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诗歌鉴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4.试分析“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气质。
B.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C.“明月来相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倾洒着银辉的明月当成知己。
D.全诗写景写人平淡自然,写出了清幽的氛围,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
6.“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7.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绝句读来朗朗上口,一、二两句押“eng”的韵脚。
B.“暗飞声”中“暗”字以视觉来写听觉,形象地表现笛声的断续隐约。
C.“满洛城”中“满”字带夸张手法,侧面烘托了洛城春夜的宁静。
D.“折柳”指的是汉乐府曲名《折杨柳》,内容多为叙写团圆之事。
(2)全诗紧扣一个动词“______”字,抒写自己对笛声的感受;诗歌借笛声来抒情,抒发诗人______,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竹里馆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王维 李白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甲】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乙】首诗第二句中的“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甲】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9.有人评价【甲】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10.甲、乙两首诗都写到了明月,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乙】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韩愈两首写春天的诗,都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诗用初春的小雨来表达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之情;【乙】诗通过写花草树木舒展生命本色,表达作者对春天的______________之情。
12.【乙】诗的第三、四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做简要赏析。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路漫漫”交待了路途之遥远,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B.“泪不干”极具夸张意味,刻画了一位泪流满面、思亲不得的远征之人的形象。
C.整首诗写出诗人对帝京、故园眷恋的柔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
14.古诗往往耐人寻味,留给人“有余不尽”之感,这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继承,请仿照示例赏析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示例】这首诗没有用一个难字,也不用一个典故,整首诗语言通俗,写得自如之极,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中的闻讯而喜,皆在“遥指”二字中。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②飞。
【注释】①蓟(jì)庭:蓟地的庭院。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②断蓬:断梗飞蓬,喻漂泊不定。蓬,即蓬蒿,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天干枯,风吹折断而飞。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在中国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九日”。
B.这首诗的首句“蓟庭萧瑟故人稀”,点明了登高送别的地点是在蓟州边极荒凉萧瑟之地。
C.第三句中的“暂”字,既有诗人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又含有暂时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的复杂情感。
D.全诗抓住暮春的时令特点,表现送别者与被送者双方“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凄心情。
(2)末句“明朝应作断蓬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诗人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3.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5.C 6.传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意对即可)
7.(1)D
(2) 闻 对家乡的思念
8.D 9.示例:赞同。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10.同: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成是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异:情感不同。甲诗人将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表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以及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乙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11. 借景抒情 热爱和赞美 珍惜留恋 1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13.D 14.这首诗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家无期,整首诗用语自然,又含蓄凝练,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中的万千思念,尽在“传语”一声中。
15.(1)D
(2)作者以“断蓬”暗喻,明日一别,就像那飞蓬一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见。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和即将离别的悲伤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