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大文言虚词专题一、之(5年6考):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助词 ①结构助词,的。 ①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解析:“草木”和“花”都是名词,“草木”作定语,“花”是中心语。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解析:“岳阳楼”和“大观”都是名词,“岳阳楼”作定语,“大观”是中心语。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 解析: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陋”是宾语,“有”是谓语。助词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解析: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庙堂”是中心词,“高”是定语。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解析: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定语。④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解析:“丝竹”是名词,作主语,“乱”是动词,作谓语。⑤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用在动词“鼓”后。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解析:用在时间副词“久”后。代词 ⑥代指人、事、物,指人时多为第三人称,他(们),她(们),它(们)。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解析:用在动词“与”后,作宾语。⑦指示代词,这,那。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解析:“之”在这里指代上文写到的桃花源的美景。 ②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解析:“忠”指代鲁庄公说的尽心尽力为人民的事情,“之”是复指代词,代指鲁庄公提到的事情。动词 ⑧去,到,往。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解析:省略主语“上(汉文帝)”,“细柳军”是地方性名词。《爱莲说》中“之”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8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1. 水陆草木之花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 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4. 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1. 结构助词,的2.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 结构助词,的4.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将各句加点字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第一组1. 学而时习之2. 无丝竹之乱耳3. 何陋之有4.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5. 往送之门6.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 马之千里者1. 代词,学过的知识2.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4. 结构助词,的5. 动词,到,往6. 音节助词,无实义7.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第二组8. 欲报之于陛下也9. 沿河求之10. 一老河兵闻之11. 往之女家12. 渔人甚异之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4. 腰白玉之环8. 指示代词,这9. 代词,它(落入河中的石兽)10. 指示代词,这件事11. 音节助词,无实义12. 指示代词,此,这13.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14. 结构助词,的第三组15. 丈夫之冠也16. 安知鱼之乐17. 闻之,欣然规往18. 先天下之忧而忧19. 公将鼓之20.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1. 醉翁之意不在酒15.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6. 结构助词,的17. 指示代词,这件事18.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9. 音节助词,无实义20. 代词,它21. 结构助词,的第四组22. 心乐之23. 前人之述备矣24.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5. 数月之后26. 其此之谓乎27. 受任于败军之际28. 求之地中22. 指示代词,这(竹林外的水声)23. 结构助词,的24.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5. 音节助词,无实义26.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7. 结构助词,的28. 代词,它们(石兽)第五组29.乃记之而去30.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1. 天之苍苍3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3.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34. 小大之狱35. 策之不以其道29. 指示代词,这件事30. 结构助词,的31.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32. 结构助词,的33. 结构助词,的34. 结构助词,的35. 代词,它(千里马)第六组36. 无案牍之劳形37. 鹏之徙于南冥也38. 具答之39.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0. 由此观之4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36.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7.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8. 代词,桃花源中的人39.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40. 音节助词,无实义41. 结构助词,的二、以(5年4考):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解析:“物”“己”均为名词性短语。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解析:“其境过清”是“记之而去”的原因,“以”放在表原因的分句前面。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①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解析:省略句补充完整为“可以(之)为师矣”,“之”即“温故而知新”,它是“为师”的条件,“以”在这里译为“凭借”。 ②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解析:“其道”这个名词性短语是“策”的条件,只有按正确的方法驱赶千里马,它才能发挥才能,因此“以”译为“按照”。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 ①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解析:倒装句还原后为“醒能以文述者”,动作“醒”为次,动作“述”为主,因此“以”表方式。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解析:倒装句还原后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动作“临崩”为次,动作“寄”为主,因此“以”表方式。④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从”“在”。 受命以来。(《出师表》) 解释:“以+来”连接动作、行为“受命”,表示时间。连词 ⑤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解析:“记”是“作文”的目的,因此“以”在这里表目的,译为“来”。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解析:“光先帝遗德”是“开张圣听”的目的,因此“以”译为“来”。⑥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解析:“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以”在这里译为“以致”。动词 ⑦可译为“认为”;组成词语“以为”,翻译成“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句意为“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句子中的“以”译为“认为”。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解析:与“为”组成“以为”,在句中翻译为“认为”。《出师表》中“以”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1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1. 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2.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3.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 愚以为宫中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5. 