)法治强调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提示:政府清正廉洁,依法行政;法院公平公正;社会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遵守法律规定,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教师总结: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多媒体出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 思考:(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什么? 提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三、练习拓展(见课件) 四、总结提升:师友总结谈收获,教师总结(见板书)。分层作业 基础题:全体学生完成能力题:选典型题中上等学生附加完成 背诵分层 重点题背诵和全部理解背诵板书设计反思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