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 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本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知道了历史事件包括的基本要素,为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这点学生很好理解,但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对义和团运动该怎样评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三、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理解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反帝斗争性和落后性;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认识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认识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前采访:自鸦片战争后,顽强的中华儿女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不懈的抗争与探索呢?(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了解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导入省时省力,直奔主题。【讲授新课】第一篇章 愤怒——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兴起教师设问:什么是义和团?(参考答案: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而来。)教师讲述: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另一部分是失业的手工业者,小商贩,水陆运输工人等,他们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材料一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它表现了对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18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材料二 窃自中西通商以来,西洋教法盛行中国,天主福音等堂几遍天下,虽至穷乡僻壤,皆有各国教士潜往传教。....近来各省打教堂伤教士之案,纷至沓来,不胜枚举者,非皆百姓之梗顽不化,敢于抗官而藐法也。亦由从教之人大半皆系无赖痞徒,平日犯法生事,无所不为。或因案为官所捕,或因事为众所纠,一旦入教,即以教堂为护身符逋逃薮”,鱼肉乡里,倾害善良,百姓望而生畏。及有讼事,方冀官为主持,乃地方官每遇教民到案,即明烛其奸,大半不肯照例惩治,或委曲将就,或故意延宕,以致被害之家怨愤莫释,行。路之人指目兴叹,日积月累,渐染成风。百姓第见每案到官,教民必占便宜,从无有严办教民以快公论者。积忿生怨,人人欲得而甘心,不逞之徒又从旁捏造谣言以激怒之,遂至一发而不可制。 ——《川东道张华奎禀》(1891年8月6日),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331、332页,齐鲁书社1984年版教师设问:据材料可知义和团的怒火指向谁?结合课本回答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义和团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帝国主义的愤怒的呢?(参考答案:怒火指向帝国主义;兴起的原因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一场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拆毁铁道、砍断电线、捣毁教堂等方式表达。)教师讲述:最初义和团阶级成分本来比较单纯,反封建性质也很鲜明,然而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同时,文化侵略也日益汹涌,19世纪60年代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一些人借传教之名干着欺压百姓,助纣为虐的勾当,这些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在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矛盾激化的情形下,农民斗争的锋芒朝向帝国主义,斗争的反封建性质暂时被抑制。(设计意图)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性质、斗争方式等在课本正文内容都有详尽叙述,利用史料研读既能帮助学生整合这些零散知识,又能锻炼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口号材料三——朱汉国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3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教师设问:如何看待“扶清灭洋”?(“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外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灾难。义和团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文化水平很低,基本上没有接受文化教育,本能的意识到“铁路、轮船、洋货”等是造成他们处境悲惨的根源。不可能把这些同帝国主义的侵略区分开来,更认识不到这些传入中国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所以灭洋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扶清,说明他们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导致后来被清政府利用。(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主要还是倾向形象性思维,图片材料直观生动,更能抓住学生注意力。从武器与口号的解读,为后来理解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结局奠定基础。材料四 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奏议中认为:“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现在“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教师设问:据上述材料回答,面对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列强有何行动?(参考答案:列强联合起来发动侵华战争。)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讨论:如果没有义和团运动,会出现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吗?教师总结要点:①瓜分中国是帝国主义的目标之一,侵华战争是早晚之事;②义和团运动不过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借口。(过渡)面对八国联军,拿着大刀长矛,高举扶清灭洋的旗帜,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迷信观念的义和团命运将如何?第二篇章 抗击——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材料五——①刘宗绪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页,长沙:岳麓书社,2013——②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星球地图出版社合编:《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12页,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刘宗绪主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长沙:岳麓书社,2013教师设问:以上几幅图片是有关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重要镜头,请你阅读课本后将它们按照先后顺序排好。(参考答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大沽口守军在抗击联军舰队的进攻——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率军进入紫禁城。)(设计意图)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的一些要点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形象直观,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出一条线索,把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再者,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教材,更高效。材料六 一个德国军官这样记述:虽然他们只装备了剑、梭镖和刀,但他们在我们的死亡火力下依然不停地前进着。——(美)沙夫,(英)哈林顿编著:《1900年:西方人的叙述》,2~3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教师设问:根据这则材料,体现了义和团什么精神?(参考答案:战斗中义和团成员展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教师讲述: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猛冲猛打,一位外国军官惊呼他曾见到过世界各地的战斗,但从来没有见到像对付这些未经训练过的中国人更为艰苦的战斗。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气概,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设计意图)具体的情节最打动人,通过史料研读学生不仅能了解那些年那些事,更重要的是情感认同。学生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教师设问:期间,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说明了什么?(参考答案:①从招抚转变成剿杀,更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②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教师讲述:8月中旬,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经山西到陕西西安。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下谕各地痛“剿”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千年古都陷入一片恐怖之中。杀人放火、奸淫抢劫、穷凶极恶、无所不为,表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贪婪、野蛮的本性。(过渡)而这些还不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后结果。2.《辛丑条约》的签订播放《辛丑条约》签订视频。教师:最终结果如何?(参考答案:《辛丑条约》的签订。)签订的时间?跟哪些国家签?(参考答案:①1901年;②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填写表格。教师设问:哪个条款最能反映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参考答案: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教师讲述:《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程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面对这个条约,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却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腐败无能的本质可谓是暴露无遗。(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条约危害是本课难点所在,用表格形式逐条分析学生能对此条约有深刻认识。(过渡)面对这份条约,也有这样的声音存在。第三篇章 评说——评价义和团运动材料七 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陈独秀:《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年9月3日,《向导》第八十一期,见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中文卷》(下),816~817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教师设问:此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参考答案:①否定。理由:它是罪恶而且导致《辛丑条约》的签订;②不同意。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不是罪恶。《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的落后。)教师讲述:如果情形真是这样,认为义和团连累到我们大多数安分屈服的良民,我想说还幸亏有他们这些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材料八 孙中山曾说: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上册)》,19~2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材料九 瓦德西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把“华人置诸德国官吏治理之下,是在是“一种困难”,对中国实行瓜分实为下策。——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上册)》,19~2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教师设问:请根据材料和课本,谈谈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战斗中义和团成员展示出非凡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带有迷信、落后、盲目排外色彩,体现了很大的局限性。)(设计意图)历史的最大价值在于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让学生客观、公正地去对待历史事件,逐步形成唯物史观。【课堂小结】进入20世纪,虽然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但义和团运动彰显的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感染、启迪着后来的革命者。反抗外来侵略历来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主题之一。我们应该对义和团战士说句真心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