悉以咨之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7.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 连词,来2. 连词,以致3. 连词,来4. 动词,认为,以为5. 连词,拿(来)6. 介词,因此7.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8. 先帝不以臣卑鄙9. 咨臣以当世之事10. 遂许先帝以驱驰11.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2. 受命以来13. 以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以咨诹善道14.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5.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8. 介词,因为9. 介词,拿(来)10.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11. 介词,可译为“把12. 表示时间的界限,用法同现代汉语13. 连词,来,用来14.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15. 介词,可译为“把”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第一组1. 可以为师矣2. 可以调素琴3. 以为顺流下矣4. 属予作文以记之5. 以中有足乐者6. 全石以为底7. 以顺为正者1. 介词,凭借2. 介词,用……来3. 动词,认为,以为4. 连词,来5. 介词,因为6. 介词,把7. 介词,把第二组8. 皆以美于徐公9. 必以分人10. 生以乡人子谒余11. 不以物喜12. 所以动心忍性13. 策之不以其道14.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8. 动词,认为,以为9. 介词,把10. 介词,凭借,借助11. 介词,因为12. 助词,用于“所”后,不译13. 介词,按照14. 介词,用第三组15. 不以疾也16. 以其境过清17. 去以六月息者也18. 醒能述以文者19.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0. 不敢出一言以复15. 动词,认为16. 介词,因为17. 介词,凭借18. 介词,用19. 连词,用来20. 连词,来第四组21. 必以情22.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3. 以衾拥覆24. 何以战25. 自以为不如21. 介词,按照,依照22. 连词,用来23. 介词,用,拿24. 介词,凭、靠25. 动词,认为三、而(5年3考):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连词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解析:“而”连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两部分内容,根据这句话的意思“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可知,“而”连接的这两部分不分先后,语意同等重要,因此, “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解析:“而”连接的动词短语“云归”“岩穴暝”有先后关系,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故“而”表示顺承关系。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解析:根据句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可知,“而”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解析:“而”连接“四时之景不同”“乐亦无穷也”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的意思分别是“四季的景色不同”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前者是后者产生的原因,后者是前者造成的结果,因此,“而”在这里表示因果关系。⑤表示修饰(方式或状态),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解析:“呼”伴随了“与”的整个过程,是“与”的方式状语,前后是修饰关系。⑥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解析:根据语意可知,喝得很少就醉了是因为太守的年龄大了,“而”连接的“年又最高”是对前面一件事的深入解释,因此“而”在这里表示递进关系。⑦词缀,用在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解析:“而”跟在“已”的后面,“已”的意思是“不久”,是时间副词,且前面这部分与“夕阳在山”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而”在这里是词缀,不译。《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25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 而年又最高4.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1. 连词,表并列,不译2. 连词,表修饰3. 连词,表递进,而且4. 连词,表并列,不译5. 连词,表顺承,就6. 连词,表顺承7. 朝而往/暮而归8. 而乐亦无穷也9. 往来而不绝者10. 临溪而渔11. 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12. 杂然而前陈者13. 起坐而喧哗者14. 已而夕阳在山7. 连词,表修饰8. 连词,表原因,因而9. 连词,表修饰10. 连词,表修饰11. 连词,表并列,不译12. 连词,表修饰13. 连词,表并列,不译14. 词缀,用在表时间的副词之后,不译15.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16.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17.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5. 连词,表顺承16. 连词,表转折17.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第一组1. 学而时习之2. 人不知而不愠3. 切问而近思4. 潭西南而望5. 温故而知新6. 思而不学则殆7.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 隶而从者1. 连词,表顺承,然后2. 连词,表转折,却3. 连词,表并列,不译4. 连词,表修饰5. 连词,表顺承,然后6. 连词,表转折,却7. 连词,表并列,不译8. 连词,表修饰第二组9. 学而不思则罔10. 乃记之而去11. 一怒而诸侯惧12. 乡为身死而不受1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 足肤皲裂而不知15. 可计日而待也16. 登轼而望之9. 连词,表转折,却10. 连词,表顺承,就11. 连词,表顺承,就12. 连词,表转折,却13. 连词,表转折,却14. 连词,表转折,却15. 连词,表修饰16. 连词,表顺承,不译第三组17. 而伯乐不常有18. 濯清涟而不妖19.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20. 言和而色夷21. 时时而间进22. 蹴尔而与之23. 而形貌昳丽24.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7. 连词,表转折,但是18. 连词,表转折,却19. 连词,表转折,却20. 连词,表并列,不译21. 连词,表修饰22. 连词,表修饰23. 连词,表递进,而且24. 连词,表转折,却四、于(5年2考):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介词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从”“在”等。 ①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解析:“长勺”是动词“战”发生的处所,“于”在这里译为“在”。 ②试用于昔日。(《出师表》) 解析:“昔日”是动词“用”的时间,“于”在这里译为“在”。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对于”“同” “给”“到”等。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动词短语“降大任”+于+名词“是人”,“于”在这里译为“给”。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解析:动词“痛恨”+于+名词“桓、灵”,“于”在这里译为“对、对于”。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解析:“甚”在句中为形容词,符合“形容词+于”的结构。④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忧患”是“生”的原因,“安乐”是“死”的原因。连词 ⑤组成词语“于是”“至于”,表示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句子由邹忌“暮寝而思之……”这件事过渡到“入朝见威王”这件事,因此“于是”表承接。 ②至于斟酌损益。(《出师表》) 解析:结合原文,前面诸葛亮在陈述北伐时机成熟等事,后面讲到“斟酌损益”是其他臣子的责任,“至于”指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3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 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 介词,从2. 介词,给3. 介词,在4. 介词,因为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第一组1. 至于夏水襄陵2. 相与步于中庭3. 山门圮于河4. 骈死于槽枥之间5.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6. 皆以美于徐公7.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8. 还于旧都1.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2. 