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静女 》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三、教材分析必修课程学习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学习提示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诵读这首诗,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六、学情分析学生之前接触过《诗经》,现学习同类型诗歌,对字词的把握难度不太大,对领悟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七、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古诗词阅读五看”为主线,①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诗歌风格。②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知晓诗歌大意,品析诗歌语言。③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表达艺术,感知作者情感。八、教学重难点品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表达艺术,反复朗读,感知作者情感。九、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十、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看过唐宋作家写爱情诗,也看过现当代作家写感情笔录,而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首写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的诗歌,而且是以男性口吻行文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静女》。讲授新课带领学生回顾学习主线:古诗词鉴赏“五看”一看整体,知体裁二看题目,知题材三看作者,知背景、风格四看注释,知大意五看内容,知情感1.看整体,知体裁学生活动1:让学生泛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体裁。教师总结:本诗的体裁是四言诗。2.看题目,知题材学生活动2:让学生分析本诗题目,思考文章题材。教师总结:本诗题材为——爱情诗。3.看作者,知背景、风格学生活动3: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知晓本诗的写作背景。教师总结:佚名: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在汉语中,常用张三、李四、某君、某某、李桑、某甲、子虚乌有等暂时用作为无名氏的名字。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背景:《邶(beì)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4.看注释,知大意学生活动4:让学生对照注释细读,感知诗句含义。教师总结:1.静女:贞静娴雅之女。2.姝:美好。3.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4.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5.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6.踟蹰:徘徊不定。7.娈(luán):面目姣好。8.贻:赠。9.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11.有:形容词词头。11.炜:色红而光亮。12.说(yuè)怿(yì)女(rǔ):喜爱你的美丽。说(yuè),通“悦”;怿(yì),喜悦;女(rǔ),通“汝”。1313.牧:野外。14.归:借作“馈”,赠。15.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16.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17.匪:非。5.品内容,知情感学生活动5:阅读诗句探究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分层概括每段内容,并简要赏析。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教师总结:诗的一至四句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诗的五到八句,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诗的最后四句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幽期密约的乐趣,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爱而不见”,暗写少女活泼娇憨之态,“搔首踟蹰”,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悦怿女美”,一语双关,富于感彩;“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情意缠绵,刻画心理细腻入微,道出人与物的关系,是从人与人的关系投射出来的真理。总的说,此诗以人人所能之言,道人人难表之情,自然生动,一片天籁。李梦阳引王叔武语曰:“真诗乃在民间。”以此诗诠之,诚非虚论。后世唯民歌俗谣,遣词道情,尚能得其仿佛,求诸文人集中,传神之作,不可多得。课堂小结: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理解性默写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自牧归荑,洵美且异。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6、《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在城墙角落焦急等待女主人的句子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7、《静女》中,“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8、《静女》中,运用移情于物手法,表达爱屋及乌的情感的两句是: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十一、板书设计十二、作业布置:1.逐句翻译全诗。2.背诵理解性默写句子。十三、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