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法治观念:理解法律是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核心素养要求知识结构核心观点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核心观点1.自由含义: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意义:①拥有自由,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个人)②拥有自由,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社会)。认识: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③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核心观点2.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2)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4)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核心观点3. 怎样珍视自由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依法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思想上)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行动上)核心观点4.平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含义意义核心观点5. 如何践行平等(1)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毎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核心观点6.特权含义: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表现: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已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的制裁如何反对: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毎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核心观点7.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主要内容: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易混易错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②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③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④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才是自由的。易混易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①这个观点是正确的。②公平总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公平总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要理 智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③当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觉得委屈时,我们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更加客观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易混易错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易混易错“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与“ 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否存在矛盾?不矛盾。“ 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是平等的体现。“ 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对人权的尊重,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平等原则的体现和尊重。易混易错生活中歧视他人,不平等对待他人的现象易混易错正确理解“同等对待”与“差别对待”①平等是珍贵的,但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②“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内涵。③当人类通过法治把“同等对待”与“差别对待”统一起来,将一份深挚的友爱给予社会中的特殊群体,闪耀的是文明的光辉。核心观点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核心观点1.公平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对个人来说,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对社会来说,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含义内涵 内容重要性 价值核心观点2. 如何坚守公平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以公平之心处世;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敢于说”不“。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对于司法而言,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核心观点3.正义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①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③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内涵价值要求核心观点4.为什么要做有正义感的人?①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②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③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核心观点5. 如何守护正义?个人守护正义:个人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①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②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司法维护正义:①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②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个人如何守护?司法如何守护?核心观点9. 正义与制度的关系: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考点必记1.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2.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3.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4.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6.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旅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7.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8.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9.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法治的基本精神。10.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易混易错1.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2.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3.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4.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选择题部分:易混易错制度保障公平事例易混易错公平和正义的关系公平与正义在内涵上有所不同。公平侧重于利益均衡,正义侧重于利益对等;公平有利于缩小差距,保持平衡,正义则有利于鼓励竞争,扬善抑恶;社会宏观调控应注重公平,而个人利益分配则应注重正义。公平与正义的内在联系也不容忽视。所谓公正就是公平和正义的合称,公正是现代社会利益分配的理想状态,其中,公平和正义缺一不可。正义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正义的公平必然沦为平均主义,而且必定酿成善恶不分、荣辱不辨的社会局面,社会必将陷入混乱与无序。公平是正义基础上的更高追求,并以公正为旨归。真题演练1.自媒体的时代,好似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麦克风,更多的人有机会发出声音、表达观点。一些自媒体主播为了吸引流量,在网络直播中散播谣言、攻击他人;一些自媒体商家为了提高销售额,夸大产品功效,欺骗消费者。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每个人都要实施网络监察②可以随意行使权利,法律保护公民言论自由③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④要严守法律底线,不断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真题演练2.今天,平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性别歧视”“身高歧视”“职业歧视”,甚至“收入歧视”等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 )①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②依据刑法严厉惩戒这些行为③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④维护自己的特权,追求自由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B真题演练3.“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这一法律格言蕴含的道理有(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每一个公民的权利是相同的③不同情况不得差别对待④不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B真题演练4.法律援助,是把党和政府的法治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的妇女和农民工,这5类特殊人群一直是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他们获得了法治温暖的“特惠”。由此看出,法律援助( )①没有做到同等情况同等对待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③是特殊人群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④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真题演练5.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同意把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党章。这有利于( )A.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B. 推动全人类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 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好地主宰世界D. 提升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B真题演练6.(2022 山西)针对下面漫画中主考官的考题,大象会对主考官说( )A.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这样的考试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我不当这“出头象”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此考试,实则不公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C真题演练7.(2020 山西)下列是某学习小组4位同学用不同方法进行的知识总结,其中有两位同学的总结准确无误,这两位同学是( )A.小美和小富 B.小美和小丽 C.小丽和小强 D.小富和小强B习题演练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结合相关链接,从生命的角度说明漫画中的整治行为绝非“多此一举”。(2)运用自由与法治关系的知识,评析漫画中骑行者的言行。习题演练参考答案:(1)①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②数据告诉我们: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多发,且因不戴头盔造成人员死亡率高。③交警的整治行为有利于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提醒我们要珍爱生命,规范交通行为,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所以绝非多此一举。(2)①骑行者的言行是错误的,是缺乏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表现。②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电动车骑行者不戴头盔的行为超越了法治的界限,就会失去驾驶电动自行车的权利和自由。③他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佩戴头盔安全出行。真题演练9.【理解平等 践行平等】观察下列两幅漫画,回答问题。(1)漫画体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根据漫画信息填空。漫画一∶____歧视。 漫画二∶____歧视。(2)这些现象会带来哪些危害?(3)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就业、性别(2)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等等。(3)据理力争,依法维权。真题演练10.2021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其中不仅确立了绿色原则,还设立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引入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有效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侵权行为,体现了民法典在关爱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立法价值追求。法不仅调整人的行为,也具有教育、教化功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对一段时期以来“扶起老人反被讹”“英雄流血又流泪”等不公平现象的回应,是弘扬助人为乐、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设计。(1)为什么要将关爱和保护环境作为立法的价值追求?(2)“维护社会公平,依靠的是制度”,请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通过立法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2)①制度保障公平。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时,要公平对待每个人;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时,要公正对待当事人,维护其合法权益。②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处世;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要坚守原则立场,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③维护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真题演练11.【崇尚法治精神 共享美好社会】材料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其中明确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但是,中学生小华却说:“把手机带进课堂是我的自由,这个法律规定我不想遵守。”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1)请你运用“法治与自由关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一中的小华进行劝说教育。(2)阅读材料二,谈谈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是否违背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真题演练11.(1)①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主要是法律之内的自由。②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③法治标定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④虽然学生有使用、携带手机的自由,但也应当遵守法律,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由。(2)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各项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这符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并不违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时政热点思考:“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否违背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时政热点思考:结合视频内容谈谈建设“网络强国”青少年如何处理好自由与法治的关系?时政热点思考:二十大23次提到法治,说一说“法治是如何保障公平正义”?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党的二十大记者招待会 二十大报告23次提到法治 超清(720P).mp4 八下道法第四单元复习课件2023.pptx 未成年人保护 超清(720P).mp4 网络强国 中国行动 蓝光(1080P).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