介词,在3. 介词,在4. 介词,在5. 介词,向6. 介词,表比较,比7. 介词,对,对于8. 介词,到第二组9. 于我如浮云10. 行者休于树11. 战于长勺12. 皆朝于齐13.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4. 于是入朝见威王15.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6. 鹏之徙于南冥也9. 介词,对于10. 介词,在11. 介词,在12. 介词,到13. 介词,在14.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15. 介词,向16. 介词,到第三组17.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8.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19. 所欲有甚于生者20. 万钟于我何加焉21. 至于斟酌损益22.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24. 今诸生学于太学17. 介词,在18. 介词,在19. 介词,表比较,比20. 介词,对,对于21. 连词,表承接,提起相关的另一件事22. 介词,到23. 介词,表比较,比24. 介词,在五、其(长沙2015):词性 常见用法及意义 例句及解析代词 人称 代词 ①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的”。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解析:“其民”表示“自己的人民”,“其”为表示“民”所属性的定语。②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她)们”“他(她)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其室”表示“他的屋子”,“其”为表示“室”所属性的定语。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解析:“能千里而食也”是一个主谓短语,意思是“(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其”做了这个短语的主语,译为“它”,也就是“千里马”。指示 代词 ③可译为“这”“那”“这个”“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解析:根据句意“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可知,此句中的“其”为近景,故译为“这”,即桃花源。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解析:根据句意可知此句中的“林”为远景,故译为“那”。④也可译为“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解析:“一”为数词,表明“一个”,那么在它前面的“其”就可译为“其中的”。副词 ⑤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也”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啊!”。⑥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难道……吗?”。⑦表示祈使,可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许”是“答应”的意思,“其”用在“许”之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可要”“一定”“务必”等。连词 ⑧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者”配合使用,可译为“如果……”。⑨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 解析:句首的“其”与句末的“邪”配合使用,可译为“是……还是……呢?”。《马说》中“其”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7处,写出各句对应的义项: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 安求其能千里也3. 策之不以其道4.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 其真无马邪6. 其真不知马也1. 代词,它,千里马2. 代词,它,千里马3. 代词,它的4. 代词,它的5.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6.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恐怕;将各句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到横线上。第一组1. 其不善者而改之2. 其间千二百里3. 不得志,独行其道4. 饿其体肤5.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6. 不可知其源7. 既出,得其船1. 第三人称代词,他2. 指示代词,那3.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4.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5.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6. 代词,它的,指小石潭7.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第二组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9. 其喜洋洋者矣10.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1. 颓然乎其间者12. 谓其妻曰13. 其正色邪14. 飞漱其间8. 第三人称代词,他9. 指示代词,那10.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11.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12.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13.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14. 代词,它们(山峰)第三组15. 欲穷其林16. 不知其几千里也17. 四海亦谬称其氏名18.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9. 人不堪其忧20.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1.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5. 指示代词,那(片)16. 代词,它(鹏的背)17. 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的18.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19. 指示代词,这种20.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21. 指示代词,这第四组22. 其此之谓乎23. 其一犬坐于前24. 不知其善也25. 此之谓失其本心22.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23. 指示代词,其中的24. 第三人称代词,它的25.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④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注释】①陶公:名侃,字士行,东晋名将。②悬磬:形容空无所有,极贫。③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④且:将近。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家酷贫”中的“酷”与“而逵马仆甚多”中的“甚”都属于程度副词,表示“极、非常”。B、“深愧其厚意”中的“愧”是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表示“对……感到惭愧”。C、“逵及洛”的“及”是到达的意思,与“及鲁肃过寻阳”的“及”同义。D、“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的“遂”与“遂拜蒙母”的“遂”都是“于是,就”的意思。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B、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C、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D、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茬/以为马草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陶侃的形象特点。(3分)1C (2分)解析:“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是“等到……时候”,而非“到达”。2C (2分)解析:此句根据翻译可断句。(屋子里的柱子都被她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家里的草垫都剁了用来当马儿的草料。)3、(3分)翻译: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离开,陶侃追着送他不肯停下来,送了将近一百多里。解析:关键词:“去”离开;“已”,停止,停下来;“许”,表示概述,一百多里。以上三词,每错一个扣1分,其他情况酌情处理。4、(3分)陶侃的形象特点:少有大志、待客热情、颇有才辩等解析: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述,1点1分。若未结合文章内容作答,则酌情扣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迨③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曾主编过《资治通鉴》。②下帷: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③迨(dài):等到。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乙】文“思其义”与“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的“其”字用法不相同。