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两则》的一篇课文。第七单元的专题是“艺术之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理解“知音”的起源和寓意。三、说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理解“知音”的起源和寓意。四、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上有些什么?(弹琴人、樵夫、高山、流水)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弹琴的官员和樵夫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生跟随老师书空。(二)朗读课文1.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2.全班齐读。3.看视频,感知画面,学习朗读节奏,初步体会文章情感。4.男女生分组读课文。(三)分析课文1.齐读注释。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3.选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4.伯牙鼓琴,鼓得如何?用钟子期的话回答。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5.(1)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2)雅人四好是什么?(琴棋书画)琴——位于高雅的首位5.(1)伯牙正是因为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同样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能夸赞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2)伯牙正是因为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同样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能夸赞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6.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世人都知道他的琴声美妙动听,但多少年来,伯牙心中高远广大的志向只有伯牙自己知道。7.今时今日,伯牙遇上了钟子期,钟子期不但知晓他的琴声,更知晓他的志向,知晓他的心性所向。8.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他会对钟子期说些什么?9.总结“得知音之喜”。10.比较人物差异。身份 穿着伯牙 朝廷官员 绫罗绸缎钟子期 山野樵夫 粗布布衣(1)伯牙和钟子期,一个是身穿绫罗绸缎的朝廷官员,一个是身穿粗布麻衣的山野樵夫。伯牙和钟子期,一个擅长鼓琴,一个擅长听琴。伯牙和钟子期彼此珍惜,两人相约第二年中秋再会。(2)伯牙兴致满满如约而至,迎来的却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3)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11.齐读: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2.总结“失知音之悲”。13.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最后相离。你想说些什么?14.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感人至深,所以后人将了解自己的人视为“知音”。15.现在我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情谊。16.尽管知音难觅,但我们仍要满怀期待在我们未来的人生中寻找知音。17.课已接近尾声,我们根据提示语一起诵读课文,将这个故事记在心里。五、说板书设计伯牙鼓琴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知琴、知志、知心知音:了解自己的人六、说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讲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一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