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专 题 5中国古代的边疆管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礼部、鸿胪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册封南诏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战国时期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华夏认同华夏一词,本义是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作为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人为区别四夷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共同孕育中华文明。中原的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民族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对外交往:主要指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其它地区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社会治理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政治色彩浓厚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治理方法单一不断演化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羁縻政策地理差异;农耕文明VS游牧文明;天下一统and华夷有别“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羁縻是汉代管辖西域时的用语,唐代沿用。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羁縻政策本身就比较宽泛,保持朝贡关系是一种羁縻,设置羁縻性质的行政机构也是一种羁縻。缺乏强有力中央集权约束,难以长治久安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羁縻是多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一种治理手段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十六国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五胡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内迁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国号、年号、制度建立政权的少数族内迁后确立了封建政权。总体特征:①民族矛盾尖锐;②实施胡汉分治;③残暴野蛮统治;④政权更迭频繁。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行省制度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元朝的中央宰相机构称为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改土归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的民族禁锢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治理、版图开拓与巩固的重要政策。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云、贵、川等西南六省大力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的措施。诸侯争霸——民族交融、华夏认同春秋战国少数民族内迁;北魏改革;江南开发三国两晋少数民族汉化;元朝统一辽宋金元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考点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加强了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2.1·浙江高考·7)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1·湖南高考·6)图1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图1 《冰嬉图》(乾隆时期)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2020·海南高考·20)材料:中国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广阔的疆域,中国的疆域能够稳定地延续下来,统一的中国疆域最终出现在18世纪中叶并且由清朝实现,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需要各方面的很多条件。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的统一而进行了长期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大力开发经济,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了正确的政策。——葛剑雄《历史上的中国:中国疆域的变迁》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评价、分析。历史小论文模式评析类试题解体思路:一要明确正确做法或观点,指出正确的做法或观点。二要依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说明你做出判断的依据或表态的依据。三要从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危害性等角度对题目要求分析的对象(观点、现象或者做法)做出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的评价。解题步骤: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 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论点准确,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考点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特点①治理体系日益完备(设置专门机构);②因地制宜,因俗而治;③注重维护中央权威;④突出有效、直接的统治;⑤注重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卫功能;⑥贯彻“夷夏之辨”的思想;⑦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⑧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扩大了国家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国防;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民族融合);有利于与世界的交流交往。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0.7·浙江高考·8)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2·山东模拟·2)图1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是基于汉代A.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B.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C.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 D.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3·浙江浙南名校高三上联考·7)中国古代历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读下图:“明朝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设都司、卫、所,加强对女真等族的管理②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进行管理③敕封“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④大规模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改派流官A.①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2023·安徽联考·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边疆思想的层面来说,汉以后,疆域已经远远超过《春秋》时代之所谓华夏;在中国范围之内,事实上只有地方性而不复有种族性的问题。董仲舒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理想,欲泯除华夷之辨,并认为“有大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恩不得适天子之贵。”这是其边疆观念的理论基础,与汉武帝的政治需求有着高度契合。董仲舒认为,与君之“无为”相应,臣者则应“有为”,把黄老的“无为”思想融合于其儒学体系之中,并以其阐述治国与君臣之道,提倡君道无为与臣道无为,最终把“无为”理想在政治上的实践归结为“君无为而臣有为”。他在《春秋繁露》中说道“我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新儒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进取性,汉武帝之世宏大边疆思想体系的建构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指导精神。——袁宝龙《秦汉新儒学转向与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构建》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 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边疆治理思想的特点及对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构建的影响。(11分)特点:具有强烈的“有为”倾向;强调“王者无外”的边疆治理理念;建立起王者独尊的边疆治理秩序;蕴含“无为”的元素;推崇文德,反对征伐;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开放性。(8分,任答四点即可)影响:为汉武帝边疆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思想基础。(3分,言之有理即可)至少5个点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王者爱及四夷’的理想”可知其强调“王者无外”的边疆治理理念;据材料一“有大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乐,不得致天子之恩不得适天子之贵”可知在边疆治理上确立王者独尊的秩序;据材料一“把黄老的‘无为’思想融合于其儒学体系之中。”可知其受到无为思想的影响;但结合所学知识,董仲舒思想的提出本身是顺应汉武帝“积极有为”的目的;据材料一他在《春秋繁露·服制象》中说道“我文德为贵而威武为下,此天下之所以永全也”可知其边疆治理推崇文德反对军事征服;据材料一“新儒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进取性”可知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开放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汉武帝之世宏大边疆思想体系的建构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指导精神”可知汉武帝的边疆治理思想体系的构建受到董仲舒边疆治理思想的影响。二、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 “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反映到经济上便是“朝贡贸易”中国的强大和繁荣稳定;高度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王朝 ;“厚往薄来” 的招徕政策 (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考点知识链接█ 评价朝贡体系确立:册封制度先秦、秦汉发展:羁縻制度隋唐完善宋元鼎盛:朝贡贸易明朝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政府垄断、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对中国来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但是,封建等级思想明显;沉重的财政负担;逐渐丧失海上贸易优势。对朝贡国:能够获得经济支持和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升本国的社会和文化水平。总体: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友好往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022·大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 评价朝贡体系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羁縻政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实行羁縻政策的作用。(9分)特点:继承唐制(或继承历史传统);更加完善。 (每点2分,共4分)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为后世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每点2分,任意3点5分)至少5个点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等,得出继承唐制(或继承历史传统);据材料一“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等,得出更加完善。第二小问作用,从对少数民族、国家、民族、后世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对少数民族的经济——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社会——维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对国家政治——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民族——民族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对后世——为后世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考点知识链接█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以和平为主海陆丝绸之路;朝贡贸易。趋势: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开放,明清以来逐渐封闭。路线: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陆路为主;唐:海陆并举;宋元:海路为主内容: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海陆丝绸之路、边境贸易;丝织品、四大发明西传;佛教、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3·浙江高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3·广东江门高三调研·4)唐代造船,多用楠木等硬木,坚硬耐用,内河江船便已可载万石,贞观年间,阎立德造浮海大船数百艘,自东海、黄海可直达高丽向西亦远至红海。据此可知唐代A.大运河已成为经济命脉 B.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C.唐朝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技术进步推动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2022·海南高考·2)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调整说明A.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 B.民间交易日益趋于繁荣C.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 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知识梳理 核心概念 考点突破习题对点训练(2022·北京市朝阳区二模·12)在2022年3月27日召开的“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座谈会上,学者们回顾了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台湾的风雨历程,为今日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提供了有意义的历史启示。下面几段材料可归属于这次研讨范围的是①材料一:元人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记:至元(年号)间,立巡检司。②材料二: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③材料三:刘永福据守,抗不奉诏,重重布置,百姓咸恃以无恐。④材料四: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夕缔结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秩序的条约和协定。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