B.成语“患得患失”中“患”的本义为“担心”,据此可类推【乙】文“患记问不若人”中的“患”也是此意。C.字典中“若”有“好像”“比得上”“你(们)”“如果”等意思,【甲】文“孰若孤”与【乙】文“患记问不若人”中的“若”应该都是“比得上”之意。D.成语故事“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所以文中的“绝编”借此指读书勤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B.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C.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 D.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6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分)(2)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3分)4.壹鸣同学进入初中后,因为班级同学表现突出,常常怀疑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导致他成绩不如别人,想努力却无从下手。读完【甲】【乙】两文后你能不能给他提两条具体的建议呢?(4分)1.A[第一个“其”为“它(读过的文章)的”,第二个“其”为“他”,均为代词,虽意义不同,但用法相同。]2.D(原句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1)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2)(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4.需针对壹鸣同学的问题具体谈指导建议,可以从扩大阅读面、广泛地阅读,保持学习时宁静专一的状态、抵制诱惑,重要知识要用心熟读反复记忆,学习利用一切时间等方面阐述。(要求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每点2分,满分4分)【参考译文】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甲】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乙】①农夫耕于田,数息①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岁②不成!”农夫闻之,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②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③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选自《浑然子》,有删改)【注释】①呼吸;②终岁:整年。1. 下面是阅读文本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的错误的是( )A. 甲文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与乙文中“农夫耕于田”的“于”字用法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在”的意思。B. 成语“爱莫能助”中“莫”解释为“不”,据此可类推乙文中“予莫知所以耕”中的“莫”也为此意。C. 甲文中“以我酌油知之”与乙文中“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的“以”字用法是一样的,都可解释为“用”。D. 字典中“术”有“道路”“方法”“计谋”“学问”等义项,乙文中“乃子之术误矣”的“术”应为“方法”之意。2. 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A.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B.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C.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D.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徐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4.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请谈谈【甲】【乙】两文分别给了你哪些启示?【答案】1. C 2. B3. (他)慢慢地对农夫说:“从今往后,我算知道种田的难处了!”4. (1)甲文:①熟能生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苦功夫,勤加练习,这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2)乙文:①欲速则不达,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②只有在生活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和方法;③实践胜于说教,只有亲身实践后,才有发言权……【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于:在;农夫耕于田: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于:在;B.爱莫能助:形容心里愿意帮助,但限于力量或条件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做到。莫:不;予莫知所以耕: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莫:不;C.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以:用;D.乃子之术误矣:而是你的方法错了。术:方法;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另外还要注意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意思是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未及移时”突出时间短,“气竭汗雨”写人的神态,视觉角度,“喘喘焉不能作声”从声音角度写人的表现,“且扑于田”写动作。根据句意断为: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谓……曰:对……说;难:不容易。【4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甲文中从陈康肃公的角度看:第①段“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第②段“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看了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后,只好“笑而遣之”,告诉我们不要仗着自己有本事就骄傲自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要谦虚稳重,要精益求精,只有勤奋与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诀,只有真正掌握工作的全部内容与真谛,才能达到自己所想达到的理想境界;从卖油翁的角度看:第②段“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见卖油翁身怀绝技,但是并不骄傲,启示我们做人应该谦虚;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学苦练,久而久之就能够做到熟能生巧;乙文中第②段“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扑于田”可知实践胜于说教,只有亲身实践后,才有发言权;再加上第③段:“欲速则不达也”可知,欲速则不达,做事情要讲究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②段“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亲身实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和方法。【点睛】参考译文:乙文: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说:“你种田都这个样子,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里。他对农夫说:“我到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恩,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居⑤五日,李生故⑥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⑦,盍⑧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⑩,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以昭炯戒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注】①或∶有人。②信∶真的。③志∶记住。④还(xuán)∶旋转,转身。⑤居:过了。⑥故特地。⑦厌:满足。⑧盍:何不。⑨迨:等到。⑩蹉跎:指虚度光阴。 坐右∶指座位右边,这里指当做座右铭。 昭∶显示。炯戒∶明显的警戒。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陈康肃公善射C.而君变色以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康肃笑而遣之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几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3分)译文∶(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3分)译文∶1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请用原文回答)课文《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以及本文中的王生在听别人劝